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估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討出血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 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1日~2017年5月19日我院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成像。观察诊断准确性及诊断特征。 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94.29%)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在图像表现方面,可见斑片状或者大片状信号(长T1长T2),T1WI序列斑点状、类圆形等低信号区,高信号区表云雾状,边界清晰;T2WI序列可见内信号不均匀(大片状高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地图样、花边状强化(11.43%),脑回样强化(2.86%);出血信号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额叶、颞叶、顶叶、颞及顶叶、小脑半球和颞、枕及顶叶概率分别为28.57%、14.29%、20.00%、11.43%、8.57%、17.14%;在梗死类型方面,脑深部血肿)、不规则出血、梗死区外周出血、混合型分别为11.43%、57.14%、20.00%、11.43%。 结论 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特征;诊断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 R445.2;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19-0107-03
  Clinical value evalu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LIU He1 LI Hongyi1 GAO Dan2 YIN Yanwei1
  1.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Hongq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Mudanjiang 157011,China;2.Department of Pathology,Hongq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Mudanjiang 157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1, 2015 to May 19, 2017 were studi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agnostic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took CT examin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bserv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diagnostic features.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94.29%)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In terms of image features, patchy or large patchy signals(long T1, long T2), T1WI sequential spotted, quasi-circular low signal areas, and cloud-like high signal areas with clear boundaries; visible signals in T2WI sequence were non-uniform(Large patchy high signal area); enhanced scan showed map-like, lace-like enhancement(11.43%), gyrus-like enhancement(2.86%); low signal or equal signal took up most of the bleeding signals; frontal lobe, 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 temporal and parietal lobe, cerebellar hemispheres and temporal, occipital and parietal lobes were 28.57%, 14.29%, 20.00%, 11.43%, 8.57% and 17.14%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infarction type, hematoma of deep brain, irregular hemorrhage, peripheral bleeding in infarction area, mixed type were 11.43%, 57.14%, 20.00%, 11.4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clinical value of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haracteristics;Diagnostic accuracy
  出血性脑梗死即为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出现缺血区再灌注现象,引发继发性出血,影像学检查可见高密度造影(局限性或大面积继发性出血),也被称之为梗死后脑出血。近几年来[1],此疾病发病概率逐渐增高,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出血性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因素有直接相关性,主要诱因为心源性脑栓塞,相比原发性脑出血,疾病早期并无特异性表现,需通过CT等检查明确疾病,预后较差,极易导致死亡,故寻找可靠的诊断方法意义重大,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降低死亡率。本文旨在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1日~2017年5月19日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照诊断方式的差异,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平均年龄(54.18±3.27)岁,最大65岁,最小47岁,男女比21:14(共35例),平均发病时间(8.04±1.16)d。观察组:平均年龄(54.18±3.27)岁,最大67岁,最小45岁,男女比19:16(共35例),平均发病时间(8.20±1.32)d。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观察、手术病理等检查确诊疾病者;年龄≥45岁;已获知情权,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者;心脏疾病、凝血系统、甲状腺病变者;其他脏器或系统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CT检查,使用16排螺旋CT诊断仪,引导患者仰卧,实施常规检查,便于内部回声、头部病变部位清晰显示,基线取听眦线,予以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以10 mm为颅顶层厚,5 mm为颅底层厚,10 mm为层间距,扫描12~15层,范围以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为准。
  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对病灶形状、位置及范围等进行观察,使用核磁共振诊断仪(飞利浦3.0T),采取头部断层扫描,SE序列,以5 mm为扫描层厚,1.0 mm为层间距,18层为扫描层数,最大b值1000,FOV230,T1WI:TE15 ms,T2WI:TE100 ms,DWI: TE75 ms,分析、处理图像,由两名医生共同阅片得出诊断结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准确情况,分析观察组特征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概率及特征表现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准确情况比较
  在诊断准确情况方面,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观察组诊断特征表现分析
  在图像表现方面,35例患者可见斑片状或者大片状信号(长T1长T2),T1WI序列出现斑点状、类圆形等低信号区,高信号区表现为云雾状,边界清晰(图1、2);T2WI序列可见内信号不均匀(大片状高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地图样、花边状强化(11.43%,4例),1例存在脑回样强化(2.86%);出血信号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慢性期、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
  在病发部位方面,额叶、颞叶、顶叶、颞及顶叶、小脑半球和颞、枕及顶叶概率分别为28.57%(10例)、14.29%(5例)、20.00%(7例)、11.43%(4例)、8.57%(3例)、17.14%(6例);在梗死类型方面,脑深部血肿(梗死范围大,存在占位效应)、不规则出血(皮质斑片状出血)、梗死区外周出血(梗死灶外少量出血)、混合型(不规则出血)分别为11.43%(4例)、57.14%(20例)、20.00%(7例)、11.43%(4例)。
  3讨论
  脑梗死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情危急,极易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2-3]。随着社会发展、生活习惯改变及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其发病概率越来越高,且表現为年轻化趋势。可靠的诊断技术是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的前提。
  出血性脑梗死诱发原因较多,如心源性脑梗死等心脏疾病,患者栓塞血管再通,而血管壁相对较脆,极易发生破裂等事件,发生血液再灌注时,即出现栓塞区出血。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诱发原因之一,且梗死面积与疾病发生风险呈现一定正比关系。溶栓及抗凝的应用,通常予以肝素等物质进行,可阻止血栓形成,但给药剂量的不同可能会引起再出血[4-5]。静脉窦血栓可导致血管渗血,加之凝血因子缺乏等,患者出现出血性脑梗死风险较高。临床发现,60岁以下者发生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概率相对更高,这主要是因为此类人群血液储备更为丰富,灌注发生概率更高,更易形成侧支循环[6-8]。临床发现,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CT检查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漏诊风险高,并不十分理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价值更高,利于早期诊断疾病,避免误诊、漏诊[9-10]。
  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CT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诊断准确情况方面,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组。显然,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更高,观察组漏诊概率更低,诊断准确性更高,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治及预后观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出血性脑梗死通常在脑梗死发病第2周出现,采取CT诊断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其敏感性不如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图像表现方面,35例患者可见斑片状或者大片状信号(长T1长T2),T1WI序列出现斑点状、类圆形等低信号区,高信号区表现为云雾状,边界清晰;T2WI序列可见内信号不均匀(大片状高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地图样、花边状强化(11.43%),1例存在脑回样强化(2.86%);出血信号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慢性期、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核磁共振技术可良好显示动脉闭塞、狭窄情况,通过血管形成影像,反映血管缺陷,可良好判断患者认知及诊治进展。在病发部位方面,本文以额叶、颞叶、顶叶、颞及顶叶、小脑半球和颞、枕及顶叶等为主;在梗死类型方面,以脑深部血肿、不规则出血、梗死区外周出血、混合型为主。   临床应注意结合病史、病情、临床表现等多种结果综合考虑,采取核磁共振及CT等诊断技术,提高检查准确性[11-12]。与此同时,核磁共振的应用虽能保证诊断准确性及敏感性,但其梯度场(随时间变化)可引发电场产生,进而导致肌肉或者神经兴奋,予以足够强度[13-14],可出现叩击、刺痛等外周神经兴奋感,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心室震颤、心脏兴奋,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排除心脏疾病者,保证应用安全性。白敏等[15]曾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取 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诊断结果进行研究,与本文相类似,这也进一步说明核磁共振成像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在予以有效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加强临床监测,予以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同时配合病史、临床表现分析,减少误诊事件的发生,尽可能为疾病诊治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 邢亮,张通,顾越,等.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的fMRI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6):604-608.
  [2] 刘海燕,刘明,隋宪明,等.磁共振成像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478-4480.
  [3] 郑雅丹,胡昔权,李奎,等.双侧上肢训练影响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5):336-341.
  [4] 项蓉,陈勇,江玉娟,等.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与机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5):52-55.
  [5] 苏加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 15(73):153,165.
  [6] 海英.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9):112-113.
  [7] 张艳明,宋则周,傅燕飞,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8):687-690.
  [8] 李真,李郭辉.MRI联合CT和单一CT相比在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7):15-17,39.
  [9] 李小婵,温春胜,吴新贵,等.脑梗死CT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學报,2015,32(6):936-938.
  [10] 夏耀峰.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2):362-363.
  [11] 胡勇.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16,22(3):477-479.
  [12] 孔玉明.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2):2267-2269.
  [13] 李剑凤,宁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9):963-965.
  [14] 霍学军.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2):46-47.
  [15] 白敏, 隋庆兰,狄玉进,等. 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8):1254-1258.
  (收稿日期:2017-12-0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学部分指标在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10例EV71感染所致小儿手足口病分为普通患儿112例(A组)、重症患儿57例(B组)和危重型患儿41例(C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检查的健康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儿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创伤性胸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6例胸骨骨折患者行常规胸部容积扫描后,利用工作站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法(VR)重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并与胸部X线片进行比较。 结果 36例中,胸骨体骨折28例,胸骨柄骨折7例,剑突骨折1例。X线片诊断胸骨骨折24例,漏诊12例,检出率为66.7%
【摘要】小组互动教学实现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施小组互动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为探究小组互动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教学实验的方法,通过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分析教学效果,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互动;教学实验  【作者简介】王敏,山东冠县教育和体育局。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多
[摘要] 目的 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120只大鼠随机分成MSCs移植组、对照组;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Western-blot检测GFAP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结构变化及MSCs在大鼠脑内的分布。
[摘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麻醉下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时瑞芬太尼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儿51例,年龄3~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5)和对照组(C组,n=26)。D组和C组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和生理盐水,吸入七氟醚维持呼气末浓度为2.7%,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初始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5 ng/mL和4.0
[摘要] 目的 探討[Gly14]-Humanin(HNG)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分析相关的神经功能保护机制。 方法 将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NG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生理盐水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术前3 d给予3 μL生理盐水连续3 d尾静脉注射,每日1次;HNG组给予
[摘要]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多塞平对功能性腹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80例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后诊断为轻中度焦虑或抑郁的功能性腹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匹维溴铵并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多塞平治疗。观察比较治疗第4及第8周末两组患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4例A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血肿清除还纳骨瓣术(craniotomy,CO)组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和预后。 结果 CO组66例(57.9%),DC组48例(42
[摘要]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方法 将119例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57例,2组均同时第1周胺碘酮800mg/d,第2周400mg/d,从第3周起100mg/d,每天均2次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9g/次,一天3次口服,共计8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周显效率分别是82%,78%,有效率85%,82%,第4周显效率
[摘要] 目的 探讨羊水栓塞的诊治经验,旨在提高羊水栓塞的抢救成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诊治的羊水栓塞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8~44岁,平均(27.6±3.7)岁。孕周27~43 周。其中初产妇1例,经产妇7例。所有AFE患者均予以地塞米松20 mg静注,面罩加压给氧,开通多条静脉通道;对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明显者给予阿托品0.5~1.5 mg及氨茶碱25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