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昌县教育局开展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大讨论活动,旨在通过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构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就高效课堂的现实困惑和实践认识阐述自己的认识,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探讨。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隨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和我的同事们深切感受到学生胆子大了,课堂热闹了,教师满堂讲的少了,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积极性上来了,他们一动起来,课堂活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精神处于亢奋状态,灵感自然频频光顾,富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陶醉了,在享受欢乐的同时,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来了。因为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我认为既有令人欣慰的态势,又有令人忧患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改“任务”化
所谓“任务课改”,就是把“课堂教学改革”当作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大的层面是迫于上级的行政压力,小的层面是迫于学校的强制要求,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既然是任务,那么时常是用敷衍跟风的态度去实施改革工作,没有主动深入地研究,缺乏体验和感受,课改的工作好像一直在进行,课改的成果却难以逐步生成。
2.课改“形式”化
所谓“形式课改”,就是把课改当作形式,“我的课改我做主”,课改方案可以依葫芦画瓢,课改学案可以网上照搬,课改模式仅是多提问题。既然是形式,那么检查来了,我就把课改形式做足,没有检查的时候,我就老调重弹。
3.课改“僵化”化
所谓“僵化课改”,就是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课改的模式已经毫无变化可言,不管教学内容有何不同,不管学情有何不同,反正我是以一变应万变,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僵化为“教有定法”。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
4.课改“疲惫”化
所谓“疲惫课改”,就是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师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熟悉,教师先前的兴奋感不再有,有的是对教学的倦怠。学生先前的新鲜感不再有,有的是对学习的倦怠,整个课改陷入十分疲惫的状态。
5.课改“问题”化
所谓“问题课改”,就是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随着课改的深入,困惑的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有:一是财力支持问题。课改要进行,学案要印制,各类活动要开展,长此以往经费的负担日趋严重;二是课改实效问题。目前阶段的课改轰轰烈烈,照此下去是不是明天的质量红红火火呢?课改是不是就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法宝呢?三是课改片面性问题。是不是凡课堂必课改,是不是我们从前的课堂就全部有问题呢?倘若一场教学比武要现场定课题,无学案之准备,无预习之指导,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还能上出一堂好课呢?四是课改风险问题,目前的课改尚在实验推广阶段,倘若全面铺开,在课改成果尚无定论之前,是不是有风险呢?如何推广,在什么时候推广,以何种模式推广确实还是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本人认为已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校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必须有所思考和对策。
一、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通过这个突破口,我们要营造新的教研氛围,加强学习,关注学生,反思教学,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不知不觉中与周边各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老师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多了。在积极反思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个抓手来带动各级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让我们从课堂入手,沉下心来思考教学,提高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
新课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方面,确实要有开创性的理念。但并不是说就要把传统的东西彻底抛掉,一切从头开始。立,不一定都建立在破的基础上,许多新的东西往往是以传统的为基础的,有些好的传统做法一直被老师们利用,并且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做法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提炼,我们务必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毋庸置疑,新课改的推行,已将广大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他们推到更广阔的教研教改天地中,使他们能站在更高层次来回味、反省并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在教育思想上有了高屋建瓴的可能。
可是,目前的现实是,不少进行新课改的教师是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部打包封存,重起炉灶,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做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重形式,轻实效,一旦在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不理想,便又怪罪于考试这个手段的不合理,进而提出应该取消考试。但是,不断改良、与时俱进的考试检测手段,其科学性、可行性又已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
新课改强调一个“新”字,但并非是将传统教育方式全部存盘、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譬如,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组织者角色的转变,并非是不要学生学习知识了,而是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往的科学而又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旧是应该沿用的。又譬如研究性学习,似乎在传统教育中没有这种提法,但它实际上不正是在传统的“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新课改,需要传统教育这块沃土!
三、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实效性
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打造高效的新课堂呢?当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很有可能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有些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低于旧课堂,那么,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挫伤。这样一来,新课堂就可能再变回旧课堂,甚至比旧课堂更旧的课堂。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新课改给教师和学生留下的空间是巨大的,如果不认真研究,“空间”,就可能成为一种“漏洞”。从施教者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解放学生;另一方面,对教学过程控制必须更加力求精细。既要放又要管,搞不好新课堂就成了“四不象”,所以只有实施高效教学,我们才能建立起一种精细化的过程控制程序,才能真正打造出新课堂。
同很多农村学校一样,我们的一些认识、做法和思考还很粗浅,虽然植根于真实的泥土,但终究还是一棵小草,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不仅要默默地装扮着大地,还要闪耀那一抹生命的绿色。
参考文献:
[1]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06).
[2]朱小娣.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3]李春艳.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师,2012,(18).
[4]马永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发展,2012,(05).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隨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和我的同事们深切感受到学生胆子大了,课堂热闹了,教师满堂讲的少了,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积极性上来了,他们一动起来,课堂活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精神处于亢奋状态,灵感自然频频光顾,富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陶醉了,在享受欢乐的同时,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来了。因为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我认为既有令人欣慰的态势,又有令人忧患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改“任务”化
所谓“任务课改”,就是把“课堂教学改革”当作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大的层面是迫于上级的行政压力,小的层面是迫于学校的强制要求,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既然是任务,那么时常是用敷衍跟风的态度去实施改革工作,没有主动深入地研究,缺乏体验和感受,课改的工作好像一直在进行,课改的成果却难以逐步生成。
2.课改“形式”化
所谓“形式课改”,就是把课改当作形式,“我的课改我做主”,课改方案可以依葫芦画瓢,课改学案可以网上照搬,课改模式仅是多提问题。既然是形式,那么检查来了,我就把课改形式做足,没有检查的时候,我就老调重弹。
3.课改“僵化”化
所谓“僵化课改”,就是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课改的模式已经毫无变化可言,不管教学内容有何不同,不管学情有何不同,反正我是以一变应万变,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僵化为“教有定法”。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
4.课改“疲惫”化
所谓“疲惫课改”,就是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师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熟悉,教师先前的兴奋感不再有,有的是对教学的倦怠。学生先前的新鲜感不再有,有的是对学习的倦怠,整个课改陷入十分疲惫的状态。
5.课改“问题”化
所谓“问题课改”,就是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随着课改的深入,困惑的问题开始凸显,主要表现有:一是财力支持问题。课改要进行,学案要印制,各类活动要开展,长此以往经费的负担日趋严重;二是课改实效问题。目前阶段的课改轰轰烈烈,照此下去是不是明天的质量红红火火呢?课改是不是就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法宝呢?三是课改片面性问题。是不是凡课堂必课改,是不是我们从前的课堂就全部有问题呢?倘若一场教学比武要现场定课题,无学案之准备,无预习之指导,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还能上出一堂好课呢?四是课改风险问题,目前的课改尚在实验推广阶段,倘若全面铺开,在课改成果尚无定论之前,是不是有风险呢?如何推广,在什么时候推广,以何种模式推广确实还是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本人认为已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校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必须有所思考和对策。
一、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通过这个突破口,我们要营造新的教研氛围,加强学习,关注学生,反思教学,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不知不觉中与周边各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老师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多了。在积极反思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个抓手来带动各级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让我们从课堂入手,沉下心来思考教学,提高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
新课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方面,确实要有开创性的理念。但并不是说就要把传统的东西彻底抛掉,一切从头开始。立,不一定都建立在破的基础上,许多新的东西往往是以传统的为基础的,有些好的传统做法一直被老师们利用,并且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做法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提炼,我们务必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毋庸置疑,新课改的推行,已将广大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他们推到更广阔的教研教改天地中,使他们能站在更高层次来回味、反省并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在教育思想上有了高屋建瓴的可能。
可是,目前的现实是,不少进行新课改的教师是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部打包封存,重起炉灶,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做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重形式,轻实效,一旦在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不理想,便又怪罪于考试这个手段的不合理,进而提出应该取消考试。但是,不断改良、与时俱进的考试检测手段,其科学性、可行性又已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
新课改强调一个“新”字,但并非是将传统教育方式全部存盘、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譬如,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组织者角色的转变,并非是不要学生学习知识了,而是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往的科学而又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旧是应该沿用的。又譬如研究性学习,似乎在传统教育中没有这种提法,但它实际上不正是在传统的“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新课改,需要传统教育这块沃土!
三、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实效性
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打造高效的新课堂呢?当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很有可能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有些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低于旧课堂,那么,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挫伤。这样一来,新课堂就可能再变回旧课堂,甚至比旧课堂更旧的课堂。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新课改给教师和学生留下的空间是巨大的,如果不认真研究,“空间”,就可能成为一种“漏洞”。从施教者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解放学生;另一方面,对教学过程控制必须更加力求精细。既要放又要管,搞不好新课堂就成了“四不象”,所以只有实施高效教学,我们才能建立起一种精细化的过程控制程序,才能真正打造出新课堂。
同很多农村学校一样,我们的一些认识、做法和思考还很粗浅,虽然植根于真实的泥土,但终究还是一棵小草,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不仅要默默地装扮着大地,还要闪耀那一抹生命的绿色。
参考文献:
[1]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06).
[2]朱小娣.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3]李春艳.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师,2012,(18).
[4]马永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发展,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