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了病需要吃药。目前,80%以上的药物是口服药。口服药物剂型较多,常用的有溶液剂、糖浆剂、膏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冲剂等几十种。那么,口服药应该怎样服才算科学呢?
药物发挥疗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 药物必须到达身体病灶部位;② 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既不因浓度过低而无效,也不因浓度过高而产生毒性;③ 药物治疗浓度能维持一定时间。
怎样让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呢?这一切都依赖于水。在水的帮助下,口服药先在胃中崩解,即颗粒裂解成小颗粒,再溶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不过,喝水很有讲究,尤其是口服固体制剂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用水量须适当
一般递说,200~300毫升水可使药物于体内迅速完成崩解、溶解及吸收,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病灶部位,发挥疗效。用水量过少,有些药物不能全部溶解,其颗粒将随粪便排出体外,有些药物或其体内代谢产物因溶解度低而于肾脏内形成药物结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以阻塞泌尿道,使尿液无法排泄。如果几秒钟内吃完药,或喝1~2口水,或根本不喝水,有60%以上的药物不能进入胃内,只能滞留在食道缓慢溶化,刺激食道黏膜,严重者可致食管溃疡。如果干吞药物,药物会全部黏附于食道壁,倘若食道有炎症等病变者,可因药物滞留于病灶部位而引起梗阻,有时会引起局部出血。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硫酸亚铁、氯化钾、四环素、非甾体抗炎药、二磷酸钠等在食道或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溃疡。有一位医生因胃痛而作胃镜检查,发现胃壁有多个散在溃疡面,他立即想到是维生素C引起,因为他近1个月以来,都是将维生素C放在枕边,每晚临睡前吞2片。
吃药时,喝水量大有利于药物崩解、溶解、吸收,但水量太大也不好。因为药物过度稀释后,有时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如抗菌药、氨茶碱、苯妥因钠等。再加上喝水量太大,使排尿量迅速增多,经肾排泄药物(大多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增加,在较长时间内很难保证药物可维持有效治疗浓度。
温开水“送“药最好 如果水温较高,有利于药物崩解、溶解、吸收,但会刺激口腔、食道、胃、肠黏膜。当温度达60℃时,虽然人体尚可耐受,但可影响有些酶类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酵母等,会出现变性而失去助消化功能。还有些药物必须用冷开水送服,如维生素C、小儿麻痹糖丸等。当然,温度过低也会对口腔、食道、胃、肠黏膜产生刺激,使人不爽。
立姿或坐势最佳
服药应采用立姿或坐势,服药后至少30分钟不要斜倚,更不能躺卧,否则,到了胃部的药物还可能回流至食道,特别是患有食道反流疾病的病人,服药后至少1小时不能斜倚。
总之,给药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科学给药方法,以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下列药物不必用水送服:
* 口含片 治疗口腔疾病的多种口含片,应待其缓慢溶化,使口腔病灶部位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 舌下含片 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应放在舌下,斜靠在座椅上,2~5分钟即可缓解心绞痛。如用水吞服,不仅起效时间长,甚至因舌下含片较口服片剂量小而无效,且站立给药可产生晕厥。
* 直接饮用的糖浆 如止咳糖浆可使部分药液滞留在咽部黏膜表面,迅速产生疗效,且可形成保护性薄膜,减轻呼吸道黏膜炎症,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故服后至少15分钟内不要喝水。
* 胃黏膜保护剂用于治疗胃部疾病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饮水量宜小,以提高药物浓度,如麦滋林颗粒,每袋用15~30毫升水冲服,对胃黏膜可形成较好的保护层。
药物发挥疗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 药物必须到达身体病灶部位;② 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既不因浓度过低而无效,也不因浓度过高而产生毒性;③ 药物治疗浓度能维持一定时间。
怎样让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呢?这一切都依赖于水。在水的帮助下,口服药先在胃中崩解,即颗粒裂解成小颗粒,再溶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不过,喝水很有讲究,尤其是口服固体制剂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用水量须适当
一般递说,200~300毫升水可使药物于体内迅速完成崩解、溶解及吸收,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病灶部位,发挥疗效。用水量过少,有些药物不能全部溶解,其颗粒将随粪便排出体外,有些药物或其体内代谢产物因溶解度低而于肾脏内形成药物结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以阻塞泌尿道,使尿液无法排泄。如果几秒钟内吃完药,或喝1~2口水,或根本不喝水,有60%以上的药物不能进入胃内,只能滞留在食道缓慢溶化,刺激食道黏膜,严重者可致食管溃疡。如果干吞药物,药物会全部黏附于食道壁,倘若食道有炎症等病变者,可因药物滞留于病灶部位而引起梗阻,有时会引起局部出血。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硫酸亚铁、氯化钾、四环素、非甾体抗炎药、二磷酸钠等在食道或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溃疡。有一位医生因胃痛而作胃镜检查,发现胃壁有多个散在溃疡面,他立即想到是维生素C引起,因为他近1个月以来,都是将维生素C放在枕边,每晚临睡前吞2片。
吃药时,喝水量大有利于药物崩解、溶解、吸收,但水量太大也不好。因为药物过度稀释后,有时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如抗菌药、氨茶碱、苯妥因钠等。再加上喝水量太大,使排尿量迅速增多,经肾排泄药物(大多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增加,在较长时间内很难保证药物可维持有效治疗浓度。
温开水“送“药最好 如果水温较高,有利于药物崩解、溶解、吸收,但会刺激口腔、食道、胃、肠黏膜。当温度达60℃时,虽然人体尚可耐受,但可影响有些酶类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酵母等,会出现变性而失去助消化功能。还有些药物必须用冷开水送服,如维生素C、小儿麻痹糖丸等。当然,温度过低也会对口腔、食道、胃、肠黏膜产生刺激,使人不爽。
立姿或坐势最佳
服药应采用立姿或坐势,服药后至少30分钟不要斜倚,更不能躺卧,否则,到了胃部的药物还可能回流至食道,特别是患有食道反流疾病的病人,服药后至少1小时不能斜倚。
总之,给药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科学给药方法,以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下列药物不必用水送服:
* 口含片 治疗口腔疾病的多种口含片,应待其缓慢溶化,使口腔病灶部位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 舌下含片 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应放在舌下,斜靠在座椅上,2~5分钟即可缓解心绞痛。如用水吞服,不仅起效时间长,甚至因舌下含片较口服片剂量小而无效,且站立给药可产生晕厥。
* 直接饮用的糖浆 如止咳糖浆可使部分药液滞留在咽部黏膜表面,迅速产生疗效,且可形成保护性薄膜,减轻呼吸道黏膜炎症,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故服后至少15分钟内不要喝水。
* 胃黏膜保护剂用于治疗胃部疾病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饮水量宜小,以提高药物浓度,如麦滋林颗粒,每袋用15~30毫升水冲服,对胃黏膜可形成较好的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