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景嘉(1999.1-),女,湖南人,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初中时代,我便在新华书店中买了一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著的小说作品《鲁滨孙漂流记》,立即便被书中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的主题引线,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文章主要讲诉了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树立了人生信仰,凭借着坚强的性格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期间《圣经》成为他主要精神支撑,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凶猛的野兽斗勇,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智。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成为了他忠实的伙伴与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得以返回英国。
  阅览中外古今各种文学名著,信仰在作品中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名家著作中所描绘主人公的行为及情感都是借助信仰的力量以及宗教信仰所激发出来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科马克·麦卡锡的《路》等。从宗教角度上来讲,所谓信仰是指从根本上表达出对上帝的认同,相信上帝的旨意和安排,让上帝眷顾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在西方众多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还是科马克·麦卡锡的《路》,在主人深陷绝望处于濒临毁灭情况下,信仰便成了唯一能够指引他们回归心灵栖息地的潜在力量。鲁滨孙在遭遇孤独、疾病以及恐惧时,因为坚信上帝会眷顾自己而感到心安,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的力量就如同主人公心中的堡垒,尽管外在环境险恶坚信,但内心的信仰堡垒却能够引导主人公在艰辛的条件下得以幸存。一部成功的小说,不仅要体现在其故事的成功上,还必须要具备有深切的寓意。评论家梁实秋在对小说 《鲁滨孙漂流记》进行介绍时说道: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它的主旨不仅仅是冒险精神,更是冒险所体现出来的勇敢与智慧以及在荒岛求生过程中主人公内心强大的信仰所在。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强大信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的困难,挫折等不幸时,都不能被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厄运,挑战自我,就可以做出超出自己想象的奇迹来。只有这样,才能像伟大的鲁宾逊那样,成为一个的胜利者。环境越是恶劣,信仰力量越是被衬托的强大,越是能够唤起我们在困境中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希望。如同《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将落难荒岛称之为绝望之岛:“那天剩下的所有时间里,我由于这令人沮丧的环境,而感到苦恼不堪。我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个地方可以飞过去,我感觉我就快要死去了。”对鲁滨孙身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他坚守信念,为了在绝境中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鲁滨孙的斗争并不仅仅只是与自然环境的斗争,更深层次的是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及基督教信仰为了希望与理智的斗争。
  另外,Bertrand还指出道,通常一个人具备力量强大与否,可以通过孤独、困境来进行检验。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在脱离现代文明社会后,其生存能力、社会文化、道德伦理都面临着巨大考验,但他并没有整日抱怨,而是站在一种理智、平衡的角度上去对待面临的困境,书中描述到“如果没有上天的眷顾,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在世上少有的如此悲惨的环境中,总会有一些消极的,抑或是积极的因素值得去感谢”。这些文字充分证明了信仰的力量在鲁滨孙身处绝境时带给他的积极影响。另外,在他所在航海船出事后,鲁滨孙说道“我们迫切地向上帝承诺我们的灵魂”,这里也进一步表现出了鲁滨孙的信仰,这种力量促使他在孤独、绝望、恶劣的环境下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岛国”,这象征着鲁滨孙靠着坚持信仰的精神力量而慢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资财产。
  由此,我不由得联想到我们现代社会的学生,对我们中学生来说,信仰便是梦想,坚守信仰便需要我们永远怀揣梦想,只有拥有梦想,我们才能拥有了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一颗永不言弃的心,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但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却往往徘徊于日新月异的街头巷尾,每日形色匆忙,却像极了行尸走肉,物质消磨了坚守,现实摧毁了执著,萎靡退去了激情,殊不知,青春正飞速逝去。而那些本该活力四射、青春无限的校园学生,却整日埋头于手机、电脑等信息科技诱惑中,而忽视了窗外的鸟语花香,忽视了天边的旭日光芒。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内心一片空白,失去了应有的希望与信仰,这会使得我们本应该充满激情的青春失去朝气。因此,对我们中学生而言,必须从现在可是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大到高考大学目标的设定,今后工作的发展,小到月考成绩的追赶目标,每日学科学习的安排,将设定目标作为自己的信仰,努力向着信仰前进,借助信仰之力,推动人生之船前进远航。
其他文献
摘 要:被誉为“清朝第一词人”,王国维赞誉其“北宋以来,一人尔”,他的诗词感情深刻、真挚,影响了几代人,他的感情生活涤荡起伏,他的悼念词最为令人心碎,让人不敢轻易尝试,他就是纳兰容若。  关键词:纳兰容若;诗词;感情真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纳兰容若简介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为避东宫太子讳改名性德
摘 要:李健吾,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曾任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作为法国文学研究工作者,著有《福楼拜评传》(1935)、《司汤达研究》(1950)等专著与专论。本文以李健吾先生的《福楼拜评传》为指导,再读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全面解读艾玛·包法利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艾玛·包法利;人生悲剧;婚姻;爱情;宗教与科学  作者简介:汪海涛,女,硕士,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戴锦华教授指出:“每一个巨大的崭新城市文明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古老文明的死亡与摧毁之上,一端指向天空,一端深埋大地,每一次社会的剧烈震动都会加快斜塔坍毁的速度,直至斜塔完全沦丧,斜塔之上的瞭望者们再次陷溺于新一轮的茫然与怅惘之中。”[1]  倘若我们以戴锦华教授的“斜塔”为涉入《中国市长》的读解路径,那么斜塔自身陷落的二难困境与《中国市长》中互为悖论式的交叠视野达到了深度同一性的转喻模式中。本
摘 要: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可能是近年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小说充分展现了因那不能承受存在与死亡之重,而选择了乌托邦的出路的陆、谭四代人以及群像,并对百年中国的兴亡有着壮阔的描绘。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存在;死亡  作者简介:杨潇(1992-),男,甘肃武威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现象级电视节目《朗读者》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在如今高度娱乐化的电视氛围中,出现一档以嘉宾谈话交流的方式朗读文化经典的栏目,可以算作是异军突起的一股文化清流。笔者认为《朗读者》以其多种形式的模式融合,群像故事的主题整合和全民参与的文化迎合,为新的嘉宾访谈类电视文化节目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朗读者》模式融合;主题整合;文化迎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移民日益增多。美国作为移民大国,包含了复杂的族群和多元杂糅的文化。虽然殖民时代看似结束,然而种族歧视从未真正消除。在这个文化多样的国家中,文化冲突不断发生。在美国生存的华裔、非裔和西裔作家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不同文化和地位,当他们进入美国这片土地却各自遭遇了种种问题。这些人群在白种人的眼中无一例外地应归为有色人种。这些不同的颜色在美国处于边缘地位,地理上没有归依,心理上
春节刚过,天气就转暖了,春天的气息慢慢显现出来。  秋秋昨夜又失眠了,她被冬天里残存的寒冷折磨了一夜,当然还有一个人的空寂和孤独。秋秋独自呆在宽敞的屋里,面对着白色墙壁和白色纱窗,冷风袭来时禁不住一阵颤抖。丈夫邱月明还没回来,冗长的夜晚最难挨,她坐在电视前按动遥控器不停地搜台,但怎样也选择不到一档自己喜爱的节目。广告,翻一个台还是广告,要不就是极其无聊的韩剧。秋秋觉得索然无味,于是进屋把自己放倒在
摘 要:一位神思想是对基督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受美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影响,并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梳理有关一位神思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更有益于中国宗教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美国;一位神思想;宗教  作者简介:杨天虎(1978-),男,辽宁北票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B9
摘 要:严歌苓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也是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不论是移民前的军旅小说,还是移民后被称为处于边缘的留学生小说,在作品中始终透漏着她对人性的思考,对女性生存状态变化的关注,敏感而细腻的跨文化写作中突显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文试将探讨严歌苓小说中具有特殊意蕴的身体意象——辫子、眼睛和腿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身体意象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在不同时期、地域、文化中
摘 要:方方在《琴断口》中以琴断暗示爱情友情的断裂。作者以旁观者来审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将美好的爱情建构后再解构。导致感情破裂的原因诸多,在“他人即地狱”的世俗注目下,爱情加速消亡。  关键词:琴断口;爱情;张力  作者简介:刘婕(1992.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