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兰:守护健康,巾帼争先

来源 :上海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乐学求精,勇攀医学高峰;她,仁心妙手,屡创生命奇迹;她言传身教,雕琢精英团队。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
  立足本职工作,引领科室发展
  作为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科室主任,从医30年,王瑞兰带领科室积极开拓危重病抢救技术,业务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建立了重症肺炎特色化救治平台,使重症肺炎特别是病毒性肺炎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形成了独特的救治理念和特色。带领科室建立了脓毒症精准化救治平台,近3年救治脓毒症超500例,成功率达80%,并建立了临床数据收集中心及生物标本库。建立了急性中毒与肺损伤的科研与临床并举的特色学科,提出的“有机磷救治新方案”适宜技术在上海卫生系统推广应用;“早期、足量、联合小剂量阿托品与肟类复能剂的治疗方案”,在上海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上海申康医学发展中心及全国推广应用;开展国际领先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肝脏替代的集束化治疗,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救治成功率达73.1%。近5年挽救500多例高危孕产妇(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等),成功率99.5%以上。在上海率先开展床旁B超监测肺部疾病以及B超监测下进行肺复张,取得研究成果并推广,获得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认可,成为上海市首个床旁超声监测技术培训中心;探索出以急诊危重病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挽救了大量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在16分以上的严重创伤患者,并开启院内特色航空救援,助力医院推进5G智慧医院建设。
  她致力于打造一支拉得出、打得赢,团队整体战斗力强的集体,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神圣的职责。她带领的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共425名成员,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创建一流团队”的核心精神,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在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及危重病的抢救中临危不惧,屡创佳绩。2009年成功救治了上海首例重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2014年春节期间收治了13例疑似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患者;2015年成功开展了ECMO救治技术,探索出急诊危重病科独特的救治方案,使重症肺炎的救治成功率不断提升。2015年初“外滩踩踏事件”应用ECMO技术,使患者获得有效救治,成为上海市为数不多开展此项国际高精尖技术的科室之一。除此之外,王瑞兰主任带领科室成员成功应对了多次涉外人士群体车祸,2014年松江特大台风厂房倒塌事件等等。一次次重大事件抢救突出急诊危重病科技术硬、战斗力强、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被授予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
  发挥表率作用,逆行抗疫前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作为一名资深的急诊危重症专家,她主动请缨,她说:“大年三十,我就把行李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迎接挑战。”王瑞兰随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驰援武汉三院,作为ICU医疗组的副组长及唯一的女医生,在医用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短缺的条件下,她为了节省防护服、口罩,每次进仓都要持续工作六、七个小时。面对媒体采访,她这样说道:“真的很忙、很累,但为了患者,值得!”
  “我们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每天都是‘往前冲’的工作状态,所以在武汉三院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其实很平常,就跟以往每天的工作差不多。对于这一类疾病,在诊治流程上已经都很熟悉了。相信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做到泰然处之,冷静应对。”王瑞兰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义务,每个行业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职责。”
  王瑞兰主任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不仅使患者受益,也得到了武汉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在武汉三院为期55天的工作中,她不怕苦不怕累,带领团队每天都奋战在隔离病房一线,大胆革新,创新性地进行清醒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共收治109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成功救治103岁高龄患者。在这种身先士卒,不畏艱险,昂扬向上,攻坚克难精神的感染下,科室共53名医生护士在武汉及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临床前线奋战,组成了最美的逆行抗疫团队,他们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了武汉保卫战、上海保卫战。为此团队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创新先进教学,搭载人才梯队
  作为一名热爱教学的博士生导师,王瑞兰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她带领教研室改革教学措施,培养了20名博士、22名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生毕业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培养了上海交通大学2名美国急诊科住院医师,本人获得2019年上海交大教书育人奖、上海交通大学宝钢教师奖,国家重点急诊住院医生培训基地,个人获得2020年国家优秀住院医师基地主任的荣誉称号。
  临床工作繁重,并没有阻碍王瑞兰求知的欲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她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她的带领下,科室近5年来获得了13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2016年学科获得首批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的资助,2018年成为医院的高原学科,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目前也是全国及上海市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美国Toledo大学医学中心医学生全球轮转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临床教学示范区。科室先后被授予“交大医学院临床教学示范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等各项殊荣。她本人连续获得5项上海市级重大课题及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文章近100篇,SCI 34篇,影响因子总计120分。目前科室已经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急诊医学博士点,还承担了国际、国内、上海市14个合作科研项目,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区域合作
  除医疗、教学、研究之外,王瑞兰主任带领急诊危重病科开拓创新,从患者出发、从实事出发,积极解决患者最需要的问题,配合医院试行ICU视频探视、远程会诊、ICU患者康复、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便民和利民措施,积极改善、探索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坚持提倡立足岗位,技术创新,以小改革,小发明为临床拾遗补缺;根据危重病科每位患者疾病归类及病情特点结合个人特性,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2020年急诊危重病科响应医院互联网门诊的号召,开展急诊危重病科互联网门诊,为出院的危重病患者的康复及复诊提供了方便。尽管临床工作非常繁重,王瑞兰主任仍积极活跃在志愿者服务的第一线:延续市一急诊的优良传统,热忱参加公益活动、社区义诊等,用汗水、用真心回报给社会。
  此外,王瑞兰主任带领急诊危重病科连续10年举办环太湖创伤论坛,每年举办全国学术会议,与国外同行定期交流;作为美国Toledo大学住院医师全球轮转基地协作基地,接受美国Toledo大学住院医师培训任务。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时刻,接连与美国纽约州州府Albany市政厅、非洲CDC、以色列等进行对话,关爱全世界受疫情影响的人民,共同探讨抗疫经验,加强合作,为全球的医疗卫生健康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瑞兰主任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获得了社会和患者的肯定,因此获得众多荣誉称号,如2012年度上海市卫生局系统三八红旗手、201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5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7年上海市最美女医生、2017年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全国最美女医生、虹口杰出人才、2020年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2020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特别奖——最美白衣天使、2020年最美抗疫巾帼人物和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等。但鲜花、掌声、荣誉……这一切都未能使她止步不前,王瑞兰主任孜孜不倦地钻研、学习、育人、回报社会。她时刻谨记作为一名医学专家,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及技术优势救死扶伤;要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优秀医者,搭建人才梯队,为国家的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尽己所能改善医患关系及医疗环境,并不忘回饋社会。
  所谓高怀披白甲,赤胆系苍生。医生之美,是由内而外的。王瑞兰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她在患者的心目中,是随时上阵、不分昼夜的救治者;她在同事们的眼里,是举重若轻、妙手仁心的同行者。她就是最美逆行的巾帼人物——王瑞兰。
  王瑞兰,农工民主党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昌大学医学院,曾先后前往澳大利亚Flinders医学中心和美国Toledo大学医学中心、美国NYP医学中心做访问学者,从事急性肺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作为上海援鄂医疗队专家组成员,王瑞兰是其所在的 ICU 医疗组里唯一的女医生,也是“中国最美女医师”、上海领军人才、2020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胰腺纤维钙化性糖尿病(FCPD)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FCP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29岁女性,因“恶心、呕吐、乏力3 d,血糖升高、尿酮体阳性1 d”就诊。患者自幼有腹痛发作史,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糖升高、尿酮体阳性,腹部CT检查可见胰腺萎缩伴多发小钙化灶,血脂肪酶和血淀粉酶检测结果提示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提示胰岛内分泌功能不足,遗传性糖尿病相关基因测序发现WFS1基因2号外显子发生c.1
目的分析自然人群智能手机上传手持设备显示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在山西省11个城市选择志愿参加智能手机上传手持设备心电图检查的受试者2 959例,应用手持设备采集单导联心电图,并经智能手机远程上传用户心电数据,后台进行人工审核及异常分析。记录受试者的性别、年龄、BMI、疾病史、吸烟饮酒情况、心率情况(心率、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心率差值)、呼吸次数、调查问卷情况及情绪指数,分析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及情绪指数与心电图异常的相关性。结果共检测心电图4 312份,2 959例受试者中心电图异常258例、正常2
目的观察单根微管引流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PSP患者47例,依据引流方案不同分为微管引流组(23例)和传统引流组(24例)。单孔胸腔镜手术前及术后,微管引流组使用8Fr猪尾巴引流管进行引流,外接负压引流球;传统引流组使用28Fr硅胶引流管进行引流,外接水封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持续漏气时间>72 h、术后胸部X线提示肺压缩>15%、再次置管、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内复发情况,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化痰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热化痰方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常导致剧烈的术后疼痛,并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康复训练。以区域神经阻滞为核心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是TKA术后镇痛的主要方式,其中股神经阻滞曾是TKA术后镇痛金标准,但其对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限制了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近年来,收肌管阻滞(ACB)因其镇痛效果好、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小等特点,逐渐被推荐用于TKA患者的术后镇痛。ACB的靶点神经为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NVM),但NVM是否走行于收肌管内仍有争议。ACB应用于TKA术后镇痛中的最佳阻滞位点、局麻药容量及阻滞方式等相关研究较多,但
目的探讨血清Toll样受体4(TLR4)、前白蛋白(PA)、血乳酸(Lac)水平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手术后肺部感染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全麻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术后根据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划分感染严重程度为轻度17例、中度15例、重度13例,抗感染治疗1个月后生存32例、死亡13例;于患者肺部感染确诊后(治疗前)、治疗7 d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TLR4,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A、Lac;比较不同感染程度、预后患者血清TLR4、PA、Lac水平,Pea
目的探讨乳癖消口服辅助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PTMC患者97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乳癖消5片/次、3次/天,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微波消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行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观察消融结节大小、血供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计算消融结节体积。微波消融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检测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游
环状RNA(circRNA)是由mRNA前体反向剪接形成的共价闭合环形RNA分子,其表达高度稳定、进化保守,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分布。circRNA的功能包括通过海绵作用吸附微小RNA来调控mRNA、与RNA结合蛋白相互调控、调控基因转录、参与蛋白质翻译、产生假基因等。CDRlas、circHIPK3等circRNAs可调节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作为糖尿病诊断和预测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并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有关,可能成为下一代糖尿病治疗
目的比较基于锥形束CT(CBCT)的骨性自动配准、灰度自动配准在不同部位食管癌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偏移差值,探讨其精确程度。方法食管癌患者47例,按照肿瘤位置分为颈段及胸上段(统称为上段)14例,胸中段(统称为中段)21例,胸下段及食管贲门连接处肿瘤(统称为下段)12例。采用Truebeam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放疗,并利用CBCT系统收集患者放射治疗首次以及疗程中每周一次的CBCT摆位验证图像,共完成272次CBCT扫描,将扫描结果导入放疗计划系统内与定位CT图像进行图像融合比较。采用骨性自动配准和灰度自动配
目的探讨N6-甲基腺嘌呤(m6A)RNA甲基化调节因子与肝细胞癌(HCC)预后的关系。方法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基因组数据共享中心下载HCC样本和正常对照样本的RNA-seq转录组数据,并收集HCC样本临床病理资料。从RNA-seq转录组数据中获取FTO、YTHDC2、YTHDC1、ALKBH5、KIAA1429、METTL3、HNRNPC、YTHDF2、RBM15、YTHDF1、WTAP、METTL14、ZC3H13等十三种m6A RNA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