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行交相陵,海水不润下。处处坏堤防,白浪高于马。”这是北宋余姚知县谢景初写下的诗句,记录了海潮侵袭时带来的灾害。宝庆《四明志》记载,“滨海为塘,以御风雨”,说明人们修筑海塘,防止海潮侵袭。
海塘即指抗御风暴潮灾害的海岸防御工程,以及河口内最高水位主要由潮水位控制的河段的堤防工程。杭州湾南岸海塘通称为浙东海塘,自萧山至镇海,总长257公里。其中,大古塘、七塘、镇海后海塘等海塘,构成了浙东海塘的宁波段。
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浙东海塘宁波段悄然变迁。海塘修筑兴起于汉唐。到了宋代,庆历七年(1047年)余姚县令谢景初征集工役万余,率民筑海堤,自上林至云柯全长2800丈。这就是姚北著名的大古塘之始,也是第一条有确切修筑年代的官修海塘。王安石在治鄞时曾写下《余姚海堤记》,记述了谢公修筑大古塘的史实。宋帝国迁都杭州之后,杭州湾两岸平原日益成为经济重心,筑塘工程得到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杭州湾的地理结构在人力的干预下也日趋稳定。北宋末年,海堤在强潮中废坏后,县令汪思温重新加以修复。庆元二年(1196年),余姚县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费缗钱一万五千,修筑从上林至兰风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为石堤,并置田千亩,作为修堤资产。几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至正元年(1341年),余姚州州判叶恒将谢景初所筑的东部塘全部变为石塘,并把各散塘连成一体。
至明清,筑塘形成较大规模。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朝,修筑海塘動员人数在万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每筑一塘,前塘就变为水陆通道。纵横河浦割成的地块,又为众多沟渠所切割,形成棋盘状形态。这些河道因闸的存在,南北可以互通有无,使海塘两侧的农业都能得到灌溉,海水侵没之地变成膏腴平原,平时又作为浙东运河的支脉,沟通商贸。
海塘即指抗御风暴潮灾害的海岸防御工程,以及河口内最高水位主要由潮水位控制的河段的堤防工程。杭州湾南岸海塘通称为浙东海塘,自萧山至镇海,总长257公里。其中,大古塘、七塘、镇海后海塘等海塘,构成了浙东海塘的宁波段。
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浙东海塘宁波段悄然变迁。海塘修筑兴起于汉唐。到了宋代,庆历七年(1047年)余姚县令谢景初征集工役万余,率民筑海堤,自上林至云柯全长2800丈。这就是姚北著名的大古塘之始,也是第一条有确切修筑年代的官修海塘。王安石在治鄞时曾写下《余姚海堤记》,记述了谢公修筑大古塘的史实。宋帝国迁都杭州之后,杭州湾两岸平原日益成为经济重心,筑塘工程得到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杭州湾的地理结构在人力的干预下也日趋稳定。北宋末年,海堤在强潮中废坏后,县令汪思温重新加以修复。庆元二年(1196年),余姚县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费缗钱一万五千,修筑从上林至兰风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为石堤,并置田千亩,作为修堤资产。几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至正元年(1341年),余姚州州判叶恒将谢景初所筑的东部塘全部变为石塘,并把各散塘连成一体。
至明清,筑塘形成较大规模。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朝,修筑海塘動员人数在万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每筑一塘,前塘就变为水陆通道。纵横河浦割成的地块,又为众多沟渠所切割,形成棋盘状形态。这些河道因闸的存在,南北可以互通有无,使海塘两侧的农业都能得到灌溉,海水侵没之地变成膏腴平原,平时又作为浙东运河的支脉,沟通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