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我们有幸参加了关于区慈善资金的绩效审计调查。随着审计的开展,我们按照计划,走访了辖区内部分捐款人和被救助家庭,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触动。每一次心灵被触动之后都久久不能平静。审计结束了近两个月了,我才逐步平静下来,能够静下心,理一理思路。思考之余,我不得不坐下来,谈谈我所感受到的慈善。
孩子,妈妈不会放弃你
在甸南社区,有这样一户人家,二十三年前喜得一对双胞胎男孩。小生命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血脉延续的喜悦。然而,初为人父人母的欢欣还没有消退,医生的诊断好似晴空霹雳,让夫妻俩的笑容凝固在脸上:大儿子脑瘫,将不久于人世!身为一名年轻母亲,我理解这个现实是多么残酷,上天给了他们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生命,又给了一个永远需要别人照顾还随时都会失去的孩子。如今,弟弟大学毕业,长成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大小伙,哥哥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这么多年也都过来了。
我曾疑惑许久,他们到底为了什么,选择让这个孩子留下来,哪怕是遭遇下岗和经济困难,哪怕明知永远听不到孩子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那位倔强的母亲,从未对单位和同事谈起孩子的真实病情,她没有为孩子办理残疾证,也没有申请低保。也许她的心目中,从来不把大儿子当作一个病孩子,两个儿子同样优秀。她的信念很单纯,把儿子带到了人世,就要把孩子抚养长大,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交谈中,她很平静,没有哭泣。她感谢社区对她的帮助,还说,小儿子很懂事,等他找到工作,我们就不再需要救助了。
全家齐力,能否换回你的生命
在我们走访的家庭之中,不乏身患重症、经济拮据的家庭。有这么一家让人难以忘记。接待我们的是被救助人的公婆,他们的儿媳得了尿毒症,从2005年到现在已经是八年了,儿子、儿媳下岗,家里的固定收入就只有老人的退休金。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透析,已经让这个家家徒四壁。为了支付昂贵的医疗费,全家人四处奔波。老人的儿子同时做了几份工,老伴靠着自己的手艺,做些手工艺品去摆摊,儿媳娘家并不宽裕,也时不时拿钱过来。老人说,有几回孩子急等着用钱看病,要不是社区居委会、社会好心人的帮助,真不知道该怎么过来。
2010年,省慈善总会开展了对尿毒症患者的专项救助,每名患者在定点医院透析,可以减免1万元的费用。对于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定点医院在城市的西部,他们家在东部,考虑到病人经不起路途颠簸,老人说,等着救助的不止咱一个,就当多给西部城区患者一次机会吧。
随着走访的结束,当身后的门关上时,我们一行总是忍不住深深感叹。他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是乞丐,他们不是期待不劳而获的懒惰者。他们满怀对家人的爱,肩负着社会、家庭的责任,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期望。他们的家虽然简陋但是整洁,虽有病人,但他们都认为病魔也不能拆散家庭,生活总得继续,希望总在前方,他们的面容平静而坦然。如果没有外界帮助,以他们的绵薄之力,扛不起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面对社会制度对他们的亏欠,他们不抱怨,他们不逃避。
十年如一日,慈善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次审计与以往慈善审计不同,覆盖面进一步加大,调查范围从侧重救助对象,扩大到捐助、救助并重。通过对捐助人的走访,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对慈善的想法和看法。
我很早就听说过于瑞芝老人的事迹,她可是全市慈善界的名人。2012年9月的一天,我叩响了她的家门。老人今年已经是92岁高龄,但是耳聪目明,言谈举止,却是平淡中,带一点生活的充实与快乐。
老人的工资并不高,每月几千元的退休工资,还要看病吃药。去年为了慈善助人,捐出了全年所有的工资。她捐款后没钱看病吃药,甚至捡菜市场人家扔的菜叶回来吃,老伴和孩子起初很不理解。如今,她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红色的捐款箱。儿孙每次回来,都要主动往箱子中投几张纸币,这已成为她的家规了。她已经把儿女对她的孝心,升华成为对全社会的爱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改变了全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人的老伴开玩笑地抱怨她,每次出门都要大半天才能回来,家人都以为她迷路了。因为她实在是个热心肠,她会推拿。上菜市场买菜,她会为摊贩推拿,逛商店,她会为服务员推拿。
看着我们钦佩的表情,老人要求千万不要宣传她,因为如果来访的人太多,会耽误她的活计。说着,老人献宝一样拿出了一副鞋垫的半成品给我们看,针脚匀实细密,红花绿叶煞是鲜艳。每年的“八一”节,她就会为战士们送上亲手做的鞋垫,国旗班、驻港部队的战士都穿过老人做的鞋垫。她发愿明年,在建军86周年时,为海、陆、空部队各捐86双鞋垫。
陪老人说着聊着,我感受到老人的爱像涓涓细流浸润感染了每个人。
我想,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容易,十年如一日做善事,把慈善当成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就不易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她坚持不懈?
于是,我想到了信念,想到了感恩。心怀感恩之心,就会发现:“慈善=你帮助我 我帮助他 他帮助……”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理,生活中,并不缺乏善,缺乏的是对善的感知。
也许,做慈善与公交车上让座、过马路不闯红灯一个道理。只是平常人做的平常事。慈善,并不陌生,也不遥远。善,不在大小,贵在坚持。日行一善虽小,日积月累,就足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让我们对社会上的负面东西抵御能力更强。
这就是慈善的意义,这就是生活中的正能量,这就是我感受到的慈善。
孩子,妈妈不会放弃你
在甸南社区,有这样一户人家,二十三年前喜得一对双胞胎男孩。小生命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血脉延续的喜悦。然而,初为人父人母的欢欣还没有消退,医生的诊断好似晴空霹雳,让夫妻俩的笑容凝固在脸上:大儿子脑瘫,将不久于人世!身为一名年轻母亲,我理解这个现实是多么残酷,上天给了他们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生命,又给了一个永远需要别人照顾还随时都会失去的孩子。如今,弟弟大学毕业,长成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大小伙,哥哥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这么多年也都过来了。
我曾疑惑许久,他们到底为了什么,选择让这个孩子留下来,哪怕是遭遇下岗和经济困难,哪怕明知永远听不到孩子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那位倔强的母亲,从未对单位和同事谈起孩子的真实病情,她没有为孩子办理残疾证,也没有申请低保。也许她的心目中,从来不把大儿子当作一个病孩子,两个儿子同样优秀。她的信念很单纯,把儿子带到了人世,就要把孩子抚养长大,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交谈中,她很平静,没有哭泣。她感谢社区对她的帮助,还说,小儿子很懂事,等他找到工作,我们就不再需要救助了。
全家齐力,能否换回你的生命
在我们走访的家庭之中,不乏身患重症、经济拮据的家庭。有这么一家让人难以忘记。接待我们的是被救助人的公婆,他们的儿媳得了尿毒症,从2005年到现在已经是八年了,儿子、儿媳下岗,家里的固定收入就只有老人的退休金。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透析,已经让这个家家徒四壁。为了支付昂贵的医疗费,全家人四处奔波。老人的儿子同时做了几份工,老伴靠着自己的手艺,做些手工艺品去摆摊,儿媳娘家并不宽裕,也时不时拿钱过来。老人说,有几回孩子急等着用钱看病,要不是社区居委会、社会好心人的帮助,真不知道该怎么过来。
2010年,省慈善总会开展了对尿毒症患者的专项救助,每名患者在定点医院透析,可以减免1万元的费用。对于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定点医院在城市的西部,他们家在东部,考虑到病人经不起路途颠簸,老人说,等着救助的不止咱一个,就当多给西部城区患者一次机会吧。
随着走访的结束,当身后的门关上时,我们一行总是忍不住深深感叹。他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是乞丐,他们不是期待不劳而获的懒惰者。他们满怀对家人的爱,肩负着社会、家庭的责任,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期望。他们的家虽然简陋但是整洁,虽有病人,但他们都认为病魔也不能拆散家庭,生活总得继续,希望总在前方,他们的面容平静而坦然。如果没有外界帮助,以他们的绵薄之力,扛不起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面对社会制度对他们的亏欠,他们不抱怨,他们不逃避。
十年如一日,慈善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次审计与以往慈善审计不同,覆盖面进一步加大,调查范围从侧重救助对象,扩大到捐助、救助并重。通过对捐助人的走访,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对慈善的想法和看法。
我很早就听说过于瑞芝老人的事迹,她可是全市慈善界的名人。2012年9月的一天,我叩响了她的家门。老人今年已经是92岁高龄,但是耳聪目明,言谈举止,却是平淡中,带一点生活的充实与快乐。
老人的工资并不高,每月几千元的退休工资,还要看病吃药。去年为了慈善助人,捐出了全年所有的工资。她捐款后没钱看病吃药,甚至捡菜市场人家扔的菜叶回来吃,老伴和孩子起初很不理解。如今,她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红色的捐款箱。儿孙每次回来,都要主动往箱子中投几张纸币,这已成为她的家规了。她已经把儿女对她的孝心,升华成为对全社会的爱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改变了全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人的老伴开玩笑地抱怨她,每次出门都要大半天才能回来,家人都以为她迷路了。因为她实在是个热心肠,她会推拿。上菜市场买菜,她会为摊贩推拿,逛商店,她会为服务员推拿。
看着我们钦佩的表情,老人要求千万不要宣传她,因为如果来访的人太多,会耽误她的活计。说着,老人献宝一样拿出了一副鞋垫的半成品给我们看,针脚匀实细密,红花绿叶煞是鲜艳。每年的“八一”节,她就会为战士们送上亲手做的鞋垫,国旗班、驻港部队的战士都穿过老人做的鞋垫。她发愿明年,在建军86周年时,为海、陆、空部队各捐86双鞋垫。
陪老人说着聊着,我感受到老人的爱像涓涓细流浸润感染了每个人。
我想,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容易,十年如一日做善事,把慈善当成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就不易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她坚持不懈?
于是,我想到了信念,想到了感恩。心怀感恩之心,就会发现:“慈善=你帮助我 我帮助他 他帮助……”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理,生活中,并不缺乏善,缺乏的是对善的感知。
也许,做慈善与公交车上让座、过马路不闯红灯一个道理。只是平常人做的平常事。慈善,并不陌生,也不遥远。善,不在大小,贵在坚持。日行一善虽小,日积月累,就足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让我们对社会上的负面东西抵御能力更强。
这就是慈善的意义,这就是生活中的正能量,这就是我感受到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