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197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不容小觑,长期以来也引起了学界倾心关注并加以深入探讨。但是,大多数学者只是将目光聚焦于显性互动,而忽略了隐性互动。然而,隐性互动却是显性互动的重要前提和补充。在“互联网+”时代,理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 隐性互动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06-02
  简言之,教学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育主客体之间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动态发展过程。易言之,互动是变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和强行注入为多维度的情感与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便是达到教学相长。随着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迅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从网民专属领地变身为与全民生存、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要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互动及其效果的冲击之大不言而喻。
  一、隐性互动的要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静态交流和潜在影响
  互动,几乎是任何教育内容都不能够将其置之不理的重要维度。具体而言,可将教学互动分为两类: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显性互动,主要是指教育主客体通过一种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更多地是直接且迅速的,而且是公开的和显而易见的,大多表现为直接的对话。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举行辩论赛等。
  隐性互动,则是指一种静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以及由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潜在的相互影响。当然,所谓的静态交流并非以绝对静止的方式进行,而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而言的一种不那么起眼的交流方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交流。学生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情绪的变化,间接地透露出对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态度以及对所讲授的知识与信息的接受程度。高水平的教师往往就可以根据学生微妙的神情变化来判断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否恰当,据此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甚至是调整教学内容。当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内容的讲授方式则是可以而且应当是灵活多变的。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方式就不再像之前那么机械和易于把握了。随着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间接传递信息的渠道趋于多样、便捷,教师能够而且也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并以此作为参考迅速调整教学的进度、方式和技巧。这一切,都与传统的“互动”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或者说,当今的教学已经大大扩展了“互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极大地拓展了隐性教学互动的空间、方式和深度。
  众所周知,教育学领域最为大多数人所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这一理念却不能仅仅停留于喊口号的层次,更不能使之停留于教育文本当中进而成为僵死的符码堆砌,而是要将其升华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赫尔巴特说过:“使人厌倦是教学的最大恶敌!”[1]实际上,兴趣的培养与教学最大恶敌的排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一致的。倘若学生以各种表情和神态表达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满和厌倦,那么教师就应当积极地进行自我解剖,对教学的整个运作机制及其规划进行彻底的检讨和反思,进而改善其弊端、弥补其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气质和魅力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学习与领悟自觉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却又是潜在的影响。而学生的听课态度和效率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师的心态和情绪,因为教师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应该带着感情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各种较为隐匿的、潜在的方式进行交流,教育主客体之间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各种实质性的互动,并在这个动态过程当中实现教学相长,这就是隐性互动的特点,也是隐性互动的要旨。
  二、隐性互动的地位:显性互动的重要前提和补充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互动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个关键词之一,无论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还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程度地强调教学互动。时至今日,很多教学测评和比赛已十分注重所谓的互动。但是,他们更多地是强调显性的互动却忽略了隐性的互动。很多时候,评委老师和参赛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视角集中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提问与讨论,几乎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教学的显性互动,而隐性互动则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隐性互动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隐性互动是显性互动的重要前提。显性互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在选定主题的情况下进行的直接的对话和讨论,那么主题选择的内在根据则是由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相对固定的,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则是一个可变因素,是需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捕捉的,此时隐性互动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倘若不了解学生的情趣所在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师就会遭遇一种窘境: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无任何无学生自愿与之进行讨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教师必须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态,挑选对此问题极为关心且一直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作答,在这个抉择的背后就是隐性互动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要面对的往往是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试图通过显性互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充分采用隐性互动的方式和渠道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显性的互动与严格、正规、高效率的对话才是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隐性互动是显性互动的重要补充。隐性互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隐性互动相对于显性互动而言,有自身的优势,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地意味着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成为显性互动不可或缺的补充,弥补其缺憾与不足。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得知学生的“兴奋点”所在,亦可随时随地上传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通过查看自己的信息被“点赞”的情况,以此可以大致地判断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但是,隐性互动相对于显性互动而言,还有着另一方面的特殊性,即易变性。易变性主要地表现为它不受或者很少受到具体的、严格的规则的制约和限制,导致一些信息随时发生变化,以至于很难把握好这种互动的效果。从归根究底意义上说,这其实是由人的情绪易变性决定的。教师不但要有控制好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必须有引导学生情绪的才能,方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隐性互动。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激动的心情也造成听众的自然的感动。”[2]毋庸赘述,教师的情绪对讲课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变化存在着一种隐性互动,所以即便是讲授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情绪去面对学生讲授,最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真正高效的教学互动,应当是充分利用好教师自己以及学生的情绪,在隐性互动、“眉目传情”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高质量的精彩对话。   三、强化隐性互动的路径探讨
  进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加以强化。具体而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深入思考和总结。
  第一,避免泄漏教育主客体双方的隐私。互动教学模式,无论是显性互动还是隐性互动,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少了这个前提,所谓的互动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与教学目标越走越远。那么,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避免泄露对方的隐私。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通过浏览学生发表于网络空间的信息和动态,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赞”与评论来获取学生的最新动态,教师亦可将无法再课堂之上完全展现的心得和体会付诸于网络空间,使学生在轻松的“刷屏”过程中获得与课程间接相关的信息,使师生之间建构出一种隐性互动模式,这显然有助于教师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使披露信息的渠道变得异常的便捷,这就使师生双方有意或无意地泄露对方隐私的可能性增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作为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目的、有原则的活动,必须在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为其带来的“福利”的同时,防范一些为了商业动机而任意将信息发布于网络,以至于侵犯他人的隐私。
  第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与信息交流。隐性互动虽是一种隐匿的、非常规的交流方式,长期存在于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就完全没有了章法和基本的方向与归宿。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3]所有的教学互动,无论形式如何各异、内容如何天差地别,都有着一定的目标,脱离了这一目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理应从方法论意义上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根本旨趣,而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情绪而定,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4]。因此,教师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进行相对完整的讲解。那么,隐性互动的内容也就需要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靠拢。教师不能够只顾心无旁骛地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框架和思路讲解,而是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神态,并与之进行各种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隐性互动模式对学生进行非正式的教育和引导。
  第三,教师应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学习心理学。“研究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正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5]易言之,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之所以会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一条基本的逻辑:教师进行教学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相应的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必修公共课,却被很多学生列入“可上可不上”、“枯燥”、“无用”的课程黑名单当中。加之“互联网+”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信息与诱惑更是五花八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分心的可能性急剧加大。所以,其任课教师可谓任重道远,理应学好心理学以突破课程教学上的重大瓶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需要掌握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技能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次,通过观察学生的神神态、坐姿和网络动态捕捉其心理活动、近期的愿望和学习兴趣聚焦点。再次,积极为学生从心里层面进行疏通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如此,隐性互动方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时代的强势来袭,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与平台,但也给教育主客体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笔者对于这一重大课题的思考与总结,以及为此提出的基本路径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最初的理论与方法论层面的尝试。实际上,此类问题本身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从长计议,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加以理性对待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4.
  [2]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7.
  [3] (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6.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
  [5] 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传达意境,给人某种幻想、联想、回忆是画家一直以来迷恋并想表达的。正如艺术家Jan Van Oost所说的那样:“艺术揭露了通常不存在于某人意识范围内的东西。”在画家的作品中,常常用这样平时的表象阐述事物,而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刺激或诡异。  【关键词】内心戏 联想 延伸 诡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8-02  
期刊
【摘要】高尔基名著《童年》,是脍炙人口的名著,对书中“外公”形象的评论,多从“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打人骂人……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等角度,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阿廖沙童年遭遇的苦难,而对“外公”展现出来的“人性”往往忽略。本文意在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探讨,引导读者关注外公身上存在的温柔“人性”。  【关键词】印象 外公 童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1-02  近些年来,“挫折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大量事实证明小孩的挫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教育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观点,经过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些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能为幼儿挫折教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在蓬勃发展的繁荣下,严重欠缺的民族化与人民群众需求的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情况下,以书法为核心的新型的民族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建立迫在眉睫。本文试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书法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化中的作用、建立以书法为核心的新型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略析,初步探讨这个教育体系的实施办法以及分析其可预知的困难,最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以天河区发展学前教育为例,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路径进行初探,旨在为有效开展区域性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初步经验。  【关键词】学前教育 质量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4-02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生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
期刊
【摘要】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闽南语逐渐流失于我们的大街小巷中,面对我们的文化遗产渐渐地流失,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从孩子抓起,将闽南语渗透于幼儿一日的学习与生活中。  【关键词】闽南语 幼儿 学习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6-01  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以
期刊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受到关注日益增多,而就学条件准入则成为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以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本文试图以郑州市市区为剖析点,通过对全国大中城市就学条件准入路径选择的对比,以及郑州随迁子女政策的变迁和可能的变化,同时就做好随迁子女就学需要明晰的关键点,以民生、公平、全接受为价值取向,确保每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主要学科,它与各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是为今后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学科,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作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作文是生活的实践,和思维语言的统一,做好作文教学工作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对创客文化内涵的理解的基础上,以淮海工学院为例,就地方高校校园创客文化培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政策制度建设、创客空间建设、创客的选拔与培养、创客管理与创客导师职责和创客活动的开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育创客文化。最后形成了创客文化培育路线图,实践验证了创客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创客文化 大学生 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更是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区域选择意向,从而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区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