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景物,用电教手段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作用,出现了一些滥用多媒体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自己的课堂带来了混乱。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要适时、适度。
一、多媒体不能成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已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一种时尚和潮流,特别是公开课更是不能离开多媒体,否则就失了档次。所以很多教师“呕心沥血”地制作出了一个个充分体现视、听的课件,它们有着精美的画面,形象的动画及动听的声音,让学生们一饱了“耳福”和“眼福”,却背离了教学目标。
[案例与现象] 有位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课的导入部分就用了5分钟的时间播放他们家乡风景区的宣传片,以计算游客的数量,导入新课,结果学生都沉浸在美丽的风景中而无法进行以后教学,当最后老师总结时,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有的学生竟答“景区是4A级风景区”。
[反思]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充分利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如果用二位数乘一位数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导入了新课,岂不更好,播放宣传片有必要吗?这样做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未起到什么作用。这位教师也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追求家乡的特色,未曾意识到这样做反而违反了教学规律,浪费了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应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二、不要让课件束缚了生动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因此,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思想交流不容小觑。教师可通过自身的情感、意向来影响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向教师反馈的任何意见也能反映出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很多的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屏幕当成电动黑板,让学生围绕着课件制作的程序进行学习,不敢出任何“岔子”。孰不知,这样的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了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电灯泡”,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与现象]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正方形剪下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部分内容时,当引导学生说出了“还剩5个角”的时候,教师满意地准备进行下一程序的教学,这时底下却有学生小声地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意见。”老师愣了愣,说:“那等课后我们再研究研究吧。”这位教师就这样扼住了学生的思维,因为他的课件并没有安排这样的程序。
[反思] 本节课,教师虽然应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表面上手段先进,但忽视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俨然是在利用多媒体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位教师能适时地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实际操作,进而得出“一个正方形剪下一个角后,不仅可以剩5个角,还可以剩3个角、4个角。”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精神。这个环节会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折射出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可这位教师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利用多媒体教学,他不能破坏了多媒体的程序。它把“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了“以计算机为中心”,使得多媒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阻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一个壕沟。
三、使用课件过于频繁,淡化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以其直观快捷、容量丰富、易于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所以许多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喜欢一会儿播放动画,一会儿传送音乐,一会儿出示图片。可这样超量的信息,往往会使学生分不清教学的重点、难点,反而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出现了“迷路”现象。
[案例与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地上第一次来了8只羊,第二次又来了5只羊,一共来了多少只羊?”这样的一个一步加法应用题时,教师想通过多媒体用画面来诠释这两个已知条件。可觉得只是先出现8只羊,再出现5只羊,太单调了,所以创设了情境: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在一片广阔的草地上,一群动物(有兔子、小狗、大象)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时来了8只羊,然后又来了5只羊,教师想让学生通过交流,顺其自然地提出“一共来了多少只羊”这样一个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学生A提:“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学生B提:“兔子比大象多多少只?……当然最后也有学生提出了“一共来了多少只羊?”这样的关键问题,但这之前却做了多少的无用功?
[反思] 这节课,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媒体信息量过多的原因!它已干扰了学生思维的方向,使学生在多条岔路上找不到正确的路径。所以说,多媒体固然有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的优势,但如果做“过”了,就会得不偿失,取得不了最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将多媒体变成学生学习的明确的“路标”,使学生“拨开云雾见云天”。
四、过度夸大课件的作用,缺乏教师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师将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夸大,认为多媒体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无处不应用多媒体,让它几乎成为了教师所有基本功的替代品。可在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案例与现象]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字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数字的笔顺、运笔方法,还要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在很多的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认识数字这一过程中,就直接地将数字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认识,然后书空。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数字写法没有起到任何示范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这些数字的掌握,特别是写法总是不尽人意。
[反思] 新课程体系中虽然强调学生探索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但也并没有否认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这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
另外,计算机固然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它们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如投影仪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若想具备所有功能,难成现实。
我们要正视多媒体的存在,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阳光总在风雨后,提出以上几点。只是想让大家客观地看待、分析多媒体,实事求是的探讨多媒体。只要我们本着研讨之心,不一概否定,因噎废食,不哗众取宠,人云亦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寻求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一定可以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
一、多媒体不能成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已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一种时尚和潮流,特别是公开课更是不能离开多媒体,否则就失了档次。所以很多教师“呕心沥血”地制作出了一个个充分体现视、听的课件,它们有着精美的画面,形象的动画及动听的声音,让学生们一饱了“耳福”和“眼福”,却背离了教学目标。
[案例与现象] 有位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课的导入部分就用了5分钟的时间播放他们家乡风景区的宣传片,以计算游客的数量,导入新课,结果学生都沉浸在美丽的风景中而无法进行以后教学,当最后老师总结时,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有的学生竟答“景区是4A级风景区”。
[反思]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充分利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如果用二位数乘一位数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导入了新课,岂不更好,播放宣传片有必要吗?这样做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未起到什么作用。这位教师也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追求家乡的特色,未曾意识到这样做反而违反了教学规律,浪费了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应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二、不要让课件束缚了生动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因此,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思想交流不容小觑。教师可通过自身的情感、意向来影响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向教师反馈的任何意见也能反映出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很多的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屏幕当成电动黑板,让学生围绕着课件制作的程序进行学习,不敢出任何“岔子”。孰不知,这样的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了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电灯泡”,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与现象]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正方形剪下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部分内容时,当引导学生说出了“还剩5个角”的时候,教师满意地准备进行下一程序的教学,这时底下却有学生小声地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意见。”老师愣了愣,说:“那等课后我们再研究研究吧。”这位教师就这样扼住了学生的思维,因为他的课件并没有安排这样的程序。
[反思] 本节课,教师虽然应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表面上手段先进,但忽视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俨然是在利用多媒体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位教师能适时地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实际操作,进而得出“一个正方形剪下一个角后,不仅可以剩5个角,还可以剩3个角、4个角。”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精神。这个环节会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折射出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可这位教师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利用多媒体教学,他不能破坏了多媒体的程序。它把“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了“以计算机为中心”,使得多媒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阻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一个壕沟。
三、使用课件过于频繁,淡化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以其直观快捷、容量丰富、易于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所以许多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喜欢一会儿播放动画,一会儿传送音乐,一会儿出示图片。可这样超量的信息,往往会使学生分不清教学的重点、难点,反而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出现了“迷路”现象。
[案例与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地上第一次来了8只羊,第二次又来了5只羊,一共来了多少只羊?”这样的一个一步加法应用题时,教师想通过多媒体用画面来诠释这两个已知条件。可觉得只是先出现8只羊,再出现5只羊,太单调了,所以创设了情境: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在一片广阔的草地上,一群动物(有兔子、小狗、大象)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时来了8只羊,然后又来了5只羊,教师想让学生通过交流,顺其自然地提出“一共来了多少只羊”这样一个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学生A提:“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学生B提:“兔子比大象多多少只?……当然最后也有学生提出了“一共来了多少只羊?”这样的关键问题,但这之前却做了多少的无用功?
[反思] 这节课,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媒体信息量过多的原因!它已干扰了学生思维的方向,使学生在多条岔路上找不到正确的路径。所以说,多媒体固然有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的优势,但如果做“过”了,就会得不偿失,取得不了最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将多媒体变成学生学习的明确的“路标”,使学生“拨开云雾见云天”。
四、过度夸大课件的作用,缺乏教师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师将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夸大,认为多媒体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无处不应用多媒体,让它几乎成为了教师所有基本功的替代品。可在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案例与现象]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于数字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数字的笔顺、运笔方法,还要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在很多的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认识数字这一过程中,就直接地将数字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认识,然后书空。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数字写法没有起到任何示范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这些数字的掌握,特别是写法总是不尽人意。
[反思] 新课程体系中虽然强调学生探索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但也并没有否认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这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
另外,计算机固然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它们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如投影仪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等。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若想具备所有功能,难成现实。
我们要正视多媒体的存在,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阳光总在风雨后,提出以上几点。只是想让大家客观地看待、分析多媒体,实事求是的探讨多媒体。只要我们本着研讨之心,不一概否定,因噎废食,不哗众取宠,人云亦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寻求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一定可以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