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的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重要基础。切实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特别是学好“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夯实计算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回放:
师(出示情境图):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15-9=6。
师:你是怎样得到6的?如果用摆小棒的方式进行验证,你会吗?(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摆出15根小棒(如右图),他们基本上都是直接连续数出9根拿掉,然后数数还剩6根,知道15-9=6(逐一减的方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做的吗?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茫然)。
师:看看这样行不行?【师边说边板书10-9=1、1+5=6、15-9=6,并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叫“破十法”;之后又陆续向学生介绍“想加算减法”(即想9+6=15,所以15-9=6)和“退十加补法”(即15-9=15-10+1=6),并且要求大家要把这些方法都记住。】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题。
……
案例反思:
1.在教学环节上,把握并有效处理教学细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首先,学生的方法意识不明显。课始,15根小棒出示的状态不恰当,没有把15根小棒分两部分摆放,而是堆在一起,无法体现出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这就给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带来限制和障碍,操作和汇报时只出现一种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处理和引导。因此,在学生进行操作前,对小棒的出示状态要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不能把15根小棒堆放在一起,而是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或者是摆放10根一捆和5根(如右图所示),之后再引导学生边摆小棒边梳理过程与方法:从左边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教师边讲边板书:10-9=1,1+5=6。
再如,教师还可以设计用两种颜色的小棒(如10根黄色小棒和5根白色小棒)进行摆放,引导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做?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走9根,剩下的1根黄色小棒和5根白色小棒合起来是6根,所以15-9=6。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运用“破十法”的过程,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上抽象成数学思维,能运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2.在方法引导上,掌握并顺势引导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本节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数数法,如15-9就用15-1-1-1-1-1-1-1-1-1计算;(2)破十法,如15-9=10-9+5=6;(3)想加算减法,如15-9=6,想9+6=15;(4)退十加补法,“补”是指“补数”,是指能使一个数凑满十的数,如9的补数是1,15-9=15-10+1=6……
那么,做一道题一定要把所有的算法都体现和掌握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因此,掌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并顺势引导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一方面,教师不应该全盘否定学生的方法,把一些方法强加给学生,甚至要求学生掌握可能出现的所有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有社会性的一面,教师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在自觉比较、批判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优化和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另外,“想加算减”这种方法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第一学段的加减法口算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想加算减”的算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体会该方法的简便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减法与加法沟通起来,促使学生的减法计算越来越趋向于熟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由点及面地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一些减法实际问题的理解,既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
“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的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重要基础。切实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特别是学好“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夯实计算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回放:
师(出示情境图):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15-9=6。
师:你是怎样得到6的?如果用摆小棒的方式进行验证,你会吗?(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摆出15根小棒(如右图),他们基本上都是直接连续数出9根拿掉,然后数数还剩6根,知道15-9=6(逐一减的方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做的吗?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茫然)。
师:看看这样行不行?【师边说边板书10-9=1、1+5=6、15-9=6,并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叫“破十法”;之后又陆续向学生介绍“想加算减法”(即想9+6=15,所以15-9=6)和“退十加补法”(即15-9=15-10+1=6),并且要求大家要把这些方法都记住。】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题。
……
案例反思:
1.在教学环节上,把握并有效处理教学细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首先,学生的方法意识不明显。课始,15根小棒出示的状态不恰当,没有把15根小棒分两部分摆放,而是堆在一起,无法体现出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这就给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带来限制和障碍,操作和汇报时只出现一种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处理和引导。因此,在学生进行操作前,对小棒的出示状态要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不能把15根小棒堆放在一起,而是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或者是摆放10根一捆和5根(如右图所示),之后再引导学生边摆小棒边梳理过程与方法:从左边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教师边讲边板书:10-9=1,1+5=6。
再如,教师还可以设计用两种颜色的小棒(如10根黄色小棒和5根白色小棒)进行摆放,引导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做?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走9根,剩下的1根黄色小棒和5根白色小棒合起来是6根,所以15-9=6。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运用“破十法”的过程,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上抽象成数学思维,能运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2.在方法引导上,掌握并顺势引导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本节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数数法,如15-9就用15-1-1-1-1-1-1-1-1-1计算;(2)破十法,如15-9=10-9+5=6;(3)想加算减法,如15-9=6,想9+6=15;(4)退十加补法,“补”是指“补数”,是指能使一个数凑满十的数,如9的补数是1,15-9=15-10+1=6……
那么,做一道题一定要把所有的算法都体现和掌握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因此,掌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并顺势引导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一方面,教师不应该全盘否定学生的方法,把一些方法强加给学生,甚至要求学生掌握可能出现的所有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有社会性的一面,教师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在自觉比较、批判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优化和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另外,“想加算减”这种方法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第一学段的加减法口算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想加算减”的算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体会该方法的简便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减法与加法沟通起来,促使学生的减法计算越来越趋向于熟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由点及面地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一些减法实际问题的理解,既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