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自主、对话、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由于每位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教材的解读、课堂的把控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致使课堂教学存在种种弊端。这篇文章从“准确熟悉学情,精准掌握教材;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质问题;善于预设课堂,巧妙捕捉生成”三个方面的策略,打开深度学习的课堂,创造一个真性情的数学教学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研究
深度学习理论全面阐述了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两个不同的概念。巧合的是,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深度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释了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的不同概念。“深度学习”是基于对学习的理解,在现有知识的帮助下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重建认知结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问题决策和解决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重视实际问题情境,加强信息联系,注重反思,积极建造策略。
一、准确熟悉学情,精准掌握教材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近期发展的领域,利用访谈、测试等方法,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要深化对教材的解读,可以从编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并通过表层分析其背后的本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用简单的方式讲解内容,使学生将知识内在化,形象化,化繁为简。
例如,在教授《圆的认识》时,可以在课前做一个调查:学生对圆有什么了解?有什么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学习,学生在四个基本的、立体的目标和核心素养方面将得到怎样的发展?这一个知识是如何体现的?试着在教材的解读上做三个突破:1.不仅通过推理、想象、猜测等思维活动发现圆的特征,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如折叠方法引导学生对圆进行验证。2.学生不仅要学会用圆规画圆,还要懂得用圆规画圆的本质。3.充分发挥数学史料的教育价值。本节课教师以游戏的形式介绍新概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寻宝。老师得到一张寻宝地图:“宝藏离你右脚4米远。”宝藏会在哪里?思考,谈谈你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不断的反馈和发现中,一点、两点、三点,一个“圆”逐渐出现在多媒体视频上。老师指导:“这是什么图形?”我们试着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请拿出圆规开始画。学生画好圆后,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质问题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创造真实的情境,促进数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然后发现提炼问题,最终得到问题。创造性和个人的想法将不断出现,数学文化将被揭示。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这一课时,首先应该熟悉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认知规律,然后根据这两个知识点的相似性,进行整合教学。在上课开始之前,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2.3+4与4+3,15+20与20+15它们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3.你能用图形或字母来表示吗?你想给这种规律起个什么名称?4.你还想提什么问题?经过课堂上的有效思考,学生踊跃回答:“3+4=4+3,因为3+4=7,4+3=7,它们的和相等”“我可以举很多例子,10+20=20+10,102+130=130+102,0+1=1+0等”“我觉得xx同学举的两个例子中,两个数都是任意的整数,我认为这两个数也可以是任意的小数,如:0.5+0.3=0.3+0.5,1.5+1.8=1.8+1.5等。”“我想用a+b=b+a或+=+来表示,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我想问:减法有没有这种规律?乘法呢?”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自主发现了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同时把交换律的使用范围拓展到小数(包括分数),实现了“问题由单一到综合,由结果指向到多维探究”的效率。
三、善于预设课堂,巧妙捕捉生成
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并加以巧妙利用。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一道练习题:“请你填写好涂色部分所占图形的几分之几。”(如图1)
当许多学生快速说出答案1/4、1/8时,吴同学却说:“竖着的线我看不清,还有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到底是平均分成几份?我怎么看不明白?”有学生说:“不要看平均分的线,我也知道是几分之几。”教师巧妙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让吴同学看着涂色的部分,先估一估,培养他的观察与估计能力。吴同学有点怀疑地说:“第二幅图好像是1/4吧。可是看第三幅图,那么多的空白部分,我实在是看不出涂色部分到底是占整张纸的1/7、1/8还是1/9。”第二幅图相对容易一些,但在第三图中,要估计出准确结果有些困难。“用不着看竖着的线,我也能断定第三幅图中涂色部分应该占整张纸条的1/8”“为什么?”见此情景,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学生。“第二幅中涂色部分分明是占整张纸条的1/4,而第三幅图中涂色部分明显是它的一半,4×2=8,肯定是1/8。”许多学生表示认可。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为什么不改变策略,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通过动手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估计结果呢?”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策略,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根据理解具体跟踪,从而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创设进入到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自主探究,使深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參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研究
深度学习理论全面阐述了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两个不同的概念。巧合的是,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深度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释了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的不同概念。“深度学习”是基于对学习的理解,在现有知识的帮助下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重建认知结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问题决策和解决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重视实际问题情境,加强信息联系,注重反思,积极建造策略。
一、准确熟悉学情,精准掌握教材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近期发展的领域,利用访谈、测试等方法,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要深化对教材的解读,可以从编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并通过表层分析其背后的本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用简单的方式讲解内容,使学生将知识内在化,形象化,化繁为简。
例如,在教授《圆的认识》时,可以在课前做一个调查:学生对圆有什么了解?有什么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学习,学生在四个基本的、立体的目标和核心素养方面将得到怎样的发展?这一个知识是如何体现的?试着在教材的解读上做三个突破:1.不仅通过推理、想象、猜测等思维活动发现圆的特征,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如折叠方法引导学生对圆进行验证。2.学生不仅要学会用圆规画圆,还要懂得用圆规画圆的本质。3.充分发挥数学史料的教育价值。本节课教师以游戏的形式介绍新概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寻宝。老师得到一张寻宝地图:“宝藏离你右脚4米远。”宝藏会在哪里?思考,谈谈你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不断的反馈和发现中,一点、两点、三点,一个“圆”逐渐出现在多媒体视频上。老师指导:“这是什么图形?”我们试着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请拿出圆规开始画。学生画好圆后,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二、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质问题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创造真实的情境,促进数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一般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然后发现提炼问题,最终得到问题。创造性和个人的想法将不断出现,数学文化将被揭示。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这一课时,首先应该熟悉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认知规律,然后根据这两个知识点的相似性,进行整合教学。在上课开始之前,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2.3+4与4+3,15+20与20+15它们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3.你能用图形或字母来表示吗?你想给这种规律起个什么名称?4.你还想提什么问题?经过课堂上的有效思考,学生踊跃回答:“3+4=4+3,因为3+4=7,4+3=7,它们的和相等”“我可以举很多例子,10+20=20+10,102+130=130+102,0+1=1+0等”“我觉得xx同学举的两个例子中,两个数都是任意的整数,我认为这两个数也可以是任意的小数,如:0.5+0.3=0.3+0.5,1.5+1.8=1.8+1.5等。”“我想用a+b=b+a或+=+来表示,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我想问:减法有没有这种规律?乘法呢?”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自主发现了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同时把交换律的使用范围拓展到小数(包括分数),实现了“问题由单一到综合,由结果指向到多维探究”的效率。
三、善于预设课堂,巧妙捕捉生成
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并加以巧妙利用。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一道练习题:“请你填写好涂色部分所占图形的几分之几。”(如图1)
当许多学生快速说出答案1/4、1/8时,吴同学却说:“竖着的线我看不清,还有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到底是平均分成几份?我怎么看不明白?”有学生说:“不要看平均分的线,我也知道是几分之几。”教师巧妙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让吴同学看着涂色的部分,先估一估,培养他的观察与估计能力。吴同学有点怀疑地说:“第二幅图好像是1/4吧。可是看第三幅图,那么多的空白部分,我实在是看不出涂色部分到底是占整张纸的1/7、1/8还是1/9。”第二幅图相对容易一些,但在第三图中,要估计出准确结果有些困难。“用不着看竖着的线,我也能断定第三幅图中涂色部分应该占整张纸条的1/8”“为什么?”见此情景,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学生。“第二幅中涂色部分分明是占整张纸条的1/4,而第三幅图中涂色部分明显是它的一半,4×2=8,肯定是1/8。”许多学生表示认可。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为什么不改变策略,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通过动手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估计结果呢?”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策略,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根据理解具体跟踪,从而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创设进入到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自主探究,使深度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參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