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子游学”课程超越单纯重视认知发展的局限,把身体发展、语言表达、社会性发展、科学素养、艺术表现、情感发展等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超越单纯关注幼儿园生活的局限,把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统一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大课程”;超越单纯强调教师是教育者的局限,把家长吸纳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同行者”。我园将“亲子游学”纳入课程建设的逻辑框架,通过梳理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缘由、课程的内涵与特征、架构与实施策略,打造了“亲子游学”的综合实践范式,构建了园本“亲子游学”课程的基本实施框架。
【关键词】亲子游学;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7/08-0084-04
【作者简介】沈秋兰(1982-),女,江苏苏州人,张家港市江帆幼儿园副园长,教育硕士。
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兰格威尔德曾说:“首要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1]。儿童的生活世界,包括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三种生活应该是开放的、无边界的。“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2]。本研究中的亲子游学,是指由家长(父辈或祖辈)和幼儿到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游玩,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有机统整和优化各方人力、物力、自然等宝贵资源,以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与机能发展,提升其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为目标的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的“亲子游学”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核心,用“完整”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地整合并融通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研究,我园梳理出“亲子游学”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方法和路径、评价与反馈,并汇编成“亲子游学”园本案例,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生动、立体地成长。
一、“亲子游学”课程开发缘由
1.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幼儿园外的儿童生活中,家长是主要的教育者,家长细心的陪伴、引导与支持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其次,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开展的户外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帮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获得整体和谐发展。最后,儿童本身是积极主动且有能力的学习者,儿童自主的实践、体验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养成自尊、自信、自主等个性品格。
2. 家长科学育儿的需要。教育期望过高与育儿能力不足是目前幼儿家长面临的突出问题,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困惑却无人指导或指导不力,他们迫切需要相关指导和经验分享等来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在“亲子游学”课程中,我园教师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主题选择、家长培训、亲子活动、经验分享、问题反馈等活动,从而帮助家长逐步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家长有效地内化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提升其科学育儿的能力。
3. 幼儿园与家庭构建“育儿共同体”的需要。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原来的“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修改为“幼儿园同时面向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4]。可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主动与家庭进行对话和合作,构建“育儿共同体”,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责无旁贷。
4. 基于优势资源有效运用的需要。我园周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梁丰生态园中,各类植物达1400余种,建有松园、竹园、梅园、水生植物园等12个专类园,公园内建有湖泊、沙池、园路、河道、亭台、溪流等;又如我园附近的体育馆、气象站、博物馆等,每逢传统节日会进行相应的景观装饰布置,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理想的亲子游学场所。此外,我园还拥有幼儿、教师、家长等人力资源,如幼儿的生活经验、爱好兴趣、个性特征、身心发展差异都是课程资源,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策划者和促进者是“亲子游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性因素。还有我园家长的专业技能等职业优势,兴趣爱好、社会经验等都是可供开发和设计“亲子游学”课程的优势资源。
二、“亲子游学”课程内涵与特征
1. 生活性。陈鹤琴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5];张雪门则主张“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也从生活中结束”[6]。我园“亲子游学”课程的“生活性”具体体现在:从幼儿现实生活中寻找并发现课程资源,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然成长和发展。例如,我园课程资源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服”,教师组织幼儿走进幼儿园周边的体育馆、气象局、教育局等鲜活的教育场地,让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访谈,收集各种各样工作服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工作服的多样性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 游戏性。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我园“亲子游学”课程强调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交往和互动,在“玩”中学习并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在游学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課程实施中,帮助幼儿在“玩”中自由、自主地学习与发展。
3. 综合性。我园的“亲子游学”课程强调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融合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的内容,注重幼儿不同经验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分别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资源材料、方式方法和活动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能否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在我园“亲子游学”课程“特别的地方”主题活动中,我们将活动目标定位于:积极寻找身边环境中特别的地方,了解其名称、地理位置等相关信息(材料资源);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方式方法);积极和家长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信息和发现(活动支持);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活动目标)。预设活动主题,也可以有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但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4. 主体性。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会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并与环境进行积极对话和互动,彰显其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享有充分的選择权和决定权。我们不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或规定幼儿的活动场地、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需求、节奏、方式投入活动中,获得自我成长。例如,在我园“亲子游学”课程“去远足”活动中,活动前我们和幼儿共同商讨游学的主题,明确游学的任务并为远足活动制定计划,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活动中,幼儿在了解游学主题和远足计划后,会有的放矢地参与到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达到个体自我成长的目的。
5. 探究性。“就其天性来说,幼儿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7]。“探究性”是“亲子游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小池塘里的蝌蚪”活动中,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记录、收集等,新的发现完善了他们的认知结构,新的方式提升了他们的调查方法,新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情绪情感。
三、“亲子游学”课程架构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内容架构
“亲子游学”课程分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以“健”行(运动与健康)、“阅”行(语言与表达)、“善”行(习惯与美德)、“智”行(思维与探索)“美”行(审美与创造)为框架目标,设置若干课程主题,架构起独具个性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详见表1)。
(二)课程实施与推进
1. 定位课程目标:“共性”与“个性”相融合
“亲子游学”课程目标在纵向上从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来设计,主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个年龄段的五大领域目标;在横向上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三个维度来呈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其中,我们强调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课程目标有统一的整体架构,课程目标的梳理体现出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课程目标的框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要求。例如在大班游学课程“矿泉水和饮料的营养PK”中,共性目标有: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在成人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个性目标有:了解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矿泉水和饮料的名称、种类、营养成分;与家长收集资料,了解饮料中各种不健康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制作“宣传海报”或排演“健康宣讲团”,了解基本的身体保健知识。我园的“亲子游学”课程既有“共性”目标又有“个性”目标,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 确立课程内容:“师幼”与“亲子”共参与
亲子游学课程内容的确立,强调课程主体(教师、家长、幼儿)主动和深度的参与。我们会综合考虑幼儿的需要、家长的素养以及周边资源等因素,从课程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出发进行挖掘和设计。如小班游学课程“生态园里的花”的主题确定,是在一次“课程共建恳谈会”上,教师和家长纷纷谈道:“小班孩子看见幼儿园里、路边、生态园里开放着的鲜花,经常会停下脚步,有的幼儿会反复观察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花朵,有的幼儿弯下腰和花说悄悄话,有的幼儿询问关于花儿的各种问题……”察觉到幼儿的兴趣,我们便确定了该课程内容。“亲子游学”课程确保每一次游学课程的内容都契合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明确每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升游学课程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3. 管理课程实施:“全员”与“全程”齐并进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课程体验,最终指向预期教育目标的实现[8]。课程的实施,需要“全员”的参与,“全程”的跟进。教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围绕游学主题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家长培训活动。对于家长和幼儿个体来说,按照课程方案进行充分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例如,中班游学课程“民丰苑小区路线图”,其目标是:动手动脑绘制出民丰苑小区周边的主要景观和建筑;感知和了解民丰苑小区景观和建筑的大体位置;理解“→”“↓”“↑”“←”四个方向的箭头所代表的意义;尝试绘制出民丰苑小区的路线图。在课程实施中,幼儿、家长、教师“全员”与“全程”齐并进,实行教师负责与实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4. 重视课程评价:“线上”与“线下”兼相宜
游学课程评价有“线上”与 “线下”两种方式。“线下”评价有《亲子游学幼儿手册》,该手册中是幼儿每次活动的记录,包括“美术作品”“实验记录”“游学过程”“开心一刻”等。教师和家长能够从课程实施、幼儿记录等维度作“星级”评价,并对活动中的问题和优化措施进行反馈和沟通。“线上”评价主要是家长用照片、文字等形式记录幼儿的表现,从“课程目标”维度评价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线上评价有利于家长了解其他幼儿的游学情况,汲取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四、“亲子游学”课程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 从家长的反馈中挖掘能够丰富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家长的“线上”和“线下”反馈中,有一些适宜的建议、创新的发现、优质的资源,这些都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如何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增补、替换和填充,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审议和设计。例如,中班游学课程“生活中的图形”,家长“线上”反馈是:孩子们对图形十分感兴趣,可以继续深入开展课程,如开展“奇妙的图形组合”,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图形组合而成。
2. 将“亲子游学”课程融入班级,与课程内容的学习有机整合。园内的课程内容与园外的“亲子游学”课程有机整合,携手两大教育主体(家长、教师),衔接三大生活场所(幼儿园、家庭、社区),融合幼儿整体性发展,力求让“大课程”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
3. 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聚焦“亲子游学”课程,教师需要系统观察和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设计能力;自学与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主动与家长对话合作,进行个别或集体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积累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经验;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培训等,这些都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 袁宗金.是谁蒙住了儿童的眼睛——儿童生活世界的“蒙蔽”与“敞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2): 21-24.
[2] 百度百科.游学[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B8%E5%AD%A6/79529.2018-4-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朱丹.陈鹤琴课程思想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81-82.
[6] 明翠翠.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8] 汪霞.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3(03):5-8.
通讯作者:沈秋兰,380696700@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关键词】亲子游学;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7/08-0084-04
【作者简介】沈秋兰(1982-),女,江苏苏州人,张家港市江帆幼儿园副园长,教育硕士。
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兰格威尔德曾说:“首要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1]。儿童的生活世界,包括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三种生活应该是开放的、无边界的。“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2]。本研究中的亲子游学,是指由家长(父辈或祖辈)和幼儿到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游玩,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有机统整和优化各方人力、物力、自然等宝贵资源,以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与机能发展,提升其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为目标的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的“亲子游学”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核心,用“完整”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地整合并融通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研究,我园梳理出“亲子游学”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方法和路径、评价与反馈,并汇编成“亲子游学”园本案例,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生动、立体地成长。
一、“亲子游学”课程开发缘由
1.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首先,在幼儿园外的儿童生活中,家长是主要的教育者,家长细心的陪伴、引导与支持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其次,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开展的户外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帮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获得整体和谐发展。最后,儿童本身是积极主动且有能力的学习者,儿童自主的实践、体验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养成自尊、自信、自主等个性品格。
2. 家长科学育儿的需要。教育期望过高与育儿能力不足是目前幼儿家长面临的突出问题,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困惑却无人指导或指导不力,他们迫切需要相关指导和经验分享等来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在“亲子游学”课程中,我园教师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主题选择、家长培训、亲子活动、经验分享、问题反馈等活动,从而帮助家长逐步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家长有效地内化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提升其科学育儿的能力。
3. 幼儿园与家庭构建“育儿共同体”的需要。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原来的“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修改为“幼儿园同时面向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4]。可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主动与家庭进行对话和合作,构建“育儿共同体”,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责无旁贷。
4. 基于优势资源有效运用的需要。我园周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梁丰生态园中,各类植物达1400余种,建有松园、竹园、梅园、水生植物园等12个专类园,公园内建有湖泊、沙池、园路、河道、亭台、溪流等;又如我园附近的体育馆、气象站、博物馆等,每逢传统节日会进行相应的景观装饰布置,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理想的亲子游学场所。此外,我园还拥有幼儿、教师、家长等人力资源,如幼儿的生活经验、爱好兴趣、个性特征、身心发展差异都是课程资源,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策划者和促进者是“亲子游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性因素。还有我园家长的专业技能等职业优势,兴趣爱好、社会经验等都是可供开发和设计“亲子游学”课程的优势资源。
二、“亲子游学”课程内涵与特征
1. 生活性。陈鹤琴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5];张雪门则主张“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也从生活中结束”[6]。我园“亲子游学”课程的“生活性”具体体现在:从幼儿现实生活中寻找并发现课程资源,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然成长和发展。例如,我园课程资源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服”,教师组织幼儿走进幼儿园周边的体育馆、气象局、教育局等鲜活的教育场地,让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访谈,收集各种各样工作服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工作服的多样性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 游戏性。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我园“亲子游学”课程强调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交往和互动,在“玩”中学习并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在游学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課程实施中,帮助幼儿在“玩”中自由、自主地学习与发展。
3. 综合性。我园的“亲子游学”课程强调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融合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的内容,注重幼儿不同经验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分别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资源材料、方式方法和活动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能否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在我园“亲子游学”课程“特别的地方”主题活动中,我们将活动目标定位于:积极寻找身边环境中特别的地方,了解其名称、地理位置等相关信息(材料资源);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方式方法);积极和家长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信息和发现(活动支持);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活动目标)。预设活动主题,也可以有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但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4. 主体性。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会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并与环境进行积极对话和互动,彰显其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享有充分的選择权和决定权。我们不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或规定幼儿的活动场地、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需求、节奏、方式投入活动中,获得自我成长。例如,在我园“亲子游学”课程“去远足”活动中,活动前我们和幼儿共同商讨游学的主题,明确游学的任务并为远足活动制定计划,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活动中,幼儿在了解游学主题和远足计划后,会有的放矢地参与到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达到个体自我成长的目的。
5. 探究性。“就其天性来说,幼儿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7]。“探究性”是“亲子游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小池塘里的蝌蚪”活动中,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记录、收集等,新的发现完善了他们的认知结构,新的方式提升了他们的调查方法,新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情绪情感。
三、“亲子游学”课程架构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内容架构
“亲子游学”课程分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以“健”行(运动与健康)、“阅”行(语言与表达)、“善”行(习惯与美德)、“智”行(思维与探索)“美”行(审美与创造)为框架目标,设置若干课程主题,架构起独具个性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详见表1)。
(二)课程实施与推进
1. 定位课程目标:“共性”与“个性”相融合
“亲子游学”课程目标在纵向上从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来设计,主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个年龄段的五大领域目标;在横向上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三个维度来呈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其中,我们强调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课程目标有统一的整体架构,课程目标的梳理体现出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课程目标的框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要求。例如在大班游学课程“矿泉水和饮料的营养PK”中,共性目标有: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在成人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个性目标有:了解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矿泉水和饮料的名称、种类、营养成分;与家长收集资料,了解饮料中各种不健康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制作“宣传海报”或排演“健康宣讲团”,了解基本的身体保健知识。我园的“亲子游学”课程既有“共性”目标又有“个性”目标,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 确立课程内容:“师幼”与“亲子”共参与
亲子游学课程内容的确立,强调课程主体(教师、家长、幼儿)主动和深度的参与。我们会综合考虑幼儿的需要、家长的素养以及周边资源等因素,从课程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出发进行挖掘和设计。如小班游学课程“生态园里的花”的主题确定,是在一次“课程共建恳谈会”上,教师和家长纷纷谈道:“小班孩子看见幼儿园里、路边、生态园里开放着的鲜花,经常会停下脚步,有的幼儿会反复观察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花朵,有的幼儿弯下腰和花说悄悄话,有的幼儿询问关于花儿的各种问题……”察觉到幼儿的兴趣,我们便确定了该课程内容。“亲子游学”课程确保每一次游学课程的内容都契合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明确每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升游学课程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3. 管理课程实施:“全员”与“全程”齐并进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课程体验,最终指向预期教育目标的实现[8]。课程的实施,需要“全员”的参与,“全程”的跟进。教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围绕游学主题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家长培训活动。对于家长和幼儿个体来说,按照课程方案进行充分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例如,中班游学课程“民丰苑小区路线图”,其目标是:动手动脑绘制出民丰苑小区周边的主要景观和建筑;感知和了解民丰苑小区景观和建筑的大体位置;理解“→”“↓”“↑”“←”四个方向的箭头所代表的意义;尝试绘制出民丰苑小区的路线图。在课程实施中,幼儿、家长、教师“全员”与“全程”齐并进,实行教师负责与实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4. 重视课程评价:“线上”与“线下”兼相宜
游学课程评价有“线上”与 “线下”两种方式。“线下”评价有《亲子游学幼儿手册》,该手册中是幼儿每次活动的记录,包括“美术作品”“实验记录”“游学过程”“开心一刻”等。教师和家长能够从课程实施、幼儿记录等维度作“星级”评价,并对活动中的问题和优化措施进行反馈和沟通。“线上”评价主要是家长用照片、文字等形式记录幼儿的表现,从“课程目标”维度评价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线上评价有利于家长了解其他幼儿的游学情况,汲取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四、“亲子游学”课程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 从家长的反馈中挖掘能够丰富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家长的“线上”和“线下”反馈中,有一些适宜的建议、创新的发现、优质的资源,这些都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如何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增补、替换和填充,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审议和设计。例如,中班游学课程“生活中的图形”,家长“线上”反馈是:孩子们对图形十分感兴趣,可以继续深入开展课程,如开展“奇妙的图形组合”,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图形组合而成。
2. 将“亲子游学”课程融入班级,与课程内容的学习有机整合。园内的课程内容与园外的“亲子游学”课程有机整合,携手两大教育主体(家长、教师),衔接三大生活场所(幼儿园、家庭、社区),融合幼儿整体性发展,力求让“大课程”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关注每个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
3. 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聚焦“亲子游学”课程,教师需要系统观察和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设计能力;自学与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主动与家长对话合作,进行个别或集体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积累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经验;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培训等,这些都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 袁宗金.是谁蒙住了儿童的眼睛——儿童生活世界的“蒙蔽”与“敞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2): 21-24.
[2] 百度百科.游学[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B8%E5%AD%A6/79529.2018-4-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朱丹.陈鹤琴课程思想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81-82.
[6] 明翠翠.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8] 汪霞.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3(03):5-8.
通讯作者:沈秋兰,380696700@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