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根据新课改精神,如皋市教育局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形成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此模式有效提高了优质课堂教学的效益,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当活动单走进课堂,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提高了能力,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贯彻,我们徜徉在活动单教学的天地,收益良多。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课堂教学引进信息技术,如鱼得水,但在使用过程中不乏有拒用者、滥用者、误用者。跟随着如皋教育研究的步伐,我们在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有效支撑“活动单导学”模式。
问题的分析
在教必修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将信息技术与活动单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首怀古词作,上片描写壮美的赤壁之景,下片追忆英雄的历史人物并抒发旷达超脱的情感,语言精炼形象,一泻千里,意境豪放开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但对赤壁之景的想象、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缺乏一定的基础,对词的诵读缺乏一定的认识,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增强兴趣,走进文本,最终融会贯通。
一开始,我们准备了与课文相关的很多资料,视频、音频、图片,应有尽有,难以割舍,如果是往常的教学,如此丰富的资料充斥课堂,定会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收获寥寥。资料的呈现,确实让课堂增色不少,但学生的思考与活动却被弱化,而活动单导学却能使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现在,对照活动单导学的流程安排,反观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让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活动单教学,才能使活动单教学更加灵动、更具文化内涵。
问题的解决
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为这堂课的活动单教学设置了三点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领略炼字用词的妙处,把握景物特征和人物形象,了解本词多角度写景:、衬托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感受形象,把握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在仕途低谷之际依然能自解自慰的伟大胸襟,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活动单教学?
一、用信息技术激发活动的热情
在“活动一” 自主学习阶段,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个体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我安排了“我与名人PK朗诵”的活动。我先播放了著名朗诵家、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的视频朗诵,利用学生对表演家身份的熟悉和对朗诵家身份的陌生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他声情并茂的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感情朗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视频范读的引领下,必会主动掌握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激发朗读的兴趣。
事实证明,学生朗读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的班级以六人为一小组,他们先在小组内比试,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比试。各小组纷纷主动要求一试,而朗读的质量也因专家的引领有了质的飞跃。在倾心朗读的基础上,学生逐渐把握了这首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各组积极、主动的参与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信息技术提升活动的效率
在“活动二” 合作探究阶段,各小组交流、汇报上片所写景物的特征、炼字的妙处及写景的方法,同学们各抒己见,见解独到。为了加深对由远及近、听觉视觉结合等写景手法的理解,我根据写景内容制作了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边欣赏边朗读。学生对写景手法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概念阶层,而是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但各组在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时,把握甚是肤浅,泛泛而谈,能概括的大抵是词作中的现成词语,如“豪杰”等,难以深入。这时,我将资料库中《三国演义》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和曹操船队被烧的内容让学生观看。此前学生已通过文字初步接触形象,但对形象的想象并不丰满,理解也较肤浅。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必会引起学生对人物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看完视频后,小组的活动紧张而热烈,他们在活动单的交流框内纷纷提出疑惑:周瑜已结婚十年,为何说“初嫁”?指挥战斗,周瑜本应“戎装挥剑”,为何词人说“羽扇纶巾”? 于是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尝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文本与视频的观照、比较中,学生变得更加思维敏捷,发言踊跃,对周瑜形象的把握也不再停留在“豪杰”这一肤浅的概念层面,而是渐趋深入,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渐渐清晰,重点得到强化,学生对诗词文字的感悟也不断加深,对衬托的手法便不难把握。信息技术的适时参与,使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使学习不断走向深刻。
三、用信息技术内化活动的成果
在“活动三”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美读来传达对词作情感的理解,这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表达,是情感的交融、传递与碰撞。
小组内经过探究、讨论,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诗词情感的多元解读、文学语言的模糊特性决定了我们往往不可能形成唯一的答案。有些小组将情感理解为“仕途低谷,却豪迈旷达”,有些是“面临失意,平和从容”,有些是“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甚至认为是复杂矛盾的情感。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风格的配乐,有“激越”的、“平和”的、“感伤”的,让各小组根据对情感的理解,推选一人走上讲台,自由选择,配乐朗诵。
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成就了不同学生情感的需求,学生选择音乐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配乐朗诵既是情感的释放,也是情感的升华。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活动成果的内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成了活动单与学生、教师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深入的探究、配乐的参与定会带来美读的效果。
四、用信息技术促进活动的规范
在“检测反馈”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来完成知识的迁移。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高一开始就需有意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在具体的课堂训练中,可提示答题的角度,明确答题的要求,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学生写在活动单答题框内的答案。
由于呈现的是学生“原汁原味”的手写体,因此在答题时每个同学都很细心,都很规范,连书写也较平时认真了许多。其实,有几个同学不想在全班同学面前秀一下,让别人的心中留下自己最美的一面呢?正是信息技术促进了答题的规范,提升了基本的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改精神,如皋市教育局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形成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此模式有效提高了优质课堂教学的效益,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当活动单走进课堂,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提高了能力,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贯彻,我们徜徉在活动单教学的天地,收益良多。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课堂教学引进信息技术,如鱼得水,但在使用过程中不乏有拒用者、滥用者、误用者。跟随着如皋教育研究的步伐,我们在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有效支撑“活动单导学”模式。
问题的分析
在教必修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将信息技术与活动单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首怀古词作,上片描写壮美的赤壁之景,下片追忆英雄的历史人物并抒发旷达超脱的情感,语言精炼形象,一泻千里,意境豪放开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但对赤壁之景的想象、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缺乏一定的基础,对词的诵读缺乏一定的认识,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增强兴趣,走进文本,最终融会贯通。
一开始,我们准备了与课文相关的很多资料,视频、音频、图片,应有尽有,难以割舍,如果是往常的教学,如此丰富的资料充斥课堂,定会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收获寥寥。资料的呈现,确实让课堂增色不少,但学生的思考与活动却被弱化,而活动单导学却能使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现在,对照活动单导学的流程安排,反观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让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活动单教学,才能使活动单教学更加灵动、更具文化内涵。
问题的解决
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为这堂课的活动单教学设置了三点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领略炼字用词的妙处,把握景物特征和人物形象,了解本词多角度写景:、衬托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感受形象,把握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在仕途低谷之际依然能自解自慰的伟大胸襟,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活动单教学?
一、用信息技术激发活动的热情
在“活动一” 自主学习阶段,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个体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我安排了“我与名人PK朗诵”的活动。我先播放了著名朗诵家、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的视频朗诵,利用学生对表演家身份的熟悉和对朗诵家身份的陌生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他声情并茂的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感情朗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视频范读的引领下,必会主动掌握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激发朗读的兴趣。
事实证明,学生朗读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的班级以六人为一小组,他们先在小组内比试,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比试。各小组纷纷主动要求一试,而朗读的质量也因专家的引领有了质的飞跃。在倾心朗读的基础上,学生逐渐把握了这首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各组积极、主动的参与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信息技术提升活动的效率
在“活动二” 合作探究阶段,各小组交流、汇报上片所写景物的特征、炼字的妙处及写景的方法,同学们各抒己见,见解独到。为了加深对由远及近、听觉视觉结合等写景手法的理解,我根据写景内容制作了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边欣赏边朗读。学生对写景手法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概念阶层,而是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但各组在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时,把握甚是肤浅,泛泛而谈,能概括的大抵是词作中的现成词语,如“豪杰”等,难以深入。这时,我将资料库中《三国演义》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和曹操船队被烧的内容让学生观看。此前学生已通过文字初步接触形象,但对形象的想象并不丰满,理解也较肤浅。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必会引起学生对人物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看完视频后,小组的活动紧张而热烈,他们在活动单的交流框内纷纷提出疑惑:周瑜已结婚十年,为何说“初嫁”?指挥战斗,周瑜本应“戎装挥剑”,为何词人说“羽扇纶巾”? 于是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尝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文本与视频的观照、比较中,学生变得更加思维敏捷,发言踊跃,对周瑜形象的把握也不再停留在“豪杰”这一肤浅的概念层面,而是渐趋深入,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渐渐清晰,重点得到强化,学生对诗词文字的感悟也不断加深,对衬托的手法便不难把握。信息技术的适时参与,使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使学习不断走向深刻。
三、用信息技术内化活动的成果
在“活动三”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美读来传达对词作情感的理解,这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表达,是情感的交融、传递与碰撞。
小组内经过探究、讨论,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诗词情感的多元解读、文学语言的模糊特性决定了我们往往不可能形成唯一的答案。有些小组将情感理解为“仕途低谷,却豪迈旷达”,有些是“面临失意,平和从容”,有些是“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甚至认为是复杂矛盾的情感。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风格的配乐,有“激越”的、“平和”的、“感伤”的,让各小组根据对情感的理解,推选一人走上讲台,自由选择,配乐朗诵。
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成就了不同学生情感的需求,学生选择音乐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配乐朗诵既是情感的释放,也是情感的升华。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活动成果的内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成了活动单与学生、教师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深入的探究、配乐的参与定会带来美读的效果。
四、用信息技术促进活动的规范
在“检测反馈”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来完成知识的迁移。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高一开始就需有意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在具体的课堂训练中,可提示答题的角度,明确答题的要求,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学生写在活动单答题框内的答案。
由于呈现的是学生“原汁原味”的手写体,因此在答题时每个同学都很细心,都很规范,连书写也较平时认真了许多。其实,有几个同学不想在全班同学面前秀一下,让别人的心中留下自己最美的一面呢?正是信息技术促进了答题的规范,提升了基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