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设计美学形式法则比较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谈中国元素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包括历代文人画的素材和题材,也包括中国宫廷、民间、宗教中运用的装饰线条和装饰手法等。但是,有中国元素并不等同于就是中国风格,风格是有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表象的“元素”,其二是核心,内在的“美的关系”,中国历来对美的规律的审查有别于西方。
  关键词:形式美法则;品牌文化;广告传播;美的关系
  西方视觉文化的诞生和视觉形式感的归纳都是由群体情绪,到文化现象,到视觉形象,最后进行视觉规律归纳和精简,并快速融入到商品市场中去,为商品的文化调性备书。商品的视觉流行文化就此快速覆盖全世界。以美国缔造流行文化帝国最为拿手,已经是一条相当成熟的文化制造产业链,从采集-创造-类型化-传播,换换相扣。那么,为什么中国本土的视觉形象很难由此传播力和感染力呢?笔者总结了几条差异:首先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较于西方流行文化,其内涵深刻,与当代快消社会形成反差,消费者需要一个培养周期,并且由于东方传统的文化魅力在当代学科分支化和实用化的教学进程下,已逐步被年轻人淡忘。其次是中国传统视觉在形式感上没有总结和归纳的工作,也没有将理论用于市场的系统。再次,因为年轻消费群体已经是西方文化的消费者,地盘已被人先入为主的抢占了,改变一个时代的审美并没那么容易。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从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状态中,提炼和结合传统审美的共同之处,才有可能造成心灵的共鸣,这并不是只喊口号的举动,是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特殊现代性和传统经典之间共同性的工作,并把其强烈化,普遍化。
  要谈中国视觉艺术形式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包括历代文人画的素材和题材,也包括中国宫廷、民间、宗教中运用的装饰线条和装饰手法等。但是,有中国元素并不等同于就是中国风格,风格是有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表象的“元素”,其二是核心,内在的“美的关系”,中国历来对美的规律的审查有别于西方,上文已经提到,西方源于单点透视的绘画原理,由人的眼睛观察出发,形成近大远小的平面效果,由此演变在平面设计中,是强调呈现“视觉层级”(Visual hierarchy),始终强调主、中、次原则和对比原则。但是,东方人对物的审视并不是用眼睛的物理审视,是“用心的游走”或“凝视的观望”,所以在传统绘画中常见散点透视原则,而演变在现代平面视觉设计中,因体现为“无中心”审美原则,在这点上,是可以和西方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视觉审美原则产生对话和沟通的。再如,以包豪斯为例的设计配色原则中,以黑白灰加一套色的配色原则,是实用又有效的色彩搭配技巧,贯穿西方设计始末。但是东方人对色彩的理解偏向“心灵感受的色”可称之为内在的色,而不是“客观的固有色或光色”,在色彩层面,东方色更抽象和微妙,配色技巧是完全可打破黑白灰加一套色的实用技巧。综上所述,所谓中国形式美法则和中国元素是有本质差别的,笔者认为,要谈中国的本土视觉原则,不仅仅是中国元素的拼凑,更重要的是采用以上提及的、更为内在的视觉心理进行创作的框架。举例来讲,首先从画面框架的尺幅上,现代设计较为通用的是A3/A4等尺寸,哪怕是现代大型海报设计的尺度也是该尺寸的延展,A4之所以是国际通用尺寸,是因为采取的黄金分割点的审美原则,是基于科学对视觉舒适度的普遍性研究而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设计作品也从属于艺术作品,既然从属于艺术,其基石是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科学的普遍化,东方有东方特殊的审美意趣,比如对回忆和梦境的联想,我们会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的构图特征,为什么海报不能是圆形的呢?如果要着重叙事,像清明上河图样式的长形也是可以尝试的,又如现代手机HTML5的发展,使得手机屏幕可以浏览广告画面,而手机屏幕的特质就是滚屏,左右上下即可,所以特殊尺幅在现代媒介载体上如鱼得水,浏览观看有其特殊性。所以,笔者认为,从选用尺幅上,就可以根据独特的情节来再定义。从构图形式感上举例,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可以给到我们很多启示,如《寒江独钓图》中画面大量留白的效果,体现清冷与寒意,有别于西方绘画中“如实”的绘画,和“满”的设计,意境靠空白带出,这点上,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现代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作品,极其简练的画面语言,却带出空旷宁静的设计画面。从情绪调性上讲,西方主要是以“放”和“呈现”为主,是把内容做出来,告诉你。而东方的审美意趣在于,画面只做暗示(如马远)和线索,让观众自发联想到画面的意境和感受,也可以说是观众在观看时共同完成的画作,这也是东方绘画的精妙之处,往往西方的作品基于表現的能力,能够事无巨细的再现感受和场景,但如果从有效性考查,由观看者自行发动的联想补足却更容易被观众记住,由此看来,以“收”为特征的传统艺术,其实在现代市场品牌的创造上,也不是没有特点和优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能是东方品牌文化的立足基调之一。关于色的技巧,也可采纳传统艺术中的很多用法,最通常的为青绿山水,可以说是整体设色的方案,但是基于现代设计,我们可以利用红,绿的撞色系统,但保证低纯度和高纯度的对比关系,很多设计者在用到红绿撞色时会显得俗气或土气,这是没有注重纯度配置的关系,高纯度配合确实会造成庸俗的联想,但是改变一下纯度不改变色相,确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采用暧昧的色彩,比如杨红偏黄或者青绿偏灰,是很典型的东方儒雅感的体现。
  在激烈的品牌市场竞争中,赢得文化认同等于赢得市场话语,而品牌价值的第一手传播信息就是视觉信息,所以如何将属于中国的、更为根性的视觉文化和情感信息注入本土商品的推广中,使之产生生命力和灵魂,是重要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提示和阐明一些可行性,为广大设觉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韩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Air Washer are employed in large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for dust removal and for evaporative cooling withappropriate design which can result in energy saving
摘 要: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它参与体内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体内进行生化反应的良好场所。然而中学生却往往会忽视饮水习惯的养成,那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饮水意识也成了体育保健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学生学习生活,尤其是运动中如何补水展开讨论,从而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饮水意识。  关键词:水;饮水意识;学习生活;运动  水与人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人体而言的功能是多方面,体内发生的
摘 要: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因此,在日常的生产设计中,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层次进行设计,而产品设计需要注重三个方面,分别是生存需求、舒适需求以及情感需求。为此,本文首先就产品设计开发的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具体分析不同需求层次的产品设计方法。  关键词:产品设计;需求层次  产品设计是工艺制造的基础,用户需求是产品设计的前提与核心。产品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即用户的生活方式心理反
这些年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育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越加重要。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一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本质上说,职业技术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们的实用技术技能,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为就业服务。如何在职业技术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家长们越来越明白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而语言是人们一生都无法离开的一项工具。据有关研究所述,幼儿期是人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关键期。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研究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中国有句古说: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石不经过细心的雕琢,也
We study the stochastic control problem of maximizing expected utility from terminal wealth and/or consumption, when the portfolio is constrained to take values
摘 要: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下面我就以我个人的认知和一些相关的资料来阐述产品设计中一些关于设计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
Search engine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World Wide Web. On terms of the analysis of search engin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摘要: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数学本身的枯燥无味,更是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我们现阶段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数学变成学生喜欢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有效地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教育;培养方法;思考分析  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