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2010级新生的健康状况,为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保护在校学生健康安全。方法:对4534名新生进行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胸透、血液生化、PPD试验等项目检查,对新生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新生谷丙转氨酶增高0.62%;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0.13%;视力不良检出率51.80%;体重超重8.67%;肥胖检出率3.28%;色觉异常1.20%。结论:检查出主要疾病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肺结核、视力低下、超重、肥胖、色觉异常等,有针对性保护学生健康。
【关键词】 新生体检;结果分析;健康保护
新生入学后的体检与预防保健工作是每年高校医疗工作的重点。为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对2010级4534名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学生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院2010级新生4534名,统计有效结果4510份,其中男生1850名,女生2660名,年龄17至24岁。
1.2 体检方法按照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体检操作规程》的要求,对2010级新生进行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胸透、血液生化及PPD试验等项目检查。
1.3 判断标准超重、肥胖的判定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发表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1],体重指数在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视力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以裸眼远视力<4.8为视力不良;胸透采用200mAX光机;血液生化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检验ALT等,遵照教学司函〔2010〕22号《关于明确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的具体判定标准的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超过参考值上限指标2倍以上者(含2倍),进行B超复查。B超复查诊断肝部弥漫性病变者(脂肪肝除外),体检结论为不合格。不再做乙肝常规两对半普查; PPD试验强阳性是在左前臂掌侧中上1/3处,常规消毒皮肤后,皮内注射0.1 ml(5 IU),72 h观察局部反应,平均硬结直径≥20 mm或局部有水泡、丘疹、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
2 结果
2.1 检检结果体检统计人数4510名。活动性肺结核6人,结核性胸膜炎1人,陈旧性肺结核5人,初步筛查出ALT增高者28人,进一步B超检查肝部弥漫性病变(除脂肪肝)6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534人。以下是主要疾病异常情况表。
本院新生主要疾病异常情况表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体检出来的主要疾病有谷丙转氨酶升高、肺结核、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色觉异常等。
3 讨论
3.1 谷丙转氨酶增高一般情况下,转氨酶升高常提示有肝脏损害。除了护肝、降酶治疗外,还应注意有无其它导致谷丙转氨酶增高的因素。肝脏炎症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在校学生一旦发现处于肝炎发展期,应及时规范治疗。谷丙转氨酶增高检出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喜饮酒、不注意保养身体有关。预防乙型肝炎,接种乙肝疫苗是首选措施。发放健康处方,进行健康讲座、咨询等提高对对转氨酶升高的认知程度,建立档案,常规监测,定期复查起到督促作用,保护在校学生的健康安全。
3.2 肺结核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健康人吸入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噴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可被感染。我院检出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534人,占总数的11.8%较低,说明结核菌感染率相对不高。活动肺结核检出率也不高,与近年来国家开展肺结核免费检查、免费诊断、免费治疗有关。无症状肺结核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吸烟和活动范围广、感染机会较多有关,还可能与男女生体质不同有关。在肺结核患者中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杜绝或减少传染源,降低肺结核的复发率,提高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外,还要讲究卫生,保证教室、宿舍通风等。
3.3 视力低下 除遗传因素外,应从婴幼儿抓起,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用眼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及眼保健知识等。本次调查显示,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男生, 其原因除女生生长发育过早等因素外,还与女生缺乏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及学习比较刻苦等有关。强调校内同学控制上网时间,缓解眼疲劳。
3.4 超重、肥胖都知道超重及肥胖易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危险,超重、肥胖原因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致使能量在体内堆积。女生检出率明显低于男生,与女生注意节食有关。控制体重措施包括: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加强锻炼,定期监测。
3.5 色觉异常男生色觉异常检出率高于女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健康保护“知”与“行”通过多环节、多渠道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规范的治疗疾病,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对于我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患病同学身体状况,干预不良行为习惯,保护在校学生的心身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学病学杂志,2004 25(2):97—102.
【关键词】 新生体检;结果分析;健康保护
新生入学后的体检与预防保健工作是每年高校医疗工作的重点。为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对2010级4534名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学生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院2010级新生4534名,统计有效结果4510份,其中男生1850名,女生2660名,年龄17至24岁。
1.2 体检方法按照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体检操作规程》的要求,对2010级新生进行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胸透、血液生化及PPD试验等项目检查。
1.3 判断标准超重、肥胖的判定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发表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1],体重指数在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视力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以裸眼远视力<4.8为视力不良;胸透采用200mAX光机;血液生化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检验ALT等,遵照教学司函〔2010〕22号《关于明确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的具体判定标准的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超过参考值上限指标2倍以上者(含2倍),进行B超复查。B超复查诊断肝部弥漫性病变者(脂肪肝除外),体检结论为不合格。不再做乙肝常规两对半普查; PPD试验强阳性是在左前臂掌侧中上1/3处,常规消毒皮肤后,皮内注射0.1 ml(5 IU),72 h观察局部反应,平均硬结直径≥20 mm或局部有水泡、丘疹、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
2 结果
2.1 检检结果体检统计人数4510名。活动性肺结核6人,结核性胸膜炎1人,陈旧性肺结核5人,初步筛查出ALT增高者28人,进一步B超检查肝部弥漫性病变(除脂肪肝)6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534人。以下是主要疾病异常情况表。
本院新生主要疾病异常情况表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体检出来的主要疾病有谷丙转氨酶升高、肺结核、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色觉异常等。
3 讨论
3.1 谷丙转氨酶增高一般情况下,转氨酶升高常提示有肝脏损害。除了护肝、降酶治疗外,还应注意有无其它导致谷丙转氨酶增高的因素。肝脏炎症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在校学生一旦发现处于肝炎发展期,应及时规范治疗。谷丙转氨酶增高检出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喜饮酒、不注意保养身体有关。预防乙型肝炎,接种乙肝疫苗是首选措施。发放健康处方,进行健康讲座、咨询等提高对对转氨酶升高的认知程度,建立档案,常规监测,定期复查起到督促作用,保护在校学生的健康安全。
3.2 肺结核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健康人吸入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噴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可被感染。我院检出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534人,占总数的11.8%较低,说明结核菌感染率相对不高。活动肺结核检出率也不高,与近年来国家开展肺结核免费检查、免费诊断、免费治疗有关。无症状肺结核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吸烟和活动范围广、感染机会较多有关,还可能与男女生体质不同有关。在肺结核患者中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杜绝或减少传染源,降低肺结核的复发率,提高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外,还要讲究卫生,保证教室、宿舍通风等。
3.3 视力低下 除遗传因素外,应从婴幼儿抓起,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用眼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及眼保健知识等。本次调查显示,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男生, 其原因除女生生长发育过早等因素外,还与女生缺乏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及学习比较刻苦等有关。强调校内同学控制上网时间,缓解眼疲劳。
3.4 超重、肥胖都知道超重及肥胖易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危险,超重、肥胖原因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致使能量在体内堆积。女生检出率明显低于男生,与女生注意节食有关。控制体重措施包括: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加强锻炼,定期监测。
3.5 色觉异常男生色觉异常检出率高于女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健康保护“知”与“行”通过多环节、多渠道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规范的治疗疾病,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对于我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患病同学身体状况,干预不良行为习惯,保护在校学生的心身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学病学杂志,2004 25(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