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党组里新来的年轻人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3月,胡耀邦就郭小川的评价问题复信其长子郭小林:“对一个人,生前往往有这样那样的鉴定,死后,往往有这样那样的评论,有时对了,有时错了,有时高了,有时低了,可靠吗?可信吗?又可靠可信,又不可靠不可信,因为鉴定评论,终归要人民,要群众,要后代子孙来做。”
  “忧伤”的宣传干部
  郭小川,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1937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机要秘书,1941年到延安;1948年开始从事共产党报刊宣传工作;1953年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宣传处副处长,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作为诗人形象的郭小川,要迟至几年后才逐渐丰满起来。
  在中宣部,郭小川虽然还没有写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诗作,但他的业余创作行为仍被指责为“不务正业”“骄傲自负”,日子过得很不愉快。1955年8月,组织上打算调他到中国作协,但他对此心存疑虑,解释说“不敢跟那些大作家们打交道”,其实是怕陷入更大的政治旋涡,不仅创作搞不成,甚至会影响政治生命。于是他向主管意识形态的周扬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态度,随后参加了批判“丁陈反党集团”的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此前,他刚刚参与了整理胡风信件的秘密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绝密的高层政治斗争。9月9日,周扬找到他,说陆定一看了他的发言记录,觉得不错,“政治情绪比较饱满”“是有战斗力的”,决定让他到作家协会当秘书长兼总支书记,“争夺无产阶级的文艺阵地”。郭小川顿时有些“受宠若惊”,即刻答应,只是请求不兼任总支书记,怕卷到人事纠纷中去。
  到作协不久,郭小川就起草了一大批文件、报告、社论,表现出了一个宣传干部精明强干的一面。
  1956年是那个紧张年代的间歇期,一个相对松弛的年份。这年的 《文艺报》 上,刊登了由丁聪、叶浅予、华君武等漫画家创作的 《万象更新图》,近百位作家分布其上:郭沫若骑在和平鸽上;作协大院里的主席、副主席们正日理万机;年轻的“车把式”刘绍棠赶着大车走在乡间大道上,车上坐着赵树理、马烽、沙汀、魏金枝、胡丹沸;在张天翼的钢琴伴奏下,谢冰心、严文井、陈伯吹、叶圣陶、金近和孩子们围成一圈跳舞;由林默涵、郭小川、袁水拍、黄药眠、臧克家组成的“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大军手持铁铲、扫帚、消毒剂,将胡风分子铲上垃圾车……漫画还配有一首由袁鹰、郭小川、袁水拍创作的解说诗:《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然而,漫画中一大串熟悉的名字不见了——沈从文、朱光潜、梁宗岱、陈梦家、钱钟书、傅雷、废名、穆旦……这些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作家被排斥在正统之外,左翼文学内部的“反对派”也一个个被排斥。同时,一个专事制定、执行文学政策,对文学领域进行领导和控制的阶层已经形成,郭小川正是其中一员。
  《万象更新图》 是受到周扬、林默涵的直接指导和支持,并由郭小川具体操办的。不料发表后,却在群众中引发了不满,于是周、林又反过来批评郭小川,使郭的情绪大受影响。1956年4月,刘白羽决定安排郭小川脱产学习哲学三个月。这期间,郭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机关事务基本不管,只偶尔参加一下会议。
  7月13日,正在青岛的林默涵、郭小川接到周扬的电话催促,要他们回京给他准备“八大”的发言稿。7月22日回到北京,27日郭就与林默涵上西山开始看材料,并与林默涵互发牢骚。林此时也有退意,觉得文艺工作不好做。后刘白羽、张光年等陆续上山,“大家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确都有意见……晚饭后又继续谈至深夜”。
  这些天,面对文艺界的种种是非,郭小川情绪大坏,天天在日记中发泄不满:
  对于文学,我好像完全丧失了兴趣。我简直不想在这样的气氛里生活,而且对于未来怀着很大的恐惧。很多人都在反对教条主义,但,其中有些人不过顺流而下,蛆虫已在他们心中生了根。我们为如此的人效命,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倒异常向往着战争的过去的日子,那时候要愉快得多……矛盾,何等矛盾呵!(7月31日日记)
  总之,我这时的思想是很混乱的,我既拥护周扬的那一套,又觉得他也不大行,他也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而且书生气十足;我既赞成反对教条主义,又觉得许多反教条主义的人都是小资产阶级……我和张光年、林默涵、刘白羽的关系也不太好,觉得他们看不起我,总说我“年轻”,意思就是“幼稚”,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屈辱”。(郭的“检讨书”之三)
  对于郭小川的“忧伤”,郭当时的副手张僖回忆说,郭来作协时没有多大名气,人家把他当作工作劳力看待,工作稍不令人满意就有人盯着。当时作协的情况比较复杂,三十年代的矛盾、延安与国统区的矛盾、几个解放区之间的矛盾全集中在一起。“小川跟作协党组的一些人搞不到一块,有些人认为他思想太右,为‘丁陈’事训他,认为他没有出力。有的人板着脸孔训人训惯了,抓住一点事就批。小川很倔,有时拍桌子去顶……后来我想,正由于他曾当过王震的秘书,作协党组的一些人没有敢动他,否则1958年很可能被补划上右派”。(1999年8月6日陈徒手的采访)
  张僖所说的“丁陈”事,正是将郭小川拖进政治旋涡,并给他带来无尽烦恼的政治事件。
  沦为斗人的工具
  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冤案,发生在1955年肃反期间。到1956年肃反甄别阶段,组成了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张际春为首,包括周扬、刘白羽、陈之琏在内的“五人审查小组”。经过大量调查,张际春发现丁玲没有叛变或反共行为。经过小组内部激烈争论,最终共同确认丁有变节行为,犯有政治错误。在丁玲的一再申诉下,不久又成立了处理丁、陈反党小集团问题的专门小组,调查一直进行到1956年冬季,结果发现所揭发的丁玲反党事实绝大部分属子虚乌有。对此陆定一下达了“根据查实的结果办”的指示。
  在确定为丁、陈问题写结论的人选时,出现了一些周折。先是由唐达成写了个初稿,未获通过;后来让丁宁写,她坚决不肯;让林默涵写,林也不肯。此时,刘白羽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听命于他的郭小川修改结论。于是,这个烫手的山芋转到了郭小川的手上,让他避之不及,只能“慨然应允”。   1957年元旦一过,郭小川就开始躲在家里苦干。先是给陈企霞作结论,为了写这个结论,郭小川前后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可谓苦不堪言。他在日记中说:“看材料一天,事情之艰难和复杂真是达到严重的程度。”(1957年1月2日)“八时起,就为眼前这件事煎熬着,弄得心情非常之坏,似乎感到这文艺界的混乱状况是没有希望改变的。”(1月11日)下结论的难度在于,当年在斗争丁陈的会议上发言的很多人都不认账了,并且把材料中那些尖锐的、上纲上线的话全部抹去了;而陈之琏一方又要求事实要充分,并且紧紧催索。郭小川十分无奈,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所作结论几次都通不过,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郭认为,既然“反党小集团”的帽子要摘掉,也就只能说成是“宗派主义”“自由主义”之类,别的帽子他想不出来。结论最后要组织上向丁陈“赔礼道歉”——但这一提法让周扬大为不满,郭只得一遍遍修改,最终炮制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帽子”——“向党闹独立性的宗派结合”,陈企霞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剩下丁玲的结论稿就好写了,再“如法炮制”一番即可。结果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搞成了。
  然而,丁陈问题的结论还未及公布,6月8日,《人民日报》 发表了《这是为什么?》 的社论,调子大变;“鸣放”结束,“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于是斗争继续,郭小川依然需要扮演一个“整人”的角色。
  除批斗“丁、陈”之外,作为作协的秘书长,郭小川在很多运动中都可谓身处前线,做了许多台前幕后的、事务性的工作。此时,郭小川的表现是积极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他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沦为斗人的工具。
  反右运动中,郭小川表面上态度决绝,尖锐激烈,但内心仍不免时不时有一丝惶惑。他在自己的“交代材料”里写道:“对于秦兆阳划右派的问题,我一直是动摇的;对于李清泉,我更觉得可以不划,我的理由是作协划的右派已经够多了。实际上,我看不清他们的右派实质,在思想上和他们有共同之处。刘白羽坚持要划,我才同意了。”“对于韦君宜、黄秋耘不划右派,我是表示赞成的。”“我在反丁、陈斗争的末期,就担心‘扩大化’。会议上批判到一些作家,我是很不安的。我觉得,不要把这些人都打倒,因为文学还要发展,还需要有作家”。1957年对郭小川来说是“不平凡的”,他在这一年日记的末尾写了几句“一年小结”,其中说道:“这是紧张而严峻的一年。文学界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斗争。我自己,是每一个斗争的参加者。”
  从“整人的人”到“挨整的人”
  在由中宣部调往作协时,郭小川就曾跟陆定一和周扬讲过价钱,“希望只搞两年就调回来”。组织上当然未作肯定的答复。来了之后,郭小川“很想把战斗任务担负起来,跟党组和白羽同志在一起,把作协整顿一下;另一方面,却也想利用这创作团体的环境,把个人的写作恢复起来”。
  在“和白羽同志在一起”这个问题上,郭小川一开始就很别扭。因为经常受到训斥,到作协不到半年,郭小川便心生退意。至于个人写作问题,“很想搞创作”其实是郭小川当年来作协的动力之一。刚到作协不久的他,在作家们面前还有些“自卑感”,感到某些作家看不起自己,以为“哪里来了这个毛头小伙子,居然来领导我们”,甚至还听到有人说“作家协会的工作,让非作家来领导,简直是笑话”。这种议论对郭小川刺激很大,他觉得“最好是离开作家协会,不离开的话,为了做好工作,也得搞创作”,这是他“搞创作”的外部原因。
  作为一个时代性的诗人,郭小川的大部分代表作正是他在作协这几年间写出来的,比如长诗《深深的山谷》 《白雪的赞歌》 《一个和八个》,抒情短诗 《望星空》 《甘蔗林——青纱帐》 等。在郭小川的日记中,经常可以看到他日写数百行的记录;有一个阶段,他还在每月日记的首页记录下自己所写的字数、行数,以及当月所收到的稿费。为搞创作,他几乎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星期天和每个没有工作的晚上,一年写了近6000行的诗,还没算上未发表和已修改完毕的——作为领导层成员的郭小川如此辛勤创作,自然会引起同志们的不满。特别是随着他在文学界声誉日隆 (他当时与贺敬之、闻捷一起成为 《诗刊》 最推崇的三大诗人),同志们的反感情绪日甚。到了1959年,当“反右倾”运动越来越紧张时,郭的勤奋创作、丰收成果就成了他的“罪证”之一:“郭小川同志在作协四年期间,一共写了一万余行诗,出了五本诗集和一本杂文集,但仍然叫嚷创作与工作矛盾,叫嚷不能‘合法地’创作,当一个人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就沾沾自喜,对于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有抱怨情绪。”
  1959年初夏,郭小川感到自己身体很不好,到医院检查又没什么结果,情绪一时低落,遂提出想在夏天的工作淡季到下面休整一下。刘白羽拒绝了郭的提议。郭小川一时难以克制,当夜写了一封长信,其中提到:“我到作协工作已将四年,最近越来越感觉难以工作下去。说句丧气话,再这样下去,有沦为‘政治上的庸人’的危险……一天到晚被事务纠缠着,弄得身体垮下去,不能读书,不能下去,也不能认真写作……”刘白羽看完信后,告诉郭小川,既然问题已发展到此等程度,就需要组织出面解决了,否则“对你和党都不利”。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党内谈心会后,郭小川感到更加压抑,心情始终不能平静。6月15日,他又写信给邵荃麟,袒露自己“精神依然很坏”,“我真有点害怕,是不是精神分裂症初期的症状?”并对写给刘白羽的信作了解释,说“关于我最近提的意见,本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心里很想下去工作,若不可能,也用不着斤斤计较”。
  这封信迅速在党组内部传阅开来。对于信中郭所流露出的不满情绪,刘白羽后来在批判大会上批判道:“……说明他阴暗的个人主义是长期的,掩盖在各种表面现象之下,而且是很顽固的。他总把个人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政治风云诡谲多变,郭小川此时的心境是暗淡的。他不再是一年前那个“整人的人”,而是逐渐翻身向下,渐渐变成了一个“挨整的人”。
  《一个和八个》 受批判
  1959年国庆节后,反右倾的调子越来越高,中宣部批评作协反右倾搞得不够彻底,于是作协党组赶紧行动起来,确定批判对象,争取在十天之内把批判高潮掀起来,方法是“自己把思想谈出来,大家批判,别人提供”。10月23日,在作协党员大会上,党组正副书记邵荃麟、严文井、郭小川首先检查个人思想,然后再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到10月底,批判的火焰渐渐烧到了郭小川身上。
其他文献
广东发展与改革中面对的两大问题,一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二是众多外来人口的管理问题。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这两大问题一直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解决。当前,广东“十二五”发展的主
我曾写过数篇纪念文章,纪念逝去的友人或先贤。他们或是怀抱理想投身革命的忘年之交,或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界同仁。今天是我第一次撰文纪念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群众”,他既不是党员,更不是官员,是江南一个名叫花山村的普通农民。但于我而言,他有着特殊的意义,也特别值得纪念。  他生不逢时。还是十多岁的孩子时,就被进村的日本鬼子掳走,强迫做随军马夫和苦役。被日军抓走后的3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刻不忘逃生回家
关键词 肌肉损伤 按摩 康复    按摩是医学中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按摩都被编进医学文化史中,也是传统医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按摩手法治疗疾病,特别是用于各种损伤的治疗和康复,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有记载,宋代时期按摩有了较大的发展,《圣记总录》对按摩作了专题论述,明清时期出现了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的专著:如《推拿秘诀》、《普济方》、《推拿广义》等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基本解决食品“量”的问题的同时,食品“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总的来说,我国目前食品卫生的总体状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近年来
泰戈尔眼中的中国三地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曾几度踏足中国土地。1916年,泰戈尔赴日本访问时途经香港。
2016年6期《同舟共进》载冯锡刚先生《“破除迷信”话康生》一文,提到上世纪60年代文坛故事两则,点破康生一面“破除迷信”,一面吹捧、制造新的迷信,读来饶有兴味。  这里先要解决—个缠夹不清的问题,即冯先生文中涉及邓拓介绍之画与康生给魏文伯信中所说之画,是画一还是画二?康信说怕贻笑大方,“故写上曹轶欧的款”;而邓文则明言作者是“鲁赤水”,似是两幅画。但同一封信中,康生又说此画经邓拓在《北京晚报》做
在国外考察中发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年轻妈妈,用母乳喂养刚刚出生婴儿比我国更普遍,而我国许多年轻的妈妈为了保持身材漂亮,不让宝宝喝母乳,婴儿从刚刚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用牛
(1937年)12月13日早晨,步兵部队的主力从中华门进入南京城……曾经多么想夺取南京,站在敌人首都的城墙上,一遍遍地高呼“万岁”啊!战友们被这样的愿望所驱使,不辞辛劳,终于坚持到了今天。(藤田实彦《战车战记》)  当陆军少佐藤田实彦激动地写下这些文字时,正是他一生中最感自得的时刻:作为第十军独立战车队队长,他率二十多辆坦克掩护步兵几番激战,终于攻陷中华门,率先冲入了南京城。  藤田实彦的人生经历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0年起,至公元1912年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台,共历2132年。这期间,中国历史上有皇帝尊号者约数百人,尚不算抢得龙椅后很快就被赶跑的李自成之流。供养一个皇帝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问题。因为养皇帝不能光算经济账,还应该算政治账。尽管历朝历代或有差异,但皇帝绝对是一个“奢侈品”。汉代去秦不远,而且出过一个和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帝,可以用作标本。  养皇帝,不仅只养皇帝
这句话,引自官场的“另类人物”—— 湖南永江县副科级干部熊国剑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采访中,熊国剑披露了十几年来从反腐到沉默的心路历程。可能大多数读者关心的是熊国剑如何反腐,如何沉默;但是,熊国剑说到的另一件事,却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他说的,是2013年长沙暴雨,一名20岁的女孩被冲进下水道失踪的事件。刚开始,网上一片同情;可当有人说,女孩的母亲是司法局长,父亲是房产局干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