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电刺激A组每日进行15 min常规康复治疗和15 min多通道FES治疗,共计30 min,每日1次;电刺激B组在电刺激A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时间至30 min,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MW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TUGT、10 mMWS、FMA、FAC、BI较为优异(P<0.05),且电刺激B组TUGT[(18.01±6.16)s]、10 mMWS[(0.83±0.14)m/s]、FMA[(24.57±2.59)分]、FAC[(4.37±0.43)级]、BI[(71.50±9.14)分]优于电刺激A组(P<0.05)。

结论

增加多通道FES治疗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Kegel运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会阴部肌力分级、尿动力学特征及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期刊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In 400 B.C., Hippocrates described combinations of spinal traction and manipulation. Spinal manipulation remains widely used today, with many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seekin
期刊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加巴喷丁、曲马多治疗,电针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电针围刺治疗;脉冲射频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电针围刺治疗。于治疗前(即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As migrain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migra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限制诱导运动疗法辅助虚拟现实游戏对偏瘫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偏瘫型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每日行限制诱导运动疗法4 h,其中1 h在治疗师帮助下行受累侧作业治疗,另外3 h在患儿监护人帮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实验组1 h在治疗师帮助下治疗,1 h进行虚拟现实游戏,剩余2 h在患儿监护人帮助
目的观察长期书法练习对老年人上肢本体感觉功能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长期书法练习老年对象25例纳入书法组,匹配同龄无书法练习经历者25例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动态方位辨别仪及自制手眼协调测试仪对2组受试者优势侧上肢本体感觉及手眼协调能力进行测试,采集并分析对比反映上肢本体感觉及手眼协调能力的指标,包括动觉定位偏差和手眼协调稳定性偏差。结果书法组与对照组的动觉定位偏差值分别为(6.3±2.5)°
期刊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Recently, fluoroquinolon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endinopathy and tendon rupture. The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ought to involve degradation of collage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