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化学课程标准(初中)》中明确提出,当前初中化学的课程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强调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展开。但从另一方面看,学生的活动又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引导学生的活动趋向于积极和有效,这样也才能彰显课标的理念。
一、影响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因素
1.学习目标是否恰当
由于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参照系是学习目标,因此,学习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则成为影响及评判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至为关键的因素。试想,如果教师将学习目标定得太高,使大多数学生都难以企及,学生肯定缺乏学习的兴趣,只能任由教师“填鸭”;如果定得太低,使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的学习则难以深入,同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简单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实际上就是看教师能否“抓得住”学生,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上,这里面有两个因素:(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2)教师对学生的把握。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内容的编排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精彩纷呈的,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跟着老师走”,反之,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我们还发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教师的课上得很好,但学生并不能考好,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重视自我发挥,没有深入研究学生,没有把握住学生的状态,对诸如学生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等情形没有明察秋毫,结果是学生并没有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作出回报。
3.学生的个体素质
虽然,教育界流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是有学不好的学生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比如有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力求上进,其上课的活动必然是围绕着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展开;相反那些怕苦畏难,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上课时常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不良现象。
二、如何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穿师生课堂活动的主线,如果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出现了科学性、逻辑性的错误,那么这节课从根本上就会被否定。所以,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生,确定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精心构思达标方式,是采用探究式,还是采用讨论式,抑或是边讲边议式,这样有了饱满的内容,再加上精彩的形式,这样的课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2.明确课堂活动的要求
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课堂活动的规范,如哪些事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应该怎么办?哪些事应该做,怎样做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依章而究。举个例子,化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实验是经常遇到的事,而分组实验又是最容易发生“混乱”的,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1)要不要选举一个小组长;(2)要不要按实验报告进行;(3)要不要按操作规范进行等等。这样,先将活动的规则制定好,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做,如何做了。长期坚持,必然能帮助学生养成来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要注意学生活动的反馈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将眼睛盯在某一个学生的身上,要统筹兼顾,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动脑筋,多想一些反馈的方法。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的教学理念,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了解的手段常见的有提问、当堂练习、组内互评等。一般地,以书面形式的反馈比较好,因为书面形式可以检查到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复习回顾的资料、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另外,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反馈的结果再反馈给学生,要明确其优劣,进行鼓励和批评,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持续地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4.着重研究评价的方式
《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意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其实,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就是最重要的“过程评价”。《课标》还提出:“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课标》更强调“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仍重于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结果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教学探索。所以,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动态性、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当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研内容。
总之,学生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当然也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加大对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罗艳)
一、影响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因素
1.学习目标是否恰当
由于学生活动有效性的参照系是学习目标,因此,学习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则成为影响及评判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至为关键的因素。试想,如果教师将学习目标定得太高,使大多数学生都难以企及,学生肯定缺乏学习的兴趣,只能任由教师“填鸭”;如果定得太低,使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的学习则难以深入,同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简单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实际上就是看教师能否“抓得住”学生,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上,这里面有两个因素:(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2)教师对学生的把握。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内容的编排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精彩纷呈的,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跟着老师走”,反之,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我们还发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教师的课上得很好,但学生并不能考好,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重视自我发挥,没有深入研究学生,没有把握住学生的状态,对诸如学生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等情形没有明察秋毫,结果是学生并没有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作出回报。
3.学生的个体素质
虽然,教育界流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我们不能否认还是有学不好的学生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比如有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力求上进,其上课的活动必然是围绕着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展开;相反那些怕苦畏难,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上课时常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不良现象。
二、如何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贯穿师生课堂活动的主线,如果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出现了科学性、逻辑性的错误,那么这节课从根本上就会被否定。所以,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生,确定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精心构思达标方式,是采用探究式,还是采用讨论式,抑或是边讲边议式,这样有了饱满的内容,再加上精彩的形式,这样的课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2.明确课堂活动的要求
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课堂活动的规范,如哪些事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应该怎么办?哪些事应该做,怎样做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依章而究。举个例子,化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实验是经常遇到的事,而分组实验又是最容易发生“混乱”的,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1)要不要选举一个小组长;(2)要不要按实验报告进行;(3)要不要按操作规范进行等等。这样,先将活动的规则制定好,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做,如何做了。长期坚持,必然能帮助学生养成来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要注意学生活动的反馈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将眼睛盯在某一个学生的身上,要统筹兼顾,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动脑筋,多想一些反馈的方法。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的教学理念,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了解的手段常见的有提问、当堂练习、组内互评等。一般地,以书面形式的反馈比较好,因为书面形式可以检查到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复习回顾的资料、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另外,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反馈的结果再反馈给学生,要明确其优劣,进行鼓励和批评,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持续地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4.着重研究评价的方式
《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意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其实,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就是最重要的“过程评价”。《课标》还提出:“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课标》更强调“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仍重于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结果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教学探索。所以,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动态性、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当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研内容。
总之,学生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当然也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加大对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