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并不算高,坡却陡。每多爬一步,就離山顶上的石头更近一点儿,离美莹、小蕊、老朱、赵哥、老唐他们几个更远一点儿。回望山下,他们的身影小小的,跟山脚的石头一般大。手卷在腮边,冲着他们喊了长长的一嗓子。赵哥说,喊山能锻炼肺活量。
到了山顶,才发现岩石不是一块,而是一组,呈铁锈黄。洒在岩石平滑处的阳光,像迸溅开去的水珠。临近中午,有一道无形的阳光飞瀑,从岩石上滚落。
苔藓已然苏醒,撑起明黄而细幼的身体,在一块矮小的深色岩石上开枝散叶。南方石上的苔藓绿色润泽,如白居易所言“幽芳静绿绝纤埃”。天山脚下的石上苔藓,却喜着明黄和橙红的艳丽衣裙,张扬而热烈,与早春艳黄的顶冰花相呼应,活得很有态度。
我在最大的一块岩石边停下。显然,历经多年风化,它正走向解体。原先平整的切面,交错分布着无数横纹和竖纹,一道道规则的裂缝,看得令人惊心。用手一掰,竟掰下一块,四四方方的,握在手里很沉,感觉冰凉。什么样的坚硬能抵得过时间呢?这样一想,山风里便有了刺。
我围着这一组岩石转了几个圈,在石头上细细地搜索,希望能发现羊啦、骆驼啦、鹿啦等动物的图案。但无果。我相信,曾有人像我这么干过。
后来知道,这些突起于山顶的岩石是火山灰凝灰岩,整座山属于穹窿构造地貌。于这座曾经发现过近二百组岩画的山而言,我是个迟到的游客。不过,我比山下的朋友们要好一些。毕竟,我在一位哈萨克族朋友的带领下,穿过丛丛茂盛的荨麻,亲手抚摸过那块黑石头,认出黑色石壁上的羊、骆驼、鹿、马、狗,还有一朵野生郁金香。守护岩画的是一位哈萨克族妇女,四十多岁,她家的平房紧挨山脚。她丈夫去世后,村里安排她接替了丈夫,继续看护岩画。
其实想看岩画,只有这一个门可进。停车场旁边的土坡,围着一道拉得很长的铁丝网,猛一看,还以为一座山都被保护起来了,满山的石头上都有岩画。打开虚锁的木门,进去后才发现,还有一道更长的铁丝网护住了山腰以下的部分。站在铁丝网外往下看,看不到那块有岩画的大黑石。
岩石就是岁月,岁月即是消亡与新生。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岩画,至今已有30多年。据最初的报道,从山脚到山顶,约两万平方米的斜坡乱石上分布着各类题材的岩画,有近两百组。现在被保护起来的那块宽3米、高4米的大黑石头,虽然崩塌、碎裂,风化十分严重,然光滑之处,动物图案仍清晰可见。据说,那些岩画是3000年前的先人留下的。时间正在改写一切,要去独山子村看岩画,还来得及。
独山子村很小,隶属米东区柏杨河乡。村中有一条直直的土路,贯穿东西。路两边平房相挨,居民大都是哈萨克人。他们的生活是神秘的。站于山顶俯瞰,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村庄背靠河滩。一到春天就激情四溢的水磨河,正无声流淌,但当我望向它,河流的声音便漫过心间。这样的河对降水量很少的新疆来说,更像母亲。以水磨河为界,河那边的山头属于阜康市。这时,一个牧人赶着几头牛从河坝进入村子,村庄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转身回望群山,视野里突然出现一群正在吃草的雪白山羊。它们站着打量我,没有急于走开。怕吓跑它们,我站立不动,举起手机拍照。远景一张,近景一张。它们开始移动,也许是警惕我,也许只为下一口草。我希望它们能放下戒备,好一会儿,才试着向前挪动步子,停在距它们约十米处,不敢再动。它们没有躲,我看得更清楚了。山羊真是漂亮啊。它们一身雪白,如披长髦,很有风度。那顺在肚皮下面的流苏样的长毛,衬了阳光,便带上了一丝仙气。它们一边望着我,一边不停地咀嚼,胡子跟着一翘一翘。有两只山羊很淡定。一只背对我卧着晒太阳,一只干脆头全身贴在地面上,脸也贴在地面上,嘴一拱一拱地吃草。
它们会遭遇寒流和频发性的蹄伤,受寄生虫迫害……此时,面对一群艰难寻草的羊,我感觉离它们很远,又很近。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是文字上的,也是餐桌上的。写到这里,内心涌起一丝羞愧。但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跑过来救我: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哈萨克人早已悟透了生与死交换的生命哲学,此刻,我轻易穿过文化上的隔膜,站在哈萨克人生命理念的一边,似乎天经地义。
眺望群山。前两天一场雪后,层叠的山峦,又重新披了白雪。气温升至零上4摄氏度,山顶上雪已褪尽,露出本色,成为山羊寻草的所在。半腰上、山窝里的雪不知能留多久。四面山峦,一如既往的壮美、硬朗和沉寂。相同的山景看了半生,如今看山还是山吗?我看我,仍然是我。
降低视线,发现下面山坡处还有一只羊,欲走还留,估计将草根啃到嘴后,再去追羊群。这只羊,到底是要吃草,还是为了引导我去发现呢?我看见了,看见了那个印在山窝厚雪上的大大的“心”。是哪一个牧人的画作呢?也许是怕形状不明显,他的脚在原地重复踩了许多遍,勾边的脚印清晰可见。这浪漫的心意,那悠远的情思,在雪地上盛开,是给一座山,给蓝蓝的天,还是给一个人?
我想起了哈萨克人“下雪书”的习俗。
幸运啊,若不是偶然间爬上山顶,哪里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洁白的雪,为一切心有善愿的人提供了寄情抒怀的画布。
明月出天山,天山五月尚飞花。不敢预言此刻见到的是不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但能肯定的是,美好的心愿永不绝迹。它不在绵厚的白雪之上,就在清凉的雪水之中,要么,它就在即将盛开的野花里。
有些石头是有故事的,比如拥有岩画的石头。有些雪也是有故事的。那些书写故事的人,才是这座山的知己。
责任编辑去影
到了山顶,才发现岩石不是一块,而是一组,呈铁锈黄。洒在岩石平滑处的阳光,像迸溅开去的水珠。临近中午,有一道无形的阳光飞瀑,从岩石上滚落。
苔藓已然苏醒,撑起明黄而细幼的身体,在一块矮小的深色岩石上开枝散叶。南方石上的苔藓绿色润泽,如白居易所言“幽芳静绿绝纤埃”。天山脚下的石上苔藓,却喜着明黄和橙红的艳丽衣裙,张扬而热烈,与早春艳黄的顶冰花相呼应,活得很有态度。
我在最大的一块岩石边停下。显然,历经多年风化,它正走向解体。原先平整的切面,交错分布着无数横纹和竖纹,一道道规则的裂缝,看得令人惊心。用手一掰,竟掰下一块,四四方方的,握在手里很沉,感觉冰凉。什么样的坚硬能抵得过时间呢?这样一想,山风里便有了刺。
我围着这一组岩石转了几个圈,在石头上细细地搜索,希望能发现羊啦、骆驼啦、鹿啦等动物的图案。但无果。我相信,曾有人像我这么干过。
后来知道,这些突起于山顶的岩石是火山灰凝灰岩,整座山属于穹窿构造地貌。于这座曾经发现过近二百组岩画的山而言,我是个迟到的游客。不过,我比山下的朋友们要好一些。毕竟,我在一位哈萨克族朋友的带领下,穿过丛丛茂盛的荨麻,亲手抚摸过那块黑石头,认出黑色石壁上的羊、骆驼、鹿、马、狗,还有一朵野生郁金香。守护岩画的是一位哈萨克族妇女,四十多岁,她家的平房紧挨山脚。她丈夫去世后,村里安排她接替了丈夫,继续看护岩画。
其实想看岩画,只有这一个门可进。停车场旁边的土坡,围着一道拉得很长的铁丝网,猛一看,还以为一座山都被保护起来了,满山的石头上都有岩画。打开虚锁的木门,进去后才发现,还有一道更长的铁丝网护住了山腰以下的部分。站在铁丝网外往下看,看不到那块有岩画的大黑石。
岩石就是岁月,岁月即是消亡与新生。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岩画,至今已有30多年。据最初的报道,从山脚到山顶,约两万平方米的斜坡乱石上分布着各类题材的岩画,有近两百组。现在被保护起来的那块宽3米、高4米的大黑石头,虽然崩塌、碎裂,风化十分严重,然光滑之处,动物图案仍清晰可见。据说,那些岩画是3000年前的先人留下的。时间正在改写一切,要去独山子村看岩画,还来得及。
独山子村很小,隶属米东区柏杨河乡。村中有一条直直的土路,贯穿东西。路两边平房相挨,居民大都是哈萨克人。他们的生活是神秘的。站于山顶俯瞰,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村庄背靠河滩。一到春天就激情四溢的水磨河,正无声流淌,但当我望向它,河流的声音便漫过心间。这样的河对降水量很少的新疆来说,更像母亲。以水磨河为界,河那边的山头属于阜康市。这时,一个牧人赶着几头牛从河坝进入村子,村庄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转身回望群山,视野里突然出现一群正在吃草的雪白山羊。它们站着打量我,没有急于走开。怕吓跑它们,我站立不动,举起手机拍照。远景一张,近景一张。它们开始移动,也许是警惕我,也许只为下一口草。我希望它们能放下戒备,好一会儿,才试着向前挪动步子,停在距它们约十米处,不敢再动。它们没有躲,我看得更清楚了。山羊真是漂亮啊。它们一身雪白,如披长髦,很有风度。那顺在肚皮下面的流苏样的长毛,衬了阳光,便带上了一丝仙气。它们一边望着我,一边不停地咀嚼,胡子跟着一翘一翘。有两只山羊很淡定。一只背对我卧着晒太阳,一只干脆头全身贴在地面上,脸也贴在地面上,嘴一拱一拱地吃草。
它们会遭遇寒流和频发性的蹄伤,受寄生虫迫害……此时,面对一群艰难寻草的羊,我感觉离它们很远,又很近。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是文字上的,也是餐桌上的。写到这里,内心涌起一丝羞愧。但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跑过来救我: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哈萨克人早已悟透了生与死交换的生命哲学,此刻,我轻易穿过文化上的隔膜,站在哈萨克人生命理念的一边,似乎天经地义。
眺望群山。前两天一场雪后,层叠的山峦,又重新披了白雪。气温升至零上4摄氏度,山顶上雪已褪尽,露出本色,成为山羊寻草的所在。半腰上、山窝里的雪不知能留多久。四面山峦,一如既往的壮美、硬朗和沉寂。相同的山景看了半生,如今看山还是山吗?我看我,仍然是我。
降低视线,发现下面山坡处还有一只羊,欲走还留,估计将草根啃到嘴后,再去追羊群。这只羊,到底是要吃草,还是为了引导我去发现呢?我看见了,看见了那个印在山窝厚雪上的大大的“心”。是哪一个牧人的画作呢?也许是怕形状不明显,他的脚在原地重复踩了许多遍,勾边的脚印清晰可见。这浪漫的心意,那悠远的情思,在雪地上盛开,是给一座山,给蓝蓝的天,还是给一个人?
我想起了哈萨克人“下雪书”的习俗。
幸运啊,若不是偶然间爬上山顶,哪里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洁白的雪,为一切心有善愿的人提供了寄情抒怀的画布。
明月出天山,天山五月尚飞花。不敢预言此刻见到的是不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但能肯定的是,美好的心愿永不绝迹。它不在绵厚的白雪之上,就在清凉的雪水之中,要么,它就在即将盛开的野花里。
有些石头是有故事的,比如拥有岩画的石头。有些雪也是有故事的。那些书写故事的人,才是这座山的知己。
责任编辑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