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探索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煤矿地质学”是一门与煤炭生产实践和矿井地质研究紧密相结合的实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为使煤矿主体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得到必要的知识和训练,必须突出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知识的教学。针对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要做到有所侧重,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内容的教学就是重点内容。只有通过将各种专业知识结合,协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为辅助,才能更深层次地加强“煤矿地质学”地质工程技术部分知识学习的效果,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
  [关键词]煤矿地质学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19-02
  《煤矿地质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测量工程、建井工程等非地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地质研究、生产实践于一体,并与煤矿生产紧密结合的实用地质学。近年来,为了满足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我国煤炭科学技术进步对煤炭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对原有煤矿地质学课程进行了课时压缩和较大规模的内容精简。这给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根据该专业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如何利用给定的学时传授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际动手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针对《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煤矿地质学”课程特点
  (一)教材内容丰富,但学时较少
  “煤矿地质学”是一门矿井地质知识与煤炭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矿井建设开始至开采结束全过程中的所有地质现象,认识地质规律,提出解决煤矿建设、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为煤矿生产建设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课程内容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和岩石、古生物与地层、地质构造、煤地质学基础、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矿井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煤矿地质勘查、煤炭资源储量计算与管理、矿井原始地质编录等。但是,由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的限制及学习目的与侧重点的不同,该课程学时往往较少,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总学时压缩至48学时,其中40学时为课堂讲授,8学时为实验课;安全工程专业总学时压缩至40学时,其中32学时为课堂讲授,8学时为实验课。考虑到教学内容多、学科特点及学时限制,教学内容一般侧重于地层、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及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矿井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等解决矿井各种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各种地质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性、特色性、实用性强
  “煤矿地质学”课程涉及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等较多地质学科,因此,综合性较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宽广及雄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且要对讲授内容灵活把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该门课程与煤炭生产紧密相关,具有极强的煤矿特色。学习本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煤矿安全、高效、洁净生产培养专业高级人才,课程强调矿井地质知识与煤炭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地质问题围绕矿井地质灾害防治、煤炭及其伴生矿床开发利用等方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等地质基本理论,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地质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如对井下断层的认识与识别、岩石产状观察、地质图件读取与制作等,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总学时数偏少
  煤矿地质学课程涉及地质学科的主要学科,内容较广。但各专业对总学时的要求不一致,总体表现为总学时数偏少,老师对教学内容把握难度大。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开设课时为48学时,安全工程专业开设课时为40学时。而对于教学要求,各专业又都希望尽可能地覆盖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及相关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同时,采矿工程专业煤矿地质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安全工程该课程开设于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并没有地质类、采矿类基础课程学习基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类课程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全盘考虑学院、专业而自行决定的,学院与学院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教师之间对课程开设缺乏有效的沟通,进而导致教学内容的大致相同而课时不同、课时量大幅度压缩的现象。显然,较少的理论课教学课时与实验课时,使得任课教师很难制订统一、全面的“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由于没有统一制订的教学任务与学时安排,导致了不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安排课程内容的传授,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不一致,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产生不连贯。
  (二)实验与野外实践教学课时压缩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开展验证性实验课(三大类岩石的鉴定、煤的观测等)对所学地质理论进行验证;开设三天的野外地质认知实习课,提高学生对地质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我校实验课学时仅为8学时,野外地质认知实验课也被砍掉。从课程内容看,与煤矿生产建设相关的野外地质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采掘地质图件编制、井下地质编录等内容的掌握均得不到有力保证。而这些内容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比较抽象,理解相当困难,难以实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课时量的限制也无法保证充裕的讲授时间,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相关对策探讨
  (一)改革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强化实践环节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增加课程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46学时为课堂讲授,8学时为实验课,10学时为课程设计课,同时仍然恢复原大纲要求的3天外地质认知实习。同时,建议在开设“煤矿地质学”课程开设之前,应首先或同时开设“采煤概论”等基本课程,并将开设时间统一调整至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通过教学课时调整,能够将煤矿生产运用到的基本地质知识通过实验验证进行强化;通过课程设计获得煤矿采掘地质图件的编制方法等。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着重关注课程内容体系的合理安排,对于地球基本知识应少讲或不讲,而着重讲授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的地质勘探、煤矿环境地质等方面课时也应压缩,主讲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防治、地质图件、地质编录、储量管理等内容。通过8学时的实验课,可让同学们掌握三大类岩石的鉴定特征,达到认知、熟悉的目的。通过10个学时的课程设计课,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煤矿采掘工程图件,达到掌握各种常用采掘地质图件的编制方法与提高识图读图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煤矿地质学”课程具有基本概念多、跨学科知识多等特点,为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降低教学效果,针对授课对象为非地质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内容的传授,还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近年来许多高校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煤层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时,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将自身参与的科研内容融于其中,以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典型地质构造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在讲解矿井水文地质及防治水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我国近年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为实例,以设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透水事故发生的来源、通道条件、透水预兆与防治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总之,教师只有综合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多从案例入手,才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听课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同时,在授课中要做到语言深入浅出,多与学生互动,针对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多作讲解。
  (三)突出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知识实用性教学
  “煤矿地质学”是一门与煤炭生产实践和矿井地质研究紧密相结合的实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3]为使煤矿主体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得到必要的知识和训练,必须突出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知识的教学。针对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要做到有所侧重,如地球概况及其性质、古生物等章节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而对于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内容的教学,如煤矿安全生产地质因素、矿井储量管理、地质编录等则是重点内容。总之,只有通过将各种专业知识结合,并协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为辅助,才能更深层次地加强“煤矿地质学”地质工程技术部分知识学习的效果,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到煤矿生产单位工作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孟达,刘新华,王瑛.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 李增学.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3] 王文峰,曾勇,郭英海,等.实用型“煤矿地质学”课程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7(4):135-137.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技术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对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围绕着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英文教学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浅和深两个层次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达到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地阅读各类专业说明书,并且具有一定的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以达到解决学生运用英语开展专业工作
期刊
[摘 要]应用科技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改革,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拓展科研项目的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改善与支持科研平台等四个方面进行。通过建立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就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力量、师资科研力量等综合优势,初步构建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学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平台和集课程设计、假期培训、企业实训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平台。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 本科 科研能
期刊
[摘 要]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要求。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应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ADAMS 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23-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现状,为学校相关部门人才培养及在校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本校2007—2011届毕业生的流向确定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构成比,卡方检验等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因素为所学专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较为突
期刊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带来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使教育教学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以专业课为例,可以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疆少数民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在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如何利用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益具体化的今天,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确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架构,探索文理渗透,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理渗透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分层次 多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对我校区口腔医学系学生进行逃课现象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原因,并探讨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48-0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同时课堂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开拓思维、树立理想和信念的重要场所。
期刊
[摘 要]结合当前工科高校毕业生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我院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为例开展深入研究,探索积极利用现有基础并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加强校内外毕业设计工作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完善从毕业设计选题、日常考核与监督到答辩与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应用技能的毕业设计改革新路。  [关键词]毕业设计 实践 创新 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未能及时解决的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步显现。这些矛盾正逐步影响到我国高等学校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作为培养高端人才、传承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的兴衰关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在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远的情况下,建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高校协调治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突发事件 协调治理 整体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矿业和工程施工的相关专业大多开设地质学作为专业基础课。面向非地质类专业开设的基础地质课程,地质实习环节要突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工作学校为例,探讨新办非地质类本科专业目前地质实习的开课情况和将来的教学改进方向。  [关键词]非地质专业 地质实习 攀枝花 现状 前景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