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诗人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f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写作是从一个县城开始的。一条河穿过县城,把它分成南北两片,我的老家在城南郊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空气清洁,县城还很清净,从我老家的村子到城里,隔着一片几百米的田野。这场景,很像艾丽斯?门罗那些以小镇为背景的阴郁小说的故事发生地。
  一个城乡接合部出生并长大的孩子,要比别的地方的孩子更早体验到,这个世界从他一落地开始就是人为地分成两部分的,人跟人是不一样的。这种生存环境影响了我和我的同龄人,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底色:游走,疏离,爱梦幻。
  从十六岁开始,我就试图要逃离我出生的那个村子。从村庄到县城不过五百米路,但要走完它却得耗上好多年,还要经过考学、分配等一个个环节。1987年夏天,我终于有了县城户口。父亲送给我的礼物,是一辆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
  我骑着这辆自行车跑遍了县城的每一条街巷。工作第一年,我上班的地点在城东的酱园街,那里有一大片明清式样的老房子,小巷逼仄,两边都是店铺。每天早晨和黄昏,我骑着车子,按动着轻快的车铃,风鼓动我的衣衫,那感觉就像骑在一匹奔跑的白马上。
  那时候我开始了写诗。我狂热地迷上了那种分行的句子。我觉得,那种如波浪般层层叠叠的句子,呼应着的就是我内心里的节奏。我对着大雨朗诵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我像欧洲未来派诗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自动写作”,任由梦呓般的句子把我带走。我把诗歌习作抄在一页页白纸上,贴满了宿舍的整面墙。当然,在县城里我也开始有了一些同道。
  1988年端午节后,我接到通知,去工人文化宫参加一个诗歌座谈会。那是文化宫二楼的一间小屋,楼下的溜冰场里满是沙啦沙啦的嘈杂声,我和一些同样年轻的男男女女坐在一起,在高分贝的噪音中相互介绍和认识。初见面时,我们的神情是惊讶的,欣喜的,又有着小小的不安和羞怯。我从来没有想到,在县城里,竟然还有和我一样爱梦幻的人,耽于句子魔法的人。
  我不再到处游走,我的夜晚全都交给了图书馆,交给了我新结识的朋友们。我和他们在铁路边、仓库里、宿舍里彻夜谈论诗歌。我觉得诗歌就是那种血液里不安分的东西,就是那种把我们大家都团结起来的东西。
  我们常常争论,毫不留情地抨击对方的诗作,這使我们刚刚开始的友谊时常面临危机,更使我们脆弱的自尊心一次次饱受打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就是这样相互需要着,把对方视作自己的影子一般需要着,即使今天饱受嘲笑和奚落,明天还是要在一起。
  我们成立了一个诗社。我们没有去加入诗坛的主义和流派,就自己闹着玩。我们还办起了油印诗歌刊物。印刷和装订是在高阶沿路一个朋友家里,记得有一夜,装订好诗集已经很晚了,我们在月色下沿着墙根走,那心情就像刚刚印刷了革命传单一样激动。
  我曾经和一个在精神病院工作的诗友坐在他单位宿舍的门口,谈了大半天诗歌。当我们沉默下来,我注意到,经过的医生和病人都在盯着我们看。还有一个在乡镇企业跑供销的诗友,总是招呼也不打一个,就浑身汗臭地突然杀奔过来。他是在外省跑供销回来的途中,经过县城,找上门来借宿的。还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兄长,他那时候是粮食局油脂仓库的一名保管员,八十年代末已经在《诗歌报》发表组诗了,他看我可以造就,时常过来点拨。我记得秋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在铁路边坐了半夜。一列列绿皮客车和货运列车打着雪亮的前灯从我们旁边经过,掠起巨大的气流。那位兄长就着昏暗的路灯,读了我带去的一卷皱巴巴的诗稿,肯定地指出,我身上有着写诗的天赋。他的话如火车前灯一样犁开了眼前的黑暗,让我震惊而激动,我连说话都打起了结巴。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只知道,内心里有一个梦,很大的梦,只有虚无的文字世界可以承载。于是我们拼了命似的写。写完了,如同一场长长的倾诉结束后的疲惫,一段时间的平台期后,又周而复始。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秘密地写小说。我不敢说我在写小说。我觉得这是一桩比写诗更私密的行为,如果多一个人知道,就会让我多一份羞耻感。那时候我经常听人说起一个叫晓傅的写小说的,二十来岁,住在工人路附近,去鲁院读书时和余华同过班。我远远地见过他一面,只记得他脑袋硕大,眼神忧郁,烟抽得特别凶。后来他患尿毒症死了。我记得余华写过一篇文章纪念他,但一直都没找到,就好像这个人、这篇文字,全都失踪了一般。
  十几年前我离开县城时,一个诗歌年代已经回潮,我的那些朋友们也大多不写诗了。或许他们还在秘密地写作,但在继起的一个网络时代里,从传统的文学期刊到BBS、博客,我已很少看到他们的名字。在写作的道路上我再也找不到他们,渐渐地,日常生活中也不再有他们的音讯。
  写作的路,和生活的路一样,遭遇了,相伴走过一程,然后就不再相见。这样也好。但我还是会经常想起这些写作路上的失踪者,他们的社会身份是乡镇企业推销员、仓库保管员、精神病院医生、代课教师,但他们都有过一个共同的身份:诗人。今天我已经很少有机会再见到他们,但我知道,他们在这世界的某一处,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着。不管时世如何艰难,生活如何疲惫,他们的梦想,会一直在。
其他文献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而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偏僻的山区如何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促增收,通过对麻家渡镇水田坝村种植大户柯尚得发展高粱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麻家渡镇种植大户柯尚得发展高粱情况  麻家渡镇位于十堰市竹山县。该县地处秦
菊苣,又名野生苦苣、欧洲菊苣、苦白菜等,为菊科菊苣属两年生至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钾、钙等矿物质元素,经常食用有清肝利胆之功效,是目前流行的优质高档保健蔬菜。软化菊苣是菊苣的一种独特栽培方式,即秋季先在露地种植肉质根,肉质直根再经黑暗条件进行软化栽培,最终以形成的芽球为食用部位。芽球质地脆嫩、风味独特,可供鲜食、凉拌、作火锅配料或炒食,深受各阶层消费者的青睐。生产实践证明,软化菊苣
【摘要】甘肃省肃北县牧区生产的绵羊肉羔肉以其鲜嫩可口、瘦肉多、脂肪少、易消化、无膻味等特点和无污染、无病原绿色食品的特色,倍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本文立足当前甘肃省肃北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论述了本县牧区绵羊肉羔生产的主要措施,为其他牧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肃北牧区;绵羊肉羔;生产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甘肃省肃北县牧区生产的绵羊肉
徐农紫药是一个形状似红薯、肉质根内外均为紫红色,便于采挖、便于刨皮,耐储藏、耐运输,商品性状非常好的紫山药新品种,其种植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山药品种。  一、品种特征特性  徐农紫药系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紫山药新品种,该品种出苗后30天内茎叶均为深紫红色,叶片长卵形,色泽光亮,无茸毛;30天以后叶片变为绿色,叶面长出茸毛。该品种不开花,极少长珠芽;肉质根纺锤形,表皮和肉质均为紫红色,每株结肉质根2~
2018年12月21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专项启动会,标志着专项和第一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据介绍,该专项实施期为5年,共投入资金近15亿元,是经作领域已启动的惟一的重点研发专项。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丰产、提质增效”为目标,确定了50种在我国种植规模大、产值效益好、产业特色明显、对精准扶贫和产业兴旺发挥显著
重庆市綦江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夯实产业扶贫新基础  三角镇中坝村是綦江区有名的贫困村,如何让中坝村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不仅引起綦江区委、区政府
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大量使用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十分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的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近十多年来,农药使用量每年基本稳定在23万吨左右(有效成分),各种制剂(实物量,包括有效成分和各种辅剂)约120万吨。北京市2008年各类农药使用量总计就达到1429吨(折百量731吨),以有机磷类农药、除草剂为主。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30
2015年我国鸡肉产量达到1350万吨,为世界第二肉鸡生产大国。我国肉鸡普遍采取舍饲垫料地面平养或网上平养,少数为笼养,舍内环境是影响肉鸡成活率与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北方地区,肉鸡养殖场(户)普遍感觉,每年8~10月份肉鸡最好养,发病率低,成活率高;而冬春季1~3月份最难养,呼吸道疾病多发,死淘率居高不下,通风不良是造成肉鸡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合理通风在鸡舍环境控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通风不仅
瓜类枯萎病是西瓜、甜瓜、黄瓜等瓜类的普发、多发、重发土传性病害,也被称为死秧病、蔓割病等,广发于全国各栽培区,发病轻的部分植株枯萎死亡,严重的大部分植株枯萎而死,几乎绝收。由于气候和栽培方式的变化,此病近些年为害趋重,要引起重视。  一、发病症状  瓜类枯萎病从瓜类幼苗期至结果期的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是一种能够全生育期为害的病害。瓜类种子播种后至出土前染病,种子不能发芽出土,会烂于土中。幼苗发病,
哈兽研与德企成立动保“产学研”交流平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与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勃林格”)揭牌成立了国内首个动保“产学研”交流平台。哈兽研所长步志高、勃林格大中华区动物保健业务负责人郎世峰(Stephan Lauge)博士签署了产学研交流平台协议。作为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产学研”交流平台将依托勃林格与哈兽研在动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