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区”耕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87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以“直过区”的视角,分析了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耕地状况: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处于中低产水平。同时分析了耕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制约因素,据此,阐述了对“直过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明确划定‘直过区’的行政区域范围,做出‘直过区’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对“直过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整合财政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政村整体推进计划;把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效益作为‘直过区’整村推进的首要目标和近期计划”,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直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直过区”;耕地持续利用;耕地质量;沧源县
  
  云南省陆地边境线较长,长4061千米,是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快捷大通道。“直过区”沿边境线呈带状分布,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奔小康是“直过区”和云南其他地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直过区”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是“最敏感地区、最贫困地区、最弱势群体、最特殊族群体”的特殊区域。土地(尤其是耕地)维系国计民生,正如历史上很多重大转折关头都与土地问题有关一样,很多社会矛盾也在土地问题(集中表现为耕地问题)上反映出来。对中国历史有深刻认识的毛泽东曾说过:“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要解决“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核心是解决其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一、“直过区”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佤、德昂、景颇等8个民族和部分拉枯、哈尼、瑶等民族约66万人居住的地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即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方针,通过党的特殊帮扶政策,保证他们直接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地区被称为民族“直接过渡区”,简称“直过区”。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直过区”人口已发展到2003年的125.7万,涉及云南的8个州(市)、25个县(市)。
  
  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概念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就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可持续性:为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非退化的环境质量;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既能使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三、研究区基本情况
  (一)沧源县基本情况
  沧源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中缅边界中段。地处北纬23°04′-23°30′,东经98°52′-99°43′,北鄰耿马县,东接双江县,东南与澜沧县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50.287公里,距昆明886公里,距行政公署所在地222公里,国土面积为2445.24平方公里。全县设置10个乡镇89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会,境内有22种民族。2004年全县总人口达167396人,财政收入3136万元。
  (二)班老乡社会经济条件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距县城93公里。包括上班老村、下班老等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7560人,居民有佤、傣、汉三种民族,佤族占99.3%,佤族是典型的“直过区”民族。人均耕地0.297公顷。由于项目区水利设施不配套,旱灾频繁,轮歇耕地比例较高,耕地平均单产量不足3000公斤/公顷,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荞子、杂豆、小麦等,农民人均纯收入476元。
  (三)班老乡自然条件
  区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主要为深切割中山河谷地貌和岩溶山地地貌。中缅界河——南衣河贯穿乡内,海拔在700m-1250m之间,区内地貌河流深切,高山耸起,山地势险峻。属亚热带温热气候区,四季无霜,夏季潮湿,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2400毫米,干湿季分明。年均气温2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3.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0℃以上。耕地垦殖与荒芜轮流交替,多为荒地、草地,杂草丛生。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赤红壤及淹育型紫色水稻土等,土层厚度一般在0.5米-1.0米之间,pH值4.5-6.6,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光温水土条件,农作物适种范围较广。
  
  四、班老乡耕地质量状况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班老乡耕地质量状况
  1、班老乡耕地自然质量等别状况(见表1)
  


  


  


  
  耕地的质量决定了耕地的本底产量或产能,它是一定质量的耕地在现实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由最优化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措施决定的最高产量。
  根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显示,自然质量等大于10等的粮田,就是高产粮田。10等地以上:班老乡共有1710.98公顷,占全乡耕地面积76.26%:全县共34113.73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75.89%;而云南省共有282.1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46.30%。从自然质量等来看,班老乡耕地自然质量状况相对县、省要好,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2、班老乡耕地利用等别状况(见表2)
  
  


  
  
  
  现实生产中由于技术和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往往造成实际产量达不到最高产量。因此,把农用地的实际产量与产能之比称作土地利用系数;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集约化水平能使潜力相同的土地表现出不同的生产能力,从而获得不同的土地产出,得到不同的土地利用系数。一般来说,投入越多,管理水平越高,土地的生产潜力发挥越充分,土地的利用系数越大。沧源县综合土地利用系数范围为0.069-1.000,班老乡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在0.110-0.473之间。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利用水平的低层次,班老乡耕地自然质量等以10等以上等别为主,而利用等只有2等和3等两个等别;沧源县利用等2等、3等的耕地面积40747.8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90.65%;云南省利用等3等以下耕地面积222.3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48%。
  3、班老乡耕地经济等别状况(见表3)
  
  
  
  


  
  
  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将使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水平产生差异,造成农用地在相同产量情况下取得不同的经济收益。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反映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相对收益的程度,是将农用地的投入和产出加以综合比较后形成的一个无量纲的数值。沧源县综合土地经济系数范围为0.182-1.000,班老乡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在0.255-0.709之间,由于耕地产出效益较差,经济等别低下,全县耕地经济等仅有1等和2等两个等别。班老乡经济等1等面积1307.82公顷,占全乡耕地面积的58.3%;全县经济等1等地15846.74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25%;全省经济等1等地118.7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49%。
  (二)土地质量制约因素分析
  1、水利设施薄弱,不配套
  班老乡内灌溉排水设施大部分为土沟渠。断面较小,规格低,渠系不配套,老化失修,而且并未形成田间灌排渠系,灌排能力差,效率低下,每年雨季,由于灌溉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局部农田排水不畅,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枯水期,大部分农田供水不足,易出现旱灾,现有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是该区域耕地质量最大的限制因素。
  2、耕地地块破碎不规则
  由于长期的分散耕作,刀耕火种,田块之间多以沟坎为界,田块破碎,田面错落无序,不规则,不利于小型农业机械操作,也难以实施有效灌排,制约了农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3、农田路网贯通性差
  现有农村田间道路凌乱分散,道路基本由人行土埂构成,唯一的进城道路,规格低路面为泥土,桥涵承载力低,晴通雨阻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道路缺乏系统规划,贯穿性差,也将田块分割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4、坡旱地比重大
  该区域内坡旱地较多,大多为坡面种植,难以保水保肥,强降雨时易形成水土流失,严重时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5、耕作方式原始、粗放
  其他地区一个人或一户人家就能单独完成的农事活动,该地区却需要几十个人才能完成;农业生产方式单一而粗放,其他内地民族早已熟练掌握的种植技术,他们却要附上复杂的祭事仪式,刀耕火种依然是他们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耕作方式极其原始、粗放,表现出突出的非持续性特征。
  6、缺乏资金投入
  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农业生产和耕地投入主要靠农户自己决定,而当地群众的贫困又限制了对耕地的投入,加之,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县域贫困面大,对该区域的投入也十分有限,缺乏资金投入制约了耕地质量的提高。
  
  五、“直过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是“直过区”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不仅会影响到本民族自身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直过区”民族之间,以及其他地区民族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一)“直过区”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凸显,必须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
  云南拥有4061千米的陆地边境线,是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快捷大通道。“直过区”沿边境线呈带状分布,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现有人口1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7%;涉及怒江、普洱、临沧等8个州(市)的25个县,有边境县19个,占全省边境县的76%;部分民族跨境而居,与邻国民族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直过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将有利于区位优势凸显,有利于边境民族稳定和谐,有利于树立大国形象,睦邻兴边。
  (二)“直过区”农民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
  “直过区”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是“最敏感地区、最贫困地区、最弱势群体、最特殊族群”的特殊区域,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区域。贫困程度深、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加之,多处于高寒冷凉山区,土地利用方式极其原始、粗放,表现出突出的非持续性特征,使农业作为唯一或主要产业的“直过区”更需要提高土地产出,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将为特殊区域加快发展提供新思路,将为多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六、结论
  (一)明确划定“直过区”的行政区域范围,做出“直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根据“直过区”的定义,难以明确的行政区域,致使“直过区”难以享受到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投入,如“边疆解五难”、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良、人畜饮水以及五小水利建设等项目建设都与“直过区”有关而非直接针对和重点扶持。扶贫部门的整村推进和重点村建设直接针对了“贫困、落后”的行政区域,但仅仅20万元-40万元的投入资助力度,相对“直过区”的所需资金可谓为杯水车薪。因此,为真正扶持“直过区”,真正有针对性地解决“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建议明确划定“直过区”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并有计划地推进实施。
  (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直过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
  围绕“‘直过区’民族和谐安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沿着“土地可持续利用”这条主线,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内容研究:“直过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当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直过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当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直过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提出“直过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
  (三)整合财政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行政村整体推进计划,实现“直过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直过区”行政村为单位,整合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提高土地质量;整合城建部门的小城镇建设资金进行村庄整治;整合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资金进行中低产田地的改良;利用农业部门的资金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利用林业部门资金做好退耕还林和还草的生态恢复;利用水利部门资金做好“五小水利”设施配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利用交通部门的“村村通”建设资金,改善解决交通基础设施不畅问题;集中扶贫、民政、教育、卫生等资金投入,整合有限资金,使每一分钱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真正实现资金整合投入倾斜,实现“直过区”的山水林田路村都有新面貌,实现“直过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把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效益作为“直过区”整村推进的首要目标和近期计划
  “直过区”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是“最敏感地区、最贫困地区、最弱势群体、最特殊族群”的特殊区域。虽然“直过区”已建设60年,但原始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精神文化依然强烈,对土地资源没有自我使用和保护的概念;农业生产方式单一而粗放,刀耕火种依然是他们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表现出突出的非持续性特征。古人言:“安居才能乐业”。加强科技投入,针对“直过区”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特点,加大良种、良法等农村适用技术推广,“直过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将为“直过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蔡运龙,俞奉慶.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4(3).
  2、王元辅.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J].云南社会科学,2007(1).
  3、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
  4、蔡运龙,李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方法[J].地理学报,2003(2).
  5、张凤荣,徐艳,张晋科等.农用地分等丁基估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6、邢世和,黄吉,黄河等.区域耕地质量评价与合理利用对策[J].土壤通报,2003(1).
  7、王鹏,田亚平,张兆干等.湘南红壤丘陵区农户经济行为对土壤退化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4).
  8、欧阳进良,宇振荣,张凤荣.基于生态经济分区的土壤质量及其变化与农户行为分析[J].生态学报,2003(6).
  9、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3).
  *本文属国土资源部资助项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土资源部20060915);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云南的探索与实践)(09XJY020);受省社科基金资助:“直过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HZ2009021)。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其中,彭尔瑞为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高专技能目标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高专《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认为应将课堂教学从学校搬到酒店现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建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闭环来指导实践并不断地优化控制流程。  关键词:高职高专;《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前厅和客房是酒店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工作部门,它直接
期刊
摘要:目前,国内投资理财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各式各样,却少有特别针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项目。而实际上,大学生有比较强烈的理财愿望和需求,也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的物质基础。在已有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相关机构若能在对现有市场的供求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推广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投资理财产品,相信这在填补大学生理财市场空缺,促进全民理财意识提升,显示企业创新精神以及激励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投
期刊
摘要:基于新沂市小额信贷发展情况调研和分析,文章试图从显性和隐性资金需求两个角度分析农户贷款难的原因。在小额信贷的开展过程中,繁琐的贷款手续,担保的缺少,贷款额度不当以及利率过高使得显性小额资金需求望而却步,以及宣传不到位,信用建设的任重道远,政策引导不够使得隐性小额资金需求过早夭折。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扩大宣传以及信用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需求角度;农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创业;困难;对策    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在加强党的
期刊
摘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塑造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章以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对影响务工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报酬待遇和职业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务工环境和劳动强度影响效果下降、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程度;影响因素    一、前言  近年来“民工荒”、“民工回流”现象让大众的关注度再次聚焦在农民工这个特殊的
期刊
摘要: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一个病人就可能会拖累全家,贫困的家庭往往与疾病相伴而生。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随后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省,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都走在其他各省市的前端,因此,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这两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给我们提供较为完整的认知,从中反思我国社会
期刊
摘要:2008年底爆发的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方兴未艾,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文章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通过研究美国政策实践,认为正是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动下,金融监管和国家干预缺位导致微观运行与宏观调控间矛盾的激化,贫富分化和购买力下降导致生产与消费间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这是最终导致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
期刊
摘要:文章对我国中小城市房地产业投资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关联度技术,以近年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河北省廊坊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找出各风险因素中对房地产投资盈利影响程度不同的主次因素,并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双重角度,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防范策略及规避、减少风险潜在损失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小城市;房地产业;风险管理;灰色关联度;廊坊市    在人们的社会、经济和科研活
期刊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和内地部分企业出现减薪、裁员、甚至出现停产、倒闭等现象,致使部分农民工开始返乡。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为考察点,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农民工返乡的基本情况及特征进行了原因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调查;思考    衡阳市地处湖南省的南部,属于农业大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了解农民工返乡的基本情况、原因
期刊
摘要:家庭经济单元内部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的外化解决,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催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形成了市场和生产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式,从市场与生产结合、构建双向稳定机制、奠定宏观调控机制基础和再造农业集体化等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现实提出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再度突破的必然,又是必须统筹推动、稳步发展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农村;专业化;集体化    农业兴、天下盛,农业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