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湿止痛膏由生川乌、生草乌、没药、乳香、丁香、生马钱子、荆芥、肉桂、防风、老鹤草、香加皮、积雪草、白芷、骨碎补、干姜、水杨酸甲酯、山楂、薄荷脑、樟脑、冰片、芸香浸膏、颠茄流浸膏等制成。具有祛风镇痛,舒筋活血之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疼痛、关节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损伤等病症。孕妇、对橡皮膏过敏者、皮肤糜烂有渗液者以及外伤合并化脓者,均不宜用。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伤湿止痛膏还有不少新用途,现选择介绍如下:
治疗慢性咽炎
《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报道,王贺媛用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慢性咽炎100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8年。咽后壁明显充血者63例,两侧咽峡充血者27例,悬雍垂充血17例,咽后淋巴滤泡增生50例。用伤湿止痛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0%。其中,55例咽部充血减轻,症状消失,19例症状消失,10例好转,10例咽部无变化。
方法:用温水冼净颈前皮肤,擦干后将伤湿止痛膏贴在天突穴(即喉结下的凹陷处),隔日换药1次,共贴3次。另有人报告用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慢性咽炎患者153例,每日或隔日贴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最短者2个疗程,最长者5个疗程,平均为3.5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者(咽部检查正常,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122例,占79.7%;显效者(咽颊部稍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减轻,症状消失)20例,占14.8%;有效者(症状明显减轻,咽部检查无改善)6例,占3.9%;无效者(用药1~2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均未见改变)5例,占3.3%,总有效率96.7%。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年第2期报道,陈建聪运用伤湿止痛膏佐治支气管炎患者40例,效果显著。
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伤湿止痛膏贴敷于双侧肺俞穴,每日1次,每次贴12小时,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静脉滴注氨茶碱(1~2毫克/公斤体重)及氢化可的松(4~8毫克/公斤体重),口服吗啉胍、止咳药等。两组病例均每日给予青霉素5万~10万单位/公斤体重,分2~4次肌肉注射;有心力衰竭者,给强心剂;呼吸困难者吸氧,发热者给予退热处理。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25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前者有效的疗程平均为1.8天,后者为3.1天,前者比后者缩短1.3天。40例中,
有11例贴敷1次见效。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中原医刊》1984年第5期报道,王金良等应用伤湿止痛膏贴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0例,其中3天内痊愈者18例,6天内痊愈者2例。
方法:用伤湿止痛膏敷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止。作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伤湿止痛膏具有很好的活血止痛及清热化湿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患者的不同,必要时可辅助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治疗婴儿腹泻
《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5期报道,王家喻用伤湿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治疗轻型婴儿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较好。
方法:将伤湿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剪成4厘米×4厘米的方块。对准患儿肚脐中央贴牢,每日换药2次,泻止后再贴药2天,以巩固疗效。重型婴儿腹泻(中毒性消化不良),发热,有脱水及中毒症状者,则不宜应用此法治疗。
治疗神经性皮炎
《山东医药》1983年第11期报道,秦锡兰应用地塞米松软膏加伤湿止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50例,其中显效者35例,占70%;有效者15例,占30%。总有效率100%。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
方法:先将地塞米松软膏涂匀患处,待软膏吸收后,再将伤湿止痛膏贴敷上面,轻者每天换药1次,重者每天换药2次。一般用药3~5天即可收到明显效果。另有人报告用伤湿止痛膏外贴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139例,全部获得治愈。
治疗急性喉痹
《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5期报道,郭文青应用伤湿止痛膏治疗急性喉痹患者18例,效果显著。
方法:以喉结为中心,将伤湿止痛膏敷于局部,并自行揉按喉结两旁,无明显效果者6小时更换伤湿止痛膏1次。结果:14例患者用药1次后即明显见效,4例用药2次取得明显效果。用药期间,禁食油腻肥甘及辛辣刺激之品。
(本刊资料库)
编后记:伤湿止痛膏是治疗关节疼痛和跌打损伤的主要外用药膏,对前述疾病的辅助治疗是其功效的有效延伸,但须记住它并不是前述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若需用它来治疗上述疾病需向当地医师咨询。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伤湿止痛膏还有不少新用途,现选择介绍如下:
治疗慢性咽炎
《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报道,王贺媛用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慢性咽炎100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8年。咽后壁明显充血者63例,两侧咽峡充血者27例,悬雍垂充血17例,咽后淋巴滤泡增生50例。用伤湿止痛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0%。其中,55例咽部充血减轻,症状消失,19例症状消失,10例好转,10例咽部无变化。
方法:用温水冼净颈前皮肤,擦干后将伤湿止痛膏贴在天突穴(即喉结下的凹陷处),隔日换药1次,共贴3次。另有人报告用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慢性咽炎患者153例,每日或隔日贴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最短者2个疗程,最长者5个疗程,平均为3.5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者(咽部检查正常,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122例,占79.7%;显效者(咽颊部稍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减轻,症状消失)20例,占14.8%;有效者(症状明显减轻,咽部检查无改善)6例,占3.9%;无效者(用药1~2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均未见改变)5例,占3.3%,总有效率96.7%。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年第2期报道,陈建聪运用伤湿止痛膏佐治支气管炎患者40例,效果显著。
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伤湿止痛膏贴敷于双侧肺俞穴,每日1次,每次贴12小时,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静脉滴注氨茶碱(1~2毫克/公斤体重)及氢化可的松(4~8毫克/公斤体重),口服吗啉胍、止咳药等。两组病例均每日给予青霉素5万~10万单位/公斤体重,分2~4次肌肉注射;有心力衰竭者,给强心剂;呼吸困难者吸氧,发热者给予退热处理。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25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前者有效的疗程平均为1.8天,后者为3.1天,前者比后者缩短1.3天。40例中,
有11例贴敷1次见效。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中原医刊》1984年第5期报道,王金良等应用伤湿止痛膏贴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0例,其中3天内痊愈者18例,6天内痊愈者2例。
方法:用伤湿止痛膏敷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止。作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伤湿止痛膏具有很好的活血止痛及清热化湿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患者的不同,必要时可辅助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治疗婴儿腹泻
《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5期报道,王家喻用伤湿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治疗轻型婴儿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较好。
方法:将伤湿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剪成4厘米×4厘米的方块。对准患儿肚脐中央贴牢,每日换药2次,泻止后再贴药2天,以巩固疗效。重型婴儿腹泻(中毒性消化不良),发热,有脱水及中毒症状者,则不宜应用此法治疗。
治疗神经性皮炎
《山东医药》1983年第11期报道,秦锡兰应用地塞米松软膏加伤湿止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50例,其中显效者35例,占70%;有效者15例,占30%。总有效率100%。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
方法:先将地塞米松软膏涂匀患处,待软膏吸收后,再将伤湿止痛膏贴敷上面,轻者每天换药1次,重者每天换药2次。一般用药3~5天即可收到明显效果。另有人报告用伤湿止痛膏外贴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139例,全部获得治愈。
治疗急性喉痹
《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5期报道,郭文青应用伤湿止痛膏治疗急性喉痹患者18例,效果显著。
方法:以喉结为中心,将伤湿止痛膏敷于局部,并自行揉按喉结两旁,无明显效果者6小时更换伤湿止痛膏1次。结果:14例患者用药1次后即明显见效,4例用药2次取得明显效果。用药期间,禁食油腻肥甘及辛辣刺激之品。
(本刊资料库)
编后记:伤湿止痛膏是治疗关节疼痛和跌打损伤的主要外用药膏,对前述疾病的辅助治疗是其功效的有效延伸,但须记住它并不是前述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若需用它来治疗上述疾病需向当地医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