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2
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CT诊断,观察组给予MRI诊断,对比分析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为86.27%,病残率为3.92%,病死率为0%,均优于对照组的52.94%、15.69%、7.84%(P<0.05)。结论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的检出率高于CT诊断,且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
多发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部位多集中在基底节区,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引发的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使脑组织缺血、软化,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有研究显示[1-2],提高临床诊断有效率是改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选取10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资料,对MRI与CT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区间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69.78±14.32)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区间为61-86岁,平均年龄为(70.22±13.41)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3-4]:(1)无碘制剂过敏史;(2)无肝肾、心脏功能障碍;(3)可积极配合检查。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CT诊断:采用东芝多层螺旋CT诊断仪器,平扫层厚1.0cm,层距1.0cm以下。增强扫描:将水溶性含碘制剂注入血管内,继续扫描。借助病变的强化能力、类型判断病变及周围组织的性质。使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剂量为55-95ml。
观察组给予MRI诊断:选择分辨头颅专用线圈,取仰卧位,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扫冠状位或矢状位。增强扫描:平扫中若显示为阳性则行静脉注射0.2mg/kg的Gd-DTPA,注射后在行T1-W扫描。针对处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区域的病变及病变组织要给予常规矢位状扫描。针对脑室附近的病变及病变组织,采用Flair技术对其进行增强扫描。针对垂体及下丘脑附近的病变组织性常规冠状位联合矢状位扫描。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一般资料用( +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病残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MRI与CT影像检查是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方式。CT影像平扫的优势体现在用时短、费用少,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实质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针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而言,CT影像平扫对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内病变边界的低密度造影诊断效果较差,在24小时后对患者的病变检出率仅为48%-51%左右。而MRI影像检查技术可在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内检出缺血性病变。早期缺血性病变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可延长T1和T2弛豫时间,通过MRI影像检查技术可改变T1和T2上的WI,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病残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可见行MRI诊断可提高患者的病变检出率,同时,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低于经CT影响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的检出率高于CT诊断,且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相对较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望洲,张燕,陈亮.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08):1463-1464.
[2]黄贤会.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6):2443-2445.
[3]郗新娟.MRI与CT在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对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6):2232-2233.
[4]张猛,戴月琴.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42-4843.
[5]朱红霞,陈义林,林平.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08):1386-1388.
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CT诊断,观察组给予MRI诊断,对比分析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为86.27%,病残率为3.92%,病死率为0%,均优于对照组的52.94%、15.69%、7.84%(P<0.05)。结论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的检出率高于CT诊断,且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
多发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部位多集中在基底节区,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引发的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使脑组织缺血、软化,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有研究显示[1-2],提高临床诊断有效率是改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选取10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资料,对MRI与CT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区间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69.78±14.32)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区间为61-86岁,平均年龄为(70.22±13.41)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3-4]:(1)无碘制剂过敏史;(2)无肝肾、心脏功能障碍;(3)可积极配合检查。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CT诊断:采用东芝多层螺旋CT诊断仪器,平扫层厚1.0cm,层距1.0cm以下。增强扫描:将水溶性含碘制剂注入血管内,继续扫描。借助病变的强化能力、类型判断病变及周围组织的性质。使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剂量为55-95ml。
观察组给予MRI诊断:选择分辨头颅专用线圈,取仰卧位,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扫冠状位或矢状位。增强扫描:平扫中若显示为阳性则行静脉注射0.2mg/kg的Gd-DTPA,注射后在行T1-W扫描。针对处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区域的病变及病变组织要给予常规矢位状扫描。针对脑室附近的病变及病变组织,采用Flair技术对其进行增强扫描。针对垂体及下丘脑附近的病变组织性常规冠状位联合矢状位扫描。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一般资料用( +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病残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MRI与CT影像检查是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方式。CT影像平扫的优势体现在用时短、费用少,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实质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但针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而言,CT影像平扫对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内病变边界的低密度造影诊断效果较差,在24小时后对患者的病变检出率仅为48%-51%左右。而MRI影像检查技术可在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内检出缺血性病变。早期缺血性病变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可延长T1和T2弛豫时间,通过MRI影像检查技术可改变T1和T2上的WI,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病残率、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可见行MRI诊断可提高患者的病变检出率,同时,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低于经CT影响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的检出率高于CT诊断,且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相对较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望洲,张燕,陈亮.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08):1463-1464.
[2]黄贤会.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6):2443-2445.
[3]郗新娟.MRI与CT在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对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6):2232-2233.
[4]张猛,戴月琴.MRI与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42-4843.
[5]朱红霞,陈义林,林平.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08):1386-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