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体操是一项艺术性极高的运动项目,针对目前艺术体操平衡能力训练现状,将艺术体操平衡能力训练方法,从力量、耐力、心理素质和本体感受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拓展,希望能从其他体育项目中获得新的训练平衡力的方法,以创新艺术体操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艺术体操 平衡能力 拓展训练
根据2003年7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形成,对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依据体操课程目标及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师体操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三基”教学转为素质教育所构成的复杂性教学,将健康心理、良好个性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溶近教学中。体现体操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一、体育运动平衡力的研究
在各种体育运动专项中,平衡能力均非常重要,如射箭、射击体操、武术、摔跤等项目。张一兵对射击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的研究认为,射击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静态平衡控制能力。木村昌彦等的研究中认为,由于柔道项目的特点,使得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身体经常地受到很强的外界冲击,使得迷路的适应能力提高,所以当身体受到外界冲击以及无视觉条件下,恢复及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要明显优于一般人。
在健美操运动中,人体重心容易出现偏斜,因此要靠维持原有的平衡与克服运动所产生的倾斜来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动作移位和二维空间转换时保持良好的身体重心,平稳是非常重要的。健美操无论动作如何复杂多变,身体姿态要求始终控制在良好的姿态位置,即使在长时间复杂多样的步伐动作组合完成过程中,整个身体良好的姿态不被破坏。可见平衡能力与竞技健美操技术密切相关。
二、艺术体操平衡能力训练方法的综合拓展
平衡有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静力性平衡是静止状态中所作的平衡动作,动力性平衡动作则是在走、跑、跳、转体后随即连接的平衡动作。对平衡的研究, 往往构成认识运动的基础和理解运动的钥匙。因此, 在体育运动的研究中,应重视平衡能力的研究。为了揭示体育运动的动态特性和变化规律, 应首先对其静态特征和稳态条件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 亦即应从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平衡入手。
(一)力量训练。
平衡能力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艺术体操平衡难度是身体姿态大幅度的静止与器械快速运动的“动、静”技术结合的运用。在各项体能中,平衡能力训练可说最困难,因影响协调性除了遗传、运动员心理个性外,主要涉及肌力与肌耐力、技术动作纯熟度、速度与速耐力关系、身体重心平衡、动作韵律性、肌肉放松与收缩,甚至还有柔软度等。
因此艺术体操平衡动作的训练首先应从掌握重心位置入手,以提高维持平衡所必须的整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大脑皮层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这是平衡动作训练的核心和基础。从静力学观点分析,影响人体平衡的主素,有支撑面的大小及重心的高低,支撑面越小,重心越高,维持平衡就难。其次,要针对身体的核心肌群进行训练,核心肌群对维持机体平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艺术体操训练期间,人体重心起伏不定,姿势不断变化,躯干始终处于一种平衡——失衡——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身体姿势的维持和平衡的调整则主要依靠核心大肌群和核心小肌群的共同收缩做功来完成。有研究认为躯干控制能力与身体平衡功能的相关系数高达0.783。这些肌肉维持体态,产生运动并协调肌肉活动,有稳定身体、吸收并产生力量,将力量传达至全身的能力。在核心区训练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能将“运动肌”和“稳定肌”整合起来,使其更好的协调工作。
结合各种运动的训练方法和艺术体操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强核心力量最终达到平衡能力的提高,在此提出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把杆练习。
把杆练习以身体形态练习、身体控制力、平衡动作以及跳跃的辅助性练习为主。它不仅能够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 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和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和力量,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得到提高。
2、不稳定支撑面器械练习。
从力学角度来看,影响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体重心的高低,二是支撑面的面积, 三是支撑面的稳定性。人体的重心越低,保持平衡时支撑面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就越容易保持。平衡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之一,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由于其支撑面不稳定的特性,故将此类器械名称归纳为不稳定支撑面器械。这些器械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以练习平衡能力、提高核心区肌肉力量为主。已有很多的实验证明,运用不稳定支撑面器械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平衡能力和核心肌肉力量均有显著效果。
3、悬吊训练。
实践证明,通过在悬吊训练这种动态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加有明显作用,而且能够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躯干的稳定性。若核心肌群无力,就需要身体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及周围的肌肉去承受多余的负担,才能够维持身体正常平衡。由此可知,核心肌群的力量越大,身體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就越好。在艺术体操中经常会有腾空的动作,在人体位于腾空状态下,右侧躯体进行运动时,左侧躯体和躯干部位就是维持其平衡的支撑点,因此,艺术体操运动员要在日常的训练中,除注重身体右侧肌力的训练外,还应适当加强其异侧肌肉力量训练,做到肌肉的“平衡性”训练。
参考文献:
[1]谭华主编.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
[2]李春光等.我国体操科研论文选题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8:26—28.2006.6:98.101.
[3]李佐惠等.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J].体育学刊,
[4]李丽等.美国体操走强的若干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80.85.
关键词:艺术体操 平衡能力 拓展训练
根据2003年7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形成,对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依据体操课程目标及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高师体操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三基”教学转为素质教育所构成的复杂性教学,将健康心理、良好个性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溶近教学中。体现体操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一、体育运动平衡力的研究
在各种体育运动专项中,平衡能力均非常重要,如射箭、射击体操、武术、摔跤等项目。张一兵对射击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的研究认为,射击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静态平衡控制能力。木村昌彦等的研究中认为,由于柔道项目的特点,使得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身体经常地受到很强的外界冲击,使得迷路的适应能力提高,所以当身体受到外界冲击以及无视觉条件下,恢复及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要明显优于一般人。
在健美操运动中,人体重心容易出现偏斜,因此要靠维持原有的平衡与克服运动所产生的倾斜来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动作移位和二维空间转换时保持良好的身体重心,平稳是非常重要的。健美操无论动作如何复杂多变,身体姿态要求始终控制在良好的姿态位置,即使在长时间复杂多样的步伐动作组合完成过程中,整个身体良好的姿态不被破坏。可见平衡能力与竞技健美操技术密切相关。
二、艺术体操平衡能力训练方法的综合拓展
平衡有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静力性平衡是静止状态中所作的平衡动作,动力性平衡动作则是在走、跑、跳、转体后随即连接的平衡动作。对平衡的研究, 往往构成认识运动的基础和理解运动的钥匙。因此, 在体育运动的研究中,应重视平衡能力的研究。为了揭示体育运动的动态特性和变化规律, 应首先对其静态特征和稳态条件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 亦即应从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平衡入手。
(一)力量训练。
平衡能力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艺术体操平衡难度是身体姿态大幅度的静止与器械快速运动的“动、静”技术结合的运用。在各项体能中,平衡能力训练可说最困难,因影响协调性除了遗传、运动员心理个性外,主要涉及肌力与肌耐力、技术动作纯熟度、速度与速耐力关系、身体重心平衡、动作韵律性、肌肉放松与收缩,甚至还有柔软度等。
因此艺术体操平衡动作的训练首先应从掌握重心位置入手,以提高维持平衡所必须的整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大脑皮层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这是平衡动作训练的核心和基础。从静力学观点分析,影响人体平衡的主素,有支撑面的大小及重心的高低,支撑面越小,重心越高,维持平衡就难。其次,要针对身体的核心肌群进行训练,核心肌群对维持机体平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艺术体操训练期间,人体重心起伏不定,姿势不断变化,躯干始终处于一种平衡——失衡——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身体姿势的维持和平衡的调整则主要依靠核心大肌群和核心小肌群的共同收缩做功来完成。有研究认为躯干控制能力与身体平衡功能的相关系数高达0.783。这些肌肉维持体态,产生运动并协调肌肉活动,有稳定身体、吸收并产生力量,将力量传达至全身的能力。在核心区训练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能将“运动肌”和“稳定肌”整合起来,使其更好的协调工作。
结合各种运动的训练方法和艺术体操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强核心力量最终达到平衡能力的提高,在此提出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把杆练习。
把杆练习以身体形态练习、身体控制力、平衡动作以及跳跃的辅助性练习为主。它不仅能够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 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和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和力量,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得到提高。
2、不稳定支撑面器械练习。
从力学角度来看,影响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体重心的高低,二是支撑面的面积, 三是支撑面的稳定性。人体的重心越低,保持平衡时支撑面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就越容易保持。平衡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之一,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由于其支撑面不稳定的特性,故将此类器械名称归纳为不稳定支撑面器械。这些器械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以练习平衡能力、提高核心区肌肉力量为主。已有很多的实验证明,运用不稳定支撑面器械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平衡能力和核心肌肉力量均有显著效果。
3、悬吊训练。
实践证明,通过在悬吊训练这种动态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加有明显作用,而且能够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躯干的稳定性。若核心肌群无力,就需要身体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及周围的肌肉去承受多余的负担,才能够维持身体正常平衡。由此可知,核心肌群的力量越大,身體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就越好。在艺术体操中经常会有腾空的动作,在人体位于腾空状态下,右侧躯体进行运动时,左侧躯体和躯干部位就是维持其平衡的支撑点,因此,艺术体操运动员要在日常的训练中,除注重身体右侧肌力的训练外,还应适当加强其异侧肌肉力量训练,做到肌肉的“平衡性”训练。
参考文献:
[1]谭华主编.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
[2]李春光等.我国体操科研论文选题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8:26—28.2006.6:98.101.
[3]李佐惠等.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J].体育学刊,
[4]李丽等.美国体操走强的若干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