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恰当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的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重要基础。切实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特别是学好“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夯实计算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回放:
  师(出示情境图):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15-9=6。
  师:你是怎样得到6的?如果用摆小棒的方式进行验证,你会吗?(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摆出15根小棒(如右图),他们基本上都是直接连续数出9根拿掉,然后数数还剩6根,知道15-9=6(逐一减的方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做的吗?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茫然)。
  师:看看这样行不行?【师边说边板书10-9=1、1+5=6、15-9=6,并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叫“破十法”;之后又陆续向学生介绍“想加算减法”(即想9+6=15,所以15-9=6)和“退十加补法”(即15-9=15-10+1=6),并且要求大家要把这些方法都记住。】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下面的练习题。
  ……
  案例反思:
  1.在教学环节上,把握并有效处理教学细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首先,学生的方法意识不明显。课始,15根小棒出示的状态不恰当,没有把15根小棒分两部分摆放,而是堆在一起,无法体现出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这就给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带来限制和障碍,操作和汇报时只出现一种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处理和引导。因此,在学生进行操作前,对小棒的出示状态要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不能把15根小棒堆放在一起,而是左边摆10根,右边摆5根或者是摆放10根一捆和5根(如右图所示),之后再引导学生边摆小棒边梳理过程与方法:从左边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教师边讲边板书:10-9=1,1+5=6。
  再如,教师还可以设计用两种颜色的小棒(如10根黄色小棒和5根白色小棒)进行摆放,引导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做?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走9根,剩下的1根黄色小棒和5根白色小棒合起来是6根,所以15-9=6。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运用“破十法”的过程,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上抽象成数学思维,能运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2.在方法引导上,掌握并顺势引导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本节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数数法,如15-9就用15-1-1-1-1-1-1-1-1-1计算;(2)破十法,如15-9=10-9+5=6;(3)想加算减法,如15-9=6,想9+6=15;(4)退十加补法,“补”是指“补数”,是指能使一个数凑满十的数,如9的补数是1,15-9=15-10+1=6……
  那么,做一道题一定要把所有的算法都体现和掌握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因此,掌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并顺势引导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点。一方面,教师不应该全盘否定学生的方法,把一些方法强加给学生,甚至要求学生掌握可能出现的所有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有社会性的一面,教师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在自觉比较、批判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优化和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另外,“想加算减”这种方法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第一学段的加减法口算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想加算减”的算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体会该方法的简便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减法与加法沟通起来,促使学生的减法计算越来越趋向于熟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由点及面地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一些减法实际问题的理解,既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近日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了三年级的“平均数”一课,教师巧妙的设计让平均数这一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显得生动鲜活,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关于平均数的基本知识,更对平均数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男女队都是4人,统计图(略)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师:现在想知道谁套得准一些,可以怎样比?  生1:可以比男生、女生一共套中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例1】甲乙两枚大小相等的硬币。现将硬币甲固定,让硬币乙沿硬币甲的周围滚动,当硬币乙滚动一周,回到原来位置时,硬币乙旋转了几圈?  当时很多人认为硬币乙旋转了1圈,但如果我们亲自拿硬币做个试验,就会发现:硬币乙竟然旋转了2圈。  实际结果怎么会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我们将非常熟悉物体在直线上滚动的规律运用到物体在圆周上滚动的情形,实际上这两者却有着重大区别。那应该如何理解硬币乙
期刊
前不久,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乘法”中的“连乘实际问题”时,恰当的引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学生的独特发现也开阔了我的教学视野,引发了我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引导  教材第80页的例题如下: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先用图出示5个零散的乒乓球和“乒乓球每个2元”的价格,然后让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5个乒乓球多少元?接着我把这5个
期刊
练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形式。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这一基本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精心编排练习,更要注重设计练习过程中的有效提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普遍认识到练习设计和编排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又往往采用一题紧接着一题练习,然后进行简单校对的方式。事实上,这样的练习方式忽略了对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结了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经验,分析了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再次明确了“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如何通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但大部分却是“界定良好”的问题,即目标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已得到呈现、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常规问题。如何让习题变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凸显教材意图,使习题中隐含着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能够被充分开发与利用,有效引领数学思维,本文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适当放大问题思考空间,从“唯一”走向“多向”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提供
期刊
本文所展示的题目,是加拿大教育部阿尔伯特教育中心学习者评价项目研制的3年级的图形与空间内容。在本部分内容中,知识题有3道,技能题有8道,分值占30%。在本套题目中,图形与空间部分的考查目标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用整数和基本测量单位进行估测、测量和比较;第二,描述、辨别、建构、联系三维物体和两维图形;第三,在一维空间,借助日常素材,用数和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一、题目展示  在下面的题目中,
期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对称轴的含义,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期刊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被忽视,即使有阅读,那也是把重要的公式、定律画一画、读一读,蜻蜓点水式地阅读。甚至有的数学课从头到尾都没有用到数学书,老师循循善诱、耐心讲解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数学书做上面的练习,数学书只起着习题本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不到发展,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结构单一、学习方式单一,学科素养得不到发展的局面。下面我从阅读主题图、阅读例题、阅读关键句和习题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数学
期刊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真实地反映出学习个体的知识状态、思维层次及情感态度走向,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巧妙而有深度地开发运用这种“不可复制”的资源呢?为师者要做的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抛回给学生,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直面错误、剖析错误,让他们在讨论和探究中明理,在思考中内化知识,在发现中提升自己。秉承这一原则,我在教学中多方尝试,打动人心的“思维精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