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自踏月归来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duo4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艺术·美景·浪漫——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禅坐洞中吴越时期及宋元时期佛教造像艺术;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的自然美景。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烟霞洞边的清修寺,胡适在1923年6月从上海来到杭州,曾密会尚在杭女师读书的“表妹”曹佩声。他来到这里租到了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与曹佩声开始了他们一个暑假的同居生活。
  当年,徐志摩来杭州游玩,发现了胡适的“秘密”,曾经调侃那一段时间的胡适是“返老还童”了,并鼓励他要“革命”,但胡适遭到的却是江冬秀的“菜刀舞”。徐志摩为之写诗空叹:“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非关木石无恩意,为恐东厢泼醋瓶。”胡适也自我安慰:“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但是,胡适在烟霞洞与曹佩声一起生活的时光让胡适铭刻一生。
  胡适曾在日记中写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当年山中的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三十几个轮回了。胡适也没有再回到美丽而伤心、埋藏着他一生秘密的烟霞洞去看看。在那3个月的“神仙生活”中,胡适写了不少的诗,其中很多是为心中的“娟”所写的,比如关于“梅花”的诗,这个“娟”小时候以“梅花”自比。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山月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
  今天,在这座寂静的空山,我们还能找到默默地陪伴着烟霞洞,陪伴着当年胡适住过的那个老屋。不过,我们再也看不到胡适亲笔写的白话诗,当然也找不到胡适、曹表妹留下的任何爱情痕迹,听不到他们当年在这里的欢声笑语。廊柱上,我只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峰缺处还看潮来。”读来亦是耐人寻味。
  胡适和曹佩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2月的上海,胡适即将离开大陆,当时曹在复旦。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她被调到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1973年在安徽乡下去世。一生没有出嫁,在凄凉中离开人世,临终前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胡适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杨林桥边的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到死她都不知胡适早已在十多年前去世,巧合的是,他们相距11岁,两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活了71年。
  胡适的这段情缘,也许已经随之而去,也许永远留在了烟霞洞的静夜里、月光下、空山中……
  (2)
  
  除了胡适,烟霞洞附近留有太多名人足迹。
  民主义士任鸿年悲愤投井的壮举;无政府主义者师复、数学家胡明复、乐清人化学家朱昊飞的墓地;郭沫若与美女徐亦定那段无果而终的爱情故事;上海滩“文妖”张竞生只因“文人相轻”而无辜被捕之遭遇;名厨金复三居士的素疏席以及蒋介石与周恩来之间名扬中外的“国共西湖会谈”……这里的每个故事都让后人津津乐道、回味不已。
  沿洞东侧崎岖的小路上南高峰,山路两旁的奇岩怪石上遍布前人题刻,虽大多漫不可识,但细细读来,仿佛也有故事。向上攀登不一会,竟于山腰处“巧遇”明复墓,墓碑上有字:“中华民国十八年七月廿一日,中国科学家胡明复葬于此,蔡元培敬(题)”。墓茔甚简朴,四周环境也杂乱。
  然而,站在此处东望,钱江美景尽收眼底……
  从烟霞洞前折回,又见洞前那块竖立的“烟霞此地多”石碑,不禁让我默念起胡适那段动人美妙的诗句:“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依稀觉得烟霞洞的那些美好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来时,虽然自作聪明地转了一圈南高峰山脉,累得气喘吁吁,但却收获良多。回程天色已暗,静夜如至,久雨过后,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树,青嫩含翠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陶醉中,竟也诗情满溢,瞎编词一段:“翠微山上春风依然,烟霞洞前圆月仍见。二十三年别离而今容颜不在。山风空响,人事渐远。胡不归,我独自踏月来兮。”
其他文献
现在看来,由一个诗人或是几个诗人出现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何小燕身为一个小学教师,她写出峨眉以东500里处的大足之佛,她凝神运笔,将大足之佛之诗写得那么长,其神性的讴歌也真像米粒从一个碗里跳到另一个碗里,在她的村庄之外,似乎也荡漾着神性米粒的芳香。  在读《大千大足》时,我在想,依照过去的诗歌史现象,一个人写了某种神性的诗篇,于是他成为诗人。他们是怎么成为诗人的呢?因为,创造世界的
期刊
古迹散步  四川的石窟寺观在全国分布最密集,石窟造像在四川东南西北遍地开花,几乎每县都有,今天依然保留了很多精品如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安岳卧佛、广元千佛崖、蒲江飞仙阁、荣县大佛等。北方的石窟自唐代已衰落,盛唐后北方再没有大规模开窟造像,而四川石窟从北魏、北周的渗入,到初唐的兴起,中晚唐的兴盛,五代保留中国石窟艺术的火种,一直延续到两宋,最后到大足达到辉煌。  乐山大佛:乐山离成都很近,只有一个半小
期刊
我国的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就其分布而论,宁夏有须弥山石窟;山东有收藏在青州博物馆的龙兴寺佛像造像;江西有赣州通天岩;江苏有南京市栖霞寺石窟;此外,广西桂林有西山、骝马山、伏波山、叠彩山等处。江西赣州通天岩的千佛岩,有“江南云冈”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共计南朝造像有294座佛龛,佛像515尊。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700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
期刊
山东青州博物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古青州城西北角,具有悠久的历史。远看博物馆,主体为一仿古建筑群。分单檐式、重檐式、歇山式,四围合抱,回廊相连;厅廊以金色、绿色琉璃瓦覆顶,檐牙高挑,金碧辉煌,烘托出浓郁的传统色彩和历史氛围!馆藏文物近四万余件,三级以上文物近2000余件,另外,龙兴寺佛教造像400余件尚未定级。  龙兴寺佛教造像分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泥塑七种质地,包括佛、菩萨、力士、供
期刊
广西桂林拥有唐宋至明清的古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这些石窟造像分布在叠彩山、西山、伏波山等处。我们一行人前去桂林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这里的石窟造像艺术。  第一天,我随考察团前往叠彩山。叠彩山旧名桂山,在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的漓江西岸。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山腰的风洞。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由于所处地势高,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小,风不断补充,因此一年四季
期刊
阴雨连绵的夏日,撑着油纸伞独自行走在栖霞山的石砌山路上,在风雨中聆听历史掩埋不住的那份沧桑,于枝繁叶茂中寻觅裸露在时间之外的那份神迹,只可叹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教盛世早已不在,“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份苍茫又归何处?一千年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站在山脚下,仰视那神秘而雄伟的大山,人之个体显得是如此的渺小,而当面对栖霞寺内的佛像时,你才发现,大山同样渺如烟丝小如蚍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期刊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它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
期刊
(1)  今天,老天爷特别关照我们,竟将下了一个多月的雨帘,爽爽快快地收起,放太阳出门。  惊蛰以来的杭城,春雨连连催青草,半城湖水汇溪流,这3 0多天太阳也和人一样,想透口气露个脸面都难。  清晨,被春雨下死劲滋润后的山野,在阳光中快乐地像一群舞蹈的风,成片成片的新绿在光中闪烁着腰肢,连我们铁铸的汽车都被吹得轻飞起来。朝阳一步步地把醉犹未醒的杭城,推给背后的西湖,送着我们直上南高峰,直向烟霞洞的
期刊
此为宁夏须弥山5号窟是一尊2 0米高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它的一只眼窝就有一人多长,是国内最大石窟造像之一。  入须弥  沿着几乎干涸的海原县寺口子水库转了大半圈,终于走到水库坝口,公路就像是瀑布水头,一头栽入红色的峡谷中。原来还是苍茫大地偶有树木村庄的景色,一下被神斧劈砍出来两道绝壁,将天空挤压成一条狭窄弯曲的细缝,山崖从浅黄过渡到深黄色,再渐渐凝重成深红色。  从敞开的车窗里能听到有流水淌过的声音
期刊
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造像艺术,从晚唐开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五代时期的造像,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饰有火焰纹的背光,带有晚唐的造像风格。到了宋朝时期,造像的艺术风格比较古朴。元代的佛像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时期,造像高耸螺髻,上呈尖状,斜披衬衣,袒露右胸和手臂。菩萨则佩戴宝冠、薄纱或者裸露上身,面容清秀,身材窈窕,在继承唐宋传统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融合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