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痛的行为艺术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有一位法兰西人科拉因,怀着献身艺术的憧憬,张开双臂,从高楼上自由落体。据说,此君便是行为艺术的鼻祖。且不说这种象征自我毁灭的起始之步不吉,单论种子里已蕴藏了自杀因素的艺术之花,它们是否就能悦人心目?
  会有人来反驳我的疑惑,因为我提到了心目。艺术当然是要用眼睛来观看的,但是愉悦的难道不是心灵?如果没有观者的参与,行为艺术再怎么行为,也只是一种自说自话。我不是反对行为艺术,而是对这几年在我国处处开花的行为艺术中的阴暗趋势感到伤痛。伤痛是我自己的,可以蔑视一个门外汉的评论,却无权取消一个无名之辈的自然感情吧?
  
  我想他们一定是不敢随便乱说,怕被人说成不懂现代艺术吧?
  
  好像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吧,听闻了行为艺术一说,以为只是活人作雕塑,像《思想者》那样摆个造型,或者像外国人那样,扮演成古人、妖人、怪人在街上行乞。觉得这种行为也很好玩,自己爽,看的人也开心。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女儿告诉我,有人在大街上出演行为艺术,用绷带拼命缠捆自己甚至当众切割手腕。这时就觉得行为艺术有些邪乎,需要一种痛感刺激。女儿还小,对此现象感到困惑,说不懂行为艺术,老师只教她们素描。我猜想一定是些小年轻在表现痛苦、压抑、窒息的人生,知天命者大概不会采用这样夸张的艺术形式吧?
  由此开始留意这种现象,还真是一些年轻艺术家和想艺术的大学生在搞这种实验,原来他们都有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
  有些行为艺术是表现哲学命题的,比如在雪白的床上,铺着刚摘下来的珍贵鲜花,在灯光下它们显得如此的娇美,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它们慢慢地枯萎了。这个过程也是行为艺术,只不过是鲜花行为代替了人的行为。还有更厉害的,将10吨苹果倾倒进水池中,让人们观看它们如何从新鲜走向腐烂。这些作品的喻意是一目了然的,可惜我用不着靠它们唤起对生命的珍惜,也没有什么多愁善感,反而心痛得不得了,这么贵重的鲜花供佛多好,也可以送到医院抚慰病人,即使在情人节那天在空中乱撒一气,也会给恋人们增添欢喜啊。至于那些白白浪费的苹果,更让我看得眼痛,这个世界有多少贫困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何论享受水果?又有多少病患需要新鲜充足的维生素?总之,这类行为艺术是不适合我等观者欣赏的。
  有些行为艺木似乎在追求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可看下来也只像是对生活的图解,且是歪曲的片面的图解。比如去年传得沸沸扬扬的《@41》的行为艺术。41名裸体男女大学生在郊外排成一个@字样,然后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如果说裸体象征着内心的真实无欺,那么这场行为艺术对电子邮件、网络交际的解释就非常书生气了,何况创作者未必就有这样的思索。听说他们系的老师们知道这个行为艺术,但都没表示什么。我想他们一定是不敢随便乱说,怕被人说成不懂现代艺术吧?
  
  只有那些具有冲击力的行为艺术才能被他们视为杰作
  
  当然也有具警醒作用的行为艺术,比如在污染的河里游泳、在垃圾桶里洗澡、举着温度计在大日头下暴晒等等。这些行为虽异常,却能折射出真实的生存状态,说不定还能唤起我们的环保意识;再比如在情人节找花草树木谈情说爱、与一头骡子行持婚礼和一把铁锹滚来滚去地做爱,同样让我们懂得此举虽荒诞,内心却真实,现代人的冷漠、不能沟通甚至已发展到情侣以及夫妻之间,这多少令同类的我们汗颜,也佩服这些勇敢的行为人以身作靶。
  至于以自虐、自残行为展现的所谓艺术则越来越令人恐惧、恶心,这些艺术家以血代替了颜料,描画着他们心中的深刻主题。比如把自己吊在梁下,在医生的帮助下,血慢慢地滴下来,脚下的加热盘中,烧焦的血散发出腥味;或者将两臂戳出刀口,再在吊车的协调动作下,倒吊在河道上,持刀划水,血就顺着这个动作流入水中,融于水中;还有活人救死人或者表示爱情生死不变的出血艺术,一男一女两位艺术家分别坐在一对连体婴儿的标本后面,他们胳膊里的血被抽出来,通过输液管,分别流到死婴嘴里。更有让人看不懂的三人艺术家,在自己手臂上插着抽血的针头,在血一滴一滴流出来的过程中抽烟喝酒谈笑风生。比起最初在大街上割腕的行为艺术,这样的放血更别致更刺激了,也更做作了。
  行为艺术家除了不珍陪自己的血外,也漠视自己的皮肉、肠胃,比如在自己身上烙上身份证号码;比如不施麻药,在背上切出两个刀口,种下两株新鲜青草;比如从人身上割下一块表皮,缝到一块在床上摆出眠人模样的猪肉上面;比如舀出厕所里的屎当众吃下;比如裸体跳进架着火的酱油大缸等等。
  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或者一眼看穿这种沽名钓誉的艺术时,某种行为急吼吼挂上了艺术的标签,最典型的是具有商业噱头的“女体盛”,这个所谓的艺术一出来,平日不喜欢艺术的百姓也变得关注了,而且男性居多。观赏者既尝味又可睹美色,心怀鬼胎的轻薄者还可以趁机占“盘子、碗碟”的便宜。此行为艺术很快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匪夷所思的是竟然有几个时尚女子以反击“女体盛”“以毒攻毒”为由搞起了“男体盛”。也许有平等心的男性会就此对女性被玩弄的命运多一分同情与反省,但更多的是激起了人们本能的联想,这样的行为艺术,无论是公开还是偷偷举行,总是有着暧味的色情味道。
  像这类以色情为基础的所谓艺术一定也遭到不少行为艺术家的蔑视,他们宁可流血割肉也要追求思想内涵和艺术效果的。只有那些具有冲击力的行为艺术才能被他们视为杰作。
  
  在这些所谓的艺术里,我看不到人的文明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名的美国摄影艺术家斯宾赛·图尼克就是一例,他虽然从事摄影艺术,但创作方式却带着强烈的行为艺术色彩。他专拍公众裸体场面,他的图片里有白人、黄人、黑人,有老人、年轻人、幼儿,有胖子、瘦子、体形健美者,有学生、商人、农民、无业者、艺术家甚至教授,这位不怕数次坐牢的美国人很有号召力,竟然能动员起几百、几千、几万人在同场脱去衣服,所有的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躺在大街上、旷野里、公园里、大桥上、海滩上,并毫无羞色地摆出各种队列、造型。
  这些赤裸裸的肉体平摊着,或乱七八糟地扭曲着、相叠着,看上去绝无美感,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尸场,只是缺少真实的悲惨气氛,有的更像群兽图,如被宰杀的肉猪,因为赤裸的肤色与随意堆放的状态很像它们。在我眼里,这种行为艺术只产生一种裸体气势,如果思维继续发展,慈悲的心就可能发生作用:生命多么可贵,人类怎么能互相攻击?人与动物多么相像,怎能无视虐杀它们的痛苦?   我不知道斯宾赛创作的初衷,也不知道多少人从中得到警醒,但相信不少人被这大场面的裸体行为震撼,他们一定被摄于一种真实坦诚与自由自在混合的光芒之下。斯宾赛及时地鼓舞了好学的中国人,他成了一个无所顾忌的闪亮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遗憾的是中国国情很难接受这种有伤风化的公众行为艺术,而行为艺术家为了急切的利益,已经认识到将艺术推向极致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不惜声名狼藉,越来越夸张,越来越残忍,越来越恶心,越来越变态,越来越非理性。于是拿来主义变形了,本土化了。这种本土化除了一些更加荒诞的诸如躺在棺材板上等着活埋、把自己的孩子扔给饿狗、边喝饮料边吃死婴等行为外,就是有意识的杀生了。
  记得有一回我看到一张图片,日本人将一只剥去皮的小猫养在一只方瓶内,上面通着管子,每天往里输进浓缩营养液以维持它的生命,结果它长成了一只方方正正的猫。日本人将此称为行为艺术。我看得毛发竖起,心里充满了痛恨。便对女儿说,别一天到晚说日本人的动画片做得好,卡通图书做得好,他们的文化就是血腥、残酷。女儿完全听出了我还没说出来的潜台词,冷笑着说,你以为中国没有这样的行为艺术吗?区别只是把一只描拎起来,狠狠一摔,然后看它怎样抽筋死去。哼,别管中国、日本,行为艺术全是一帮疯子!
  我得承认,行为艺术引起的真正伤痛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吃屎、割自己肉、放自己血、烧自己身、充死尸是你自愿的事情,虽然也令人看着毛骨悚然,但至少还不伤及无辜,可杀生却是剥夺别的生命,这已经撞击我们精神的承受极限了。
  杀死一头牛,剖开它的腹,年轻的裸女钻进去,缝合牛腹,裸女再努力破“胎”而出,将置于牛腹中的玫瑰花撒向空中。这血淋淋的“生怪胎”的过程只是为了表现所谓的“诞辰”主题吗?这位女艺术家没做过母亲或者不打算将来做母亲吗?
  打开猪的胸腔,露出活生生跳动的猪心给大家看,然后缝合它,结果由于麻药失效而使猪大声惨叫。这难道是他们阐述的表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主题?
  如果这种戮杀行为都是艺术,那么,被世人痛十艮的活吃猴脑的行为是否也是行为艺术呢?食客甚至更优雅更名正言顺一些。在这些所谓的艺术里,我看不到人的文明性。我不明白这类的行为艺术怎么还有“体验”一说?他们要体验什么呢?被杀被剐会痛是小孩子都懂的常识,难道行为艺术家是白痴吗?
  据说行为艺术家喜欢引经据典,说其实一些老祖宗早就做行为艺术了,比如庄子鼓盂而歌、刘伶裸身醉酒、李白揽月溺水等等。这真是牵强附会,他们的一些异常行为可能有艺术价值,但完全出于自然性情,而且人家在行为时没有营利目的,也不想表演给外人看,比如刘伶酒喝得身热而脱衣凉快也是正常的生理需要,他也没请你们入他屋宅观看,既便裸身狂奔或像李白那样去捞水中月而溺死,也不是他们有意识做的,那只是一种人们所说的酒疯子的失态而已,最多也只是一种自我消遣而不是一种自我表演。
  行为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自由行动,但这自由行动应以不妨碍别的生命为准,以艺术的名义而行杀生之实,是我感到最为伤痛的原因。
  
  一个建成与毁灭的意象一直存在于我的脑子里
  
  当世人普遍认为我国的行为艺术正走向穷途末路时,一种宗教修持法门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在2001年2月26日亮相了,它就是藏传佛教的曼陀罗沙场。记得10年前我在拉萨大昭寺的一只圆形石礅前,就听说了这个有传承的古老的修持法门,要求喇嘛制作的名曼陀罗(亦名坛城)的世界模型必须美轮美奂,当这件在石礅上辛苦了几月甚至半年才完成的坛城出现时,喇嘛连照片都不拍一张就迅捷地亲手将其毁灭了。理由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打掉自己的贪欲、执着。当时我久久说不出话来,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仅仅听闻就感到了震撼,这种震撼大大地超过了惋惜之情。
  这么多年来,这个建成与毁灭的意象一直存在于我的脑子里,当我终于看见这场以《生命瞬间》为名的一百张行为艺术作品照时,我反而变得很平静了。这两位来自尼泊尔和我国西藏的喇嘛在纽约的这家画廊为世人做了一场表演,在一块光光的板桌上,他们以彩色细沙慢慢地铺建着,一个月后,一个繁华的世界建立了,六道众生在沙世界栩栩如生,而居中心的佛陀也同样地庄严动人。凡圣和谐地同居在坛城之内,吉祥友爱的气氛是那样的浓郁。它细节精致,结构繁杂不乱,色彩饱满得不可思议,用画笔画出这种效果也是一件难事。然后他们做了简单而庄严的仪式,无言地拿起铲子,毫不犹豫地铲掉了这个世界,并撒下了艳红的鲜花花瓣。最后,僧人举起陶罐,将细沙倾倒进一条小溪,那些花瓣也一起抛洒下去。那曾经庄严的佛像、飞舞的度母、生动活泼的生命、神秘的法器、咒语以及笼罩在坛城上的飘渺之气都已回复成细沙,它们沉入水底,悄无声息;那些美丽的花瓣则随水波潺潺流淌,仿佛是对流逝的时光的凭吊。
  《生命瞬间》是一场材质、形式和内涵高度统一的行为艺术,它是密宗修行的演变,是一种方便教化,难怪有人称它为“医学菩萨沙子坛场”,它对人心确实有摄受、治疗作用,可以说,它的行为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世人可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顷刻的失去。或者感慨繁华只不过是一掬细沙。将照片传上网的网民在一声叹为观止的感慨后用了《金刚经》中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想这是比较契合《生命瞬间》这个标题的内涵的吧?其实它还蕴藏着不少思想,世间的、出世间的,都能深入下去。还有谁再能超出这样的高境界呢?好像是一种无声的应对,近几年,不太听到血腥的行为艺术了,不像前几年,这里那里此起彼落的。去年的《@41》已经算很火的了,可见行为艺术有些疲乏了。
  装置艺术还在继续,物比人总是安静一些。据说最初放血的几位行为艺术家已经去了国外,他们如愿了。而另一些在国内欲步后尘的人,却因为几年的闹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心也淡了下来。
  我却生起了一个妄想,怎么这样巧呢?是不是这个《生命瞬间》镇住了行为艺术圈呢?我是宁可相信无影无踪的沙子坛场在不断地散发着医疗的信息,也不会膜拜那些可能名气超大而我却不知道的以血腥和暴力取胜的行为艺术。
  有空我们一起去溪边看风景吧,没准那里就有从纽约那条小溪里飘流过来的沙子呢。全世界的水是通着的。
其他文献
获知儿子自杀消息的郭沫若夫妇伤心欲绝,可还要向组织交代情况,为“没有教育好子女”而检讨。    1967年4月12日,郭沫若年近24岁的儿子郭民英,以自杀之举谢世。郭民英自杀的原因,至今还难以说清楚。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气质、疾病,或许是直接的原因,但时代所赐的压抑和刺激,更是难以推脱的因素。  郭民英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一度人中央音乐学院修炼小提琴。然而, 1964年的一个事件,却无情摧毁了一个青
期刊
红磨坊是法国著名的剧院之一,那里的舞娘闻名全球,但她们在舞台背后的生活却鲜为人知。一个来自俄罗斯的脱衣舞娘用她的镜头,记录了那些在绚丽羽毛和灯光背后的脱衣舞娘们。    身体的柔软,灵活,性感    令男人发狂的魔鬼身材,不停颤动的长长睫毛和五彩斑斓的迷人羽毛……红磨坊的舞娘们简直就是巴黎可爱的形象大使。这里集中了巴黎最美的女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她们几乎全裸,展示着自己完美的曲线,吸引了成千上万
期刊
前些日子,一位较好的黎族朋友带着她的一条花筒裙给我看,用精致的布包着,放在一个塑料皮袋里。她很小心地取出来,展现给我,是一条精美的黎锦。我注意到,那精致的布包已经爬满了历史的印记,她说这花筒裙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色彩鲜艳,色泽清新和谐,织着一些意象动物纹,一经一纬中都透着精细。  有人出价六千,她心动过。一套手工黎锦也不过三四千,而这条花筒裙出价显然已经很高了。不过她没卖,不是因为觉得还有升值空
期刊
发嗲    高中时,有个男老师管校文学社,把我招进去,派了一个我不喜欢的小姑娘领导我。我一直没在校刊上发过什么东西,却在别的报纸上辟了个专栏……  考进大学后回母校探访,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和他一个办公室。一看到我,他就话带讥讽地对我的老师说:“这小鬼真没良心,这么久了才来看老师。是不是进了华师大,就看不起我们上师大毕业的啦?”  看到语文老师脸上掠过一丝不快,我故意很温柔地勾住她,用最嗲的声音说:“
期刊
2006年2月26日下午2点,北京市中关村附近的一个教室里,20多人或站或坐,将狭小的空间挤得爆满。屋内最显眼的是两张电影《泰坦尼克号》中  男女主角的经典剧照,还有挂在天花板上的彩色气球,“恋爱艺术培训班”七个字贴在了墙上。  2时11分,40岁的杜胜举祥站在投影机前,他的“中国第一个恋爱艺术培训班”结业仪式开始。正式学员只有8人,闻讯而来的记者人数大大超过了学员;  杜胜祥看起来与十些学:员比
期刊
1998年1月24曰,《相约星期六》亮相上海荧屏;迄今为止;,这档电视征婚节目已经走过了整整的八个年头。2004年,该节目荣获全国电视文艺节目星光奖之优秀栏目奖。  2006年,新改版的《相约星期六》一露面,就成为近两年来上海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新亮点。改版以来的平均收视率为9.8%,最高到11.7%,超过去年6.6%的平均收视率。  节目组现有制片人一个。编导四名;其中一人未婚。    旧版·新版
期刊
这些无声的黑白影像,尽管有些已说不清楚拍摄的时间和地点。然而,如此真实的记录着黎族社会的影像,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它们,是研究黎族及海南岛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2005年8月,已故的美国在琼专家金博格·埃里克将此前在美国找到的摄于1937年的无声黑白电影《海南红山之外》,捐给海南省民族学会。次年10月又将26张反映黎族苗族群众社会生活的珍贵老照片,捐给省民族学会。2007年省民族学会在北京征集到
期刊
黎锦图案是穿在黎族人民身上的史书,是民族历史的探源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体现。她采用传统的款式、鲜明的色彩、民间的纹样、手工的深情,给人以视觉强烈的感受。在历史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与人的大部分交流通过这种身体语言来完成。  历史以来黎族织锦的图案繁多,尚有传承的织锦图案有:  作为拓荒先躯的黎族祖先,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勤劳顽强的性格艰苦创业,
期刊
1956年好莱坞影后格蕾丝·凯丽与摩纳哥大公兰尼埃联姻轰动了全世界,被称为世纪婚姻。1982年格蕾丝不幸死于车祸。但此后她家的新闻和绯闻仍不断地出现子媒体。2005年4月8日,81岁的兰尼埃大公去世,格蕾丝全家终于陨落了——    这次婚姻被称为世纪婚姻。它使小小的摩纳哥公国名声大霞。女方是美国宾州一个砖瓦工的女儿,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崇拜的好莱坞影后,男方则是欧洲最耀眼的钻石王老五,位于法国南部
期刊
对于黎锦的进一步研究,必须要求更多的研究者走向世界,把黎锦放在世界的平台上以更纵深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发掘各民族织品的艺术精华所在,才能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统永远承传下去,发挥民族精品的光辉。  海南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与东南亚群岛一带的织锦图案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由于海南岛与东南亚群岛各岛屿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色,所以在织锦中所呈现的图案也各具特色。在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