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潜修 技道两进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明君,1962年生于山东昌邑。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书法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研究课题《碑别字字源汇释》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陈介祺年谱》为西泠印社艺术研究重点课题。专著《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簠斋研究》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书家,无疑是当代书坛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书家适逢当代书法发展的契机,并从探索走向了成熟,主宰了当代书法的大半江山。而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书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伴随着困惑与苦恼,能否继续发展,跃上一个新高度,则是关键所在。而制约他们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源自书法本体的技术层面,而是修养与心态。从这个切入点来考虑,这个群体中最具发展后劲的,应是有着扎实创作基础又具有全面修养者。而陆明君以其创作和研究上的双栖成果,成为了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个例。
  十几年前,陆明君即在全国性书展中屡屡入选、获奖,那时即已引起书坛同道们的关注,尤其是全国第八届中青展的那幅获奖作品,其小字写的爽朗俊健、生动飘逸而又书卷气十足,使我由衷地激赏。而此后的六七年却追寻不到他的书法的踪迹,后来才了解到他去了吉林大学,投师于丛文俊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博士。在书法界热热闹闹之时,陆明君却毅然沉潜到了校园里,从进修考研直到博士毕业,寂守了近十年,仅就这一举动,足令人深深佩服。铅华落尽时,清气满乾坤,明君深悟此理,他的书法便有了一种淡泊心境下的自在、圆融中的虚灵与通脱和那透在骨子里的清气。其书法各体兼擅,笔精墨妙,法度严谨而真趣弥漫,灵和雅致又放逸激越。去年在《当代书法网》上看到了他的一批近作,今春至京又与明君兄晤叙于其书房,获睹他的诸多墨迹,遂更有感慨。正如石开先生2006年时所言:“当今书法博士中,能有杰出创作能力的不出五人,陆明君当在此五人之列。”
  陆明君为人诚厚和善,有学者的儒雅风规,其潜心于治学,是丛文俊先生的得意弟子。而其步入治学之路时间并不长,是从2000年读研究生开始的,能在短时间内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却不是偶然的。他曾痴迷于文学创作,发表过一些现代诗等文学作品,又编纂过地方文化志,在当地早有文名。而其在1991年,就曾进修于北京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文字学、文化史、文艺美学、文艺理论批评史等,得受于裘锡圭、严绍荡、金开诚、卢永璘等知名学者。读研究生前还曾供职于《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得以饱览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或佳本,接触了当代学术界及书法界精英。这一切都为他治学及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了解陆明君,还是接触了他的专著《簠斋研究》与《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两书后,他的治学令人感慕。《簠斋研究》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补出版的,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到一年即再版重印,吴振武先生称此书“信为必传之作”。而他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更是一个挑战性的选题。碑别字研究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学基础,还要明晰书体演进并具有书写体验等。一个书法学博士却要作这种丝毫玄虚不了的需要以文字学作支撑的研究课题,足见其功底与治学精神,而他却也照样作得扎实而开阔。此书出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刘恒先生在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理由中认为:“(陆明君)在对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的专题研究上,在赵之谦、罗振玉的基础上将这一课题推向更加细致和深入。尤其是超越了具体应用现象,从文字学和文化背景上进行分析阐述,使这一问题更具有学术价值。”
  近年来,陆明君一直致力于书法学与文字学的交叉领域研究上,颇有所得,他认为:“对于从事书法的人,最必须的是要具备一些文字学的常识。文字学对书法创作上的影响要分两个层面来认识。其一,大小篆、甲骨文、战国简帛文字及玺印文字等古体书法创作层面。对于专务于古体书法者来说,如果总是停留在照搬字书依样描画的层面上,而沉不下来去学习一些古文字知识,则是徒劳的。其二,从隶楷行草等今文字书法创作层面上来说,文字学对书法创作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异体字的择取与应用、繁简字问题、行草书字形的把握等方面。”其还说:“书法乃汉字书写,若不明文字源流,心昏手迷,纵有墨池之功,也难解羲献妙迹。”确如其所言,书法与文字的紧密性是艺术中的一个特例。陆明君走着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二者兼修的路子,这正是古人所提倡的“技道两进”观。当下常有人争论学问对书法有没有影响或作用,而陆明君在这方面也有自已的认识,他曾说:“一个人的学识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我认为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其一,有学识不一定就意味着能写好字。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有一些学问家研习书法,亦不乏临池之工,但多有毫无可称道者。原因在于天资,也就是艺术感觉问题。其二,没有修养学识则是肯定成不了书法大家的。腹中空疏,则会薄解书法,胸中不存峥嵘,笔下何来峥嵘,这是勿须多言的。需要说明的是学识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并不在于直接的再现与反映,而在于对艺术家人格与性情的影响。没有学识的陶溶,就不能滌除凡俗。而艺术作品的高下,在于作品的格调,而作品的格调取决于作者的人格与性情。”
  正是基于以上的学术背景与对书法的深入认识,陆明君的书法在格调的塑建与把握上具有了明晰的方向与自我运筹的能力,而实现了创作上的步步为营,稳健提高。陆明君的书法取法很广,既有帖的风姿韵致,又有碑的清刚和浑厚。正如孔祥宇所评:“品读陆老师的书法最重要的感觉就是作品古朴自然而又不缺乏灵动。观其书作感觉到他的艺术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他追求书法韵味和品位,以魏晋风流为主调,兼取唐宋法度的精严与意趣。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追踪到古代先贤书法美的姿影。他善于将古代范帖、手札中具有这种审美特征的字进行演化和归纳,造出自家新样,使汉字形体脱俗峭拔,更具魅力和张力。”陆明君在书法创作上是颇具变通能力的,这从他的多种风格的作品中,则能充分体现。而面对他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却都能感受到与其“人”的内在精神的统一,这当是学养与性情的折射与反映。古贤所说的“书者如也”,在这里找到了注脚。
  没有文化修养的书法家只能是一个写字匠。而陆明君的文化根基打得很厚实,其知识结构不仅在书法方面,在历史文献、金石学、文字学、美术学等方面均有涉猎,这从其论文与著作中足可见证。而陆明君又并不是那种吊书袋类型者,他是极有才情的,所以既长于考证类文章,又能从心于当代书画批评。也正是他的诸多兼容,才有了不凡的创作能力。而最难得的是,其有虚旷的心胸,不骄不躁,淡然于名利,既能静笃于学术,又能放浪游心于笔墨中,体现了学人的求真风骨与艺术家的烂漫情怀。在当代书法充斥浮躁之风、文化品性严重缺失、后劲不足的背景下,我们从陆明君这里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代表了当代一批受过系统专业及学术训练的中青年书法精英,已开始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
其他文献
陈华,1964年生,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画院院长、美术馆馆长。出版有《当代实力派画家艺术研究》等。
期刊
文人自古分南北。或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或是“关西汉铁板铜琶”,不能判孰优孰劣,只能说风味各有不同。像张伟生这样的文人书家,毫无疑问,应算是南派文人的典型。  每每论起南北文人的风格,我总会想起鲁迅先生有一篇《北人与南人》的妙文,他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紧接着,先生又借用顾炎武的一句话说南北文人的状态,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则是“
期刊
梁永琳,字玉海。195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出版有《梁永琳书法》、《梁永琳书法艺术》。  认识梁永琳兄是在十余年前,那时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编辑,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做编辑,离得虽然不近,却每每把盏小酌之余,便是一场捭阖畅谈。当时的书坛,正流行“二王甜媚”、“颜柳恶札”、“秦汉还可以”、“宋元太一般”等
期刊
王伟,1974年生于河南濮阳。美术学博士。现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创作感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只有怀着一颗真诚、纯净的心,去除世间嘈嘈杂杂的纷扰,你才能感受到平凡之物的静谧与永恒,以及隐藏在诸多复杂表象下的深沉。可是在创作中,那些悠远、宁和的自然之美曾经多少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却又在我急急忙忙、蹑手蹑脚以为快要抓住哪怕是来自它一丝一缕
期刊
2011年8月5日,由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青年美术家“画说三山五岳”—走近黄山写生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画家王乘、王清杰、刘罡、张龙新、张桐禹、旷小津、李明、唐辉、崔大中、常朝晖等(按姓氏笔画排名)在黄山始信峰下汇集一处,开始了“画说三山五岳”的第六次写生活动。三年来,青年画家们从“画说泰山”开始,先后登临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开展写生活动,对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有了切
期刊
冯永强,1976年生于山西省娄烦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解小青教授。      创作感言:对于书法,我一直相信“随缘弥乐”。高考以书法考上大学,毕业后又以书法教书育人,然后在十年后又为书法而考上了研究生。我相信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古人的经典佳作,我小心翼翼,研究的越是深入,越觉得缺少勇气,缺少自信,所以我喜欢写字时无法无天、天马行空的心境,虽然废纸三千
期刊
宋文治(19191999年),又名宋灏,江苏太仓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出版有《宋文治山水画选集》、《宋文治画谱》、《宋文治画集》、《宋文治山水画作品选集》等。        宋文治,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创新的开拓者之一”①。他坦言他的艺术人生就是两点:善学和思变,并一辈子贯彻着他的这一治学理念。这位在20
期刊
个性风格或个性面貌,是现代艺术创作与批评中使用得最频繁的词语。中文的这些词语来自于西方。它们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为了强调艺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作品创新的突出标志,便是艺术家个性的鲜明表现:在语言上不模仿古人,不同于他人,敢于自成一格或自立门户。事实上,古今中外大画家的作品,莫不是有鲜明个性面貌的。  不过,我国的传统文艺理论也历来主张艺术创作必须有自我、有个性,古人在论述作品时,非常重视创作者说自己
期刊
◇ 时 间:2012年2月8日  ◇ 地 点:北京·胡抗美工作室  ◇ 采访人:张公者      胡抗美,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出版有《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
期刊
中国文化崇尚生命、气象。写“心目界之所有”,以写意传神、取韵有味、畅神达意为终始目标。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意韵。“意”的传达表现关乎中国画的生命和历史传承,是为历来画家所孜孜以求的课题。李长风正是为此身体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一位青年山水画家。李长风的山水画骨气清刚、风神秀发,奇崛与豪隽共济,流露出古朴清雅、朴茂雄浑的真性情。李长风是从齐鲁大地走出来的山水画家,承袭着山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