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诗学下的“石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疯狂的石头》是一个典型的大众狂欢化文本,本文试着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模式,探讨它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狂欢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看电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妄图用“大片、大腕、大制作”,拯救电影市场。2006年7月《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投资仅300万元,在一个月之内竟然获得了1500万元的票房,取得了小制作,大收益的成功。本文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疯狂的石头》进行分析,解读这部影片及相关现象。
  巴赫金是20世纪原苏联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和文论家,被世人誉为文学批评的奇才。狂欢化诗学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狂欢节是欧洲民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它的异常繁盛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可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与仪式。而狂欢节类型的民间节庆活动是民间诙谐文化的形式和表现。因此,在巴赫金那里。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节文化时常互为指代。他把民间诙谐文化从性质上区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各种仪式和演出形式(各种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各种诙谐性的广场表演);二、各种诙谐性的语言作品(包括戏仿体作品);三、各种形式和体裁的不拘一格的广场言语。它们都反映了一种共同的对待世界的诙谐态度。沿着这一思路来观照《疯狂的石头》,可以发《疯狂的石头》不仅汇集了狂欢节的形式和语言,而且也是一部狂欢化的作品,渗透着“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
  
  戏仿
  
  戏仿,顾名思义就是“戏谑的模仿”,是一种把所有严肃形式通过滑稽模仿吸引到诙谐文化中予以降格的艺术方式。戏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诙谐文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发展到当代由于契合于西方后现代社会碎片和模仿的特征而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
  情节戏仿经典电影文本。《疯狂的石头》多处使用戏仿的叙事策略,处处透露着其他电影文本的消息。这种多文本交叉的戏仿作品。让文本在诞生之初就与经典文本存在着对话,同时与侵染传统电影文化的观众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对话。戏仿策略在《疯狂的石头》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戏仿了盖里奇电影《偷拐抢骗Snatch》、《两杆大烟枪》,汤姆·克鲁斯《碟中碟》,国产电影《天下无贼》、《十面埋伏》、《寻枪》。如:有勇无谋的笨贼老三“直接砸!跑不就得了!”腔调酷似傻根;国际大盗麦克偷翡翠时的架势一看就知道是汤姆·克鲁斯《碟中碟》的经典间谍形象;麦克和冯董对决飞刀的慢镜头戏仿当然是了;至最后面包店老板骑车追笨贼老三时,一边追一边得意地说“你跑啊,咋不跑呢”更是《寻枪》中的经典场面了。还有国际大盗麦克“顶你个肺”几乎在第一时间成为了大众流行语。听来让人发笑。而这种特点正是悖离了正常语言习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疯狂的石头》利用喜剧因素,在戏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地地道道的方言,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内容,为自己的文本开辟了一块自由的天地。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也是最大的不同在于。比盖里奇电影影片中出现了女人!形成了这两种不同文本的跨时空对话或潜对话,它在戏仿的时候又超越了戏仿本身,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破旧的楼房;下岗女工为了生活模仿千手观音……这些看似没有意义,但他会让你在开怀一笑的时候思考生活,也构成了戏仿背后的超越部分。
  狂欢的气氛离不开笑《疯狂的石头》中幽默谐趣比比皆是。有嘲讽的笑、鄙夷的笑、欢快的笑、戏谑的笑……充满喜剧性的幽默趣笔,寓庄于谐,寓理于趣,常令读者忍俊不禁,兴味无穷。常常在轻松谐趣的笑声中,寄寓深邃的思想。《疯狂的石头》中的笑独具狂欢化的文学品格。
  《疯狂的石头》中市俗取笑的份量很大。一种市俗取笑选自人们所熟悉的场景,如为了让价值连城的玉石变现。让濒临倒闭的工艺厂起死回生,老厂长居然想出了让下岗职工表演“千手观音舞”的馊主意。千手观音舞本是表现盲人姑娘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的,却变成一群胖乎乎的、涂着厚胭脂的阿姨在舞动的闹剧。狂欢化文学中相反相成、亦庄亦谐的形象,如聪明的傻瓜”、悲剧的小丑”等,在《疯狂的石头》中也频频登场。值得注意的是小丑这类形象,因其地位卑微。人物渺小,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非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评价,反而经常遭鄙夷和贬损。而这一类人物在狂欢化的小说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发挥着重要的文学功能。如笨贼老大道哥:“注意素质”忍俊不禁。道哥在经历女友情变之后,仰天悲叹:“世道变了,就是没有好人了”再比如说,道哥教训自己的女友,“你们这些个女人呐,就是不明白,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我怎么能走得开呢?”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业有成的男人都这么教导自己的女人。但小偷也讲起了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在发现女友与谢小盟的私情后,道哥马上打电话给律师,“我的媳妇被别人给睡了,没人管啊……我们是没结婚,可是我们有真感情啊……结了婚都没有人管。还有没有王法?”小偷竟然讲起法律道德,真是好笑。借小偷的眼光看大千世界,制造“陌生化”效果,既包含许多作者没有说出的社会内容,又体现狂欢的精神。
  
  脱冕
  
   长期以来,银幕上的形象都是高大、完美的英雄,而《疯狂的石头》颠覆这一传统,出现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委琐、自私[一是来自香港的国际大盗麦克。他的雇佣者是个房地产大鳄:二是本地的盗窃团伙,由道哥、小军、黑皮等市并泼皮组成:三是“海归派”谢小盟],在《疯狂的石头》中,谢小盟是个摄影师,应该是个很高尚的职业,可他一碰到美女,就想泡:“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的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你身上有一种东西深深打动了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母性,伟大的母性气息。”千手观音舞是多么辉煌的舞台艺术。但却被沦为挣钱的手段。纵观《疯狂的石头》中的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是“好像一切都翻了个”。这种“翻了个”的感觉就是巴赫金理论中“脱冕”仪式所带来的狂欢节感受。
  什么是“脱冕”昵?它是狂欢节上最主要的活动和仪式,使严肃高尚的人物经过“脱冕”的降格走向低俗化。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活动中,人们推举昙花一现的(一天)的节日国王和王后,脱冕即把国王变成小丑。让其脱下国王服装,换上脏旧的卑贱者服装。当然,这一怪诞国王形象体系的基本前提是狂欢节式的节日氛围和节日逻辑。在《疯狂的石头》中,根据狂欢节逻辑脱冕了谢小盟、工艺厂的厂长。人颠覆了一切高高在上的权威。用叫骂和昵称瓦解了权威的尊严。脱冕就是一种狂欢式的颠覆,一种在欢笑中形象和意义的新生。在《疯狂的石头》中脱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系统 地破坏了那些传统的、神圣的叙事范式,揭下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政治中过度严肃事物的伪装,用笑声和滑稽予以嘲弄、讽刺,使观众感受到了解构式的革命快感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狂欢,不断对以中心、权威自居的正统世界观发起挑战。产生无限力量和颠覆作用。《疯狂的石头》让平民小人物以小丑、傻瓜、骗子等特殊的形式,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广场语言、狂欢的笑、各种低级体裁讽刺摹拟一切高级语言、风格、体裁等。有意混杂各种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文体,这种渗透着狂欢精神的电影强调平等对话,它具有深厚的民间根基、活生生的人民大众的语言、丰富的民间创作形式是最富生命力。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解构《疯狂的石头》当代电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欣赏策略和研究方法。
  
  狂欢化语言
  
  《疯狂的石头》的语言别具一格,仿佛整个电影文本就是一个热闹的民间的广场,人物各有自己的本色的言语风格,从整体效果来呈现众生喧哗的狂欢节的精神。巴赫金说:“这个节日的广场,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自由自在,不拘形迹的广场交往方式。而在宫廷、教堂、衙门、私宅中却讲究交往的等级原则、礼节、规矩。在广场上充满了一种特殊、不拘形迹的言语,与官方文学和统治阶级的语言大相径庭,广场语言作为一种自发力量已经闯入他们的语言领地。在节日期间,尤其是在狂欢节期间,广场的自发情感或多或少地渗透到各个地方。”那么,什么是“广场语言”即狂欢化语言?这是指民间诙谐文学中出现的以颠倒逻辑、褒贬融合为特征的民间吃喝、夸骂、发誓、诅咒等一言语形式,这些语言形式多以物质一肉体下部形象为内容引发和建构了一种不分等级、人人平等的充满欢笑的狂欢节日感受,《疯狂的石头》用反语法的陌生化言语、反规矩的物质一肉体性言语、反逻辑的非理性言语共同创造了属于《石头》的独特的广场语言形式。影片中多种方言的存在形成了一片南腔北调的喧哗和嬉闹:保卫科科长包世宏说着不太地道的重庆话,小偷三人帮中的老大道哥操河北口音,黑皮说的是青岛话,而小军说着不大标准的普通话。国际大盗麦克是港台口音,其他的人物大部分是重庆话。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厂长的儿子谢小盟,他的口音经常在普通话、重庆方言和港台口音之间变来变去。《疯狂的石头》国际大盗麦克用港台口音说“我顶你个肺”,迫使欣赏者从普通话语境中发现了世界的别样。又如:盗窃团伙三人帮去旅馆开房的路上,道哥教训黑皮,“我说你这里面的衣服花里胡哨的,要走性感路线哪?刚出道时要低调,低调!”“刚出道时要低调”这本是官方语言,在道哥嘴里说出来,就愈感觉别扭,从而创作一种新的对话性的狂欢话语。一罐偶然飞出窗外的可乐,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居然导致宝马车被撞,车主蹦出一句:没看到是BMW,别摸我吗?在片中,出现了很多的搞笑话语,令人开怀一笑,充满幽默意味。该片的语言灵活多变、百无禁忌,有着打破常规、藐视权威的精神。通过戏谑来颠覆常规语言,体现平民化的倾向,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狂欢的时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生的、欢快的狂欢式关系。
  以上的三种文本书写策略导致了《疯狂的石头》整体上的狂欢化的审美效果。在这部平民化的片子中,表演者和观众都尽情进行“狂欢”,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所有现实中的权威、正统都予以消解,正是观众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片子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在阐述知觉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对其在电视教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信息道的容量    教育电视是实现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虽然有边缘化的趋势,但由于电视的普及率高,它仍将在远程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远程教学中师生分离。将教学内容的呈现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会提高教育电视节目的质量。大大改善教育电视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
期刊
[摘要]作为急先锋的类型电影,《罗拉快跑》成为电玩游戏时代的产物,对影片的节奏、音响、声响,情绪等消费社会标志性话语进行分析,阐述该片的意义所在,同时,又以影片为文本,对后现代,女权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节奏 情绪 声响 细节 焦虑 后现代 女权    当一个染着红发穿着背心的女郎在街上忘我狂奔时,罗拉这个名字便理所当然地载入了世界电影的史册中。在短短的90分钟游戏中,罗拉以她超凡的耐力完成
期刊
互联网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载体,也在文化界被当着“网络文化”、生态系统等而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相当热烈,不断有成果问世。那么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生机勃勃,蔚为大观。同时又处于松散和自发状态。理论界对其专门的研究却是门庭冷落,显得寒碜。  面对这种新的影视评论传播形式,在此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概念范畴、研究方向及其价值、网络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存
期刊
[摘要]歌剧与音乐剧都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容纳了文学、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其他成分。歌剧音乐所体现出的戏剧性强度与深度往往要大于音乐剧;歌剧的声乐部分往往具有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在乐队使用方面,往往需要承担非常繁重的揭示戏剧性的任务。而音乐剧相对来说是个开放的表演体系,它不“传承”某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它会去吸收其他表演形式中对其有利的元素;它的音乐主体实际上是由=十
期刊
[摘要]介绍了CATV系统的相关概念,CATV系统的过去与现在的技术发展情况,并探讨了CATV技术未来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有钱电视系统 发展 四网合一    一、CATV的概念    CATV(Cable Television)系统:是若干个用户共同使用一组天线,并通过缆线(光缆或电缆)传输电视信号的电视系统。    二、CATV的过去    最早的有线电视系统,是1948年在美国宾洲曼哈诺
期刊
[摘要]《幸存者》节目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5月推出,随即掀起世界范围的真人秀狂潮。剖析“真人秀”节目现状。同时以《幸存者》为视角,思考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人秀”《幸存者》    踏入2000年,“真人秀”节目在西方有了如火如荼的发展。从本质上说,“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集纪录片、电视剧、竞技游戏以及谈话节目等多种节目形态的“核心元素”
期刊
[摘要]在以影像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的重重包围下,作为纸质媒介的小说正面临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样式的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影视时代的小说文本共分为四类:被改编为影视的小说原著,电影小说、电视小说,影视化小说以及非“触电”小说。  [关键词]影视 小说 文本 分类    在视听媒介大量的、还原生活般的冲击下,相当多的文学创作向影视靠拢。创作中开始借鉴影视的表现手法,传达手段更加多样化,使得文学
期刊
【摘要】文艺片(文艺电影)这一概念于大陆港澳台均已通用多年,却一直无任何权威文献对此作科学界定与命名——学术界于过去的20世纪里没出现过任何对文艺片做梳理与整合的论文或著作,新世纪(到目前为止)依然无任何相关论文或著作面世,有的只是零星的作品与个案批评,没有对一定时段与地域的整合研究。我想文艺电影为介于纯粹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或艺术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之间,以情绪而非事件或理念来结构全片,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要】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项一项的电影评奖热闹非凡。然而在喧哗的背后是电影人越来越多的尴尬。究其原因,批评的失语和理论的缺席是重要因素。圈内圈外多年来对批评的失语和理论的缺席,都表示遗憾乃至抱怨。到目前为止,尽管“金鸡奖”和“百花奖”组织方在不断的改革,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面对这样的尴尬境界,我们不得不也不能不作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电影评奖批评失语理论缺席金鸡奖百花奖  
期刊
《罗拉快跑》是一部德国影片,在艺术上和学术上都体现出了很大的价值。影片《罗拉快跑》的内容很简单:在德国柏林,黑社会打手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5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借钱,去拯救她的恋人。但影片的叙说却颇为复杂:它重复讲了三次,三个不同的“20分钟”的故事过程和结果。这是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