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让低年级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x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少教师甚至部分专家眼里,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相对“肤浅”的,更多的只是外在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究其教学内容,无非是识字写字、朗读,即使有一些阅读理解和写话训练,也是浅显易懂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师能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改进课堂,低年级语文也可以学得有深度。
  一、尊重学情,识字探究讲深度
  现在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已经不是“零识字”状态,虽然国家倡导起始年级要“零起点”教学,但这與尊重学生“学情”并不矛盾。在每一次教学生字之前,先做一个学情调查,会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识字教学。
  如,《秋天》是一年级上册出现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文,也是第一次出现了生字偏旁识记。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都会抓住“偏旁表义”的汉字特点进行教学,但这个特点并不适用于每一个生字,因为汉字在被创造出来到沿用至今,很多的表义部件已经无法联系现今实际。比如本课生字“叶”,一般来说口字旁的字都与嘴巴有关,那为什么树叶的叶会是口字旁呢?一位教师教学过程如下:
  在教学完本课生字后,班中有一学生举手:“老师,‘叶’这个字跟嘴巴没有关系啊,为什么是口字旁?”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开始附和。教师事先并没有备到这一层,但也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是啊,你说得对,‘叶’这个字怎么会是口字旁呢?老师都没好好去研究过这个问题。让老师先去查查资料,下节课再告诉你们好吗?”
  通过翻阅资料,教师找到了“叶”的最初字形,并找到了一个相关的音频资料。于是在第二堂语文课中,教师首先帮学生解答了困惑,然后拓展了几个类似的字,引导学生明白,汉字在漫长的演变之后,并不是每个偏旁都能表示本来的意思了。最后,还把找到的这个音频资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去听,解答心中的疑问。
  二、呈现学情,写字教学有深度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经验判断学生写字的难点在哪里,却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学情。也有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喜欢逐字教,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一类汉字的相同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以“竖画”教学为例,在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会写字”中,“竖画”(包括“折”)主要涵盖三大类:长竖(垂露竖、悬针竖)、短竖、斜竖。在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由一个字迁移到一类字的书写呢?以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一课为例:
  这节课一共要学写五个生字,分别是“小、少、牛、果、鸟”。
  教学环节为:
  1.观察发现每个字中都有“竖”这个部件,其中“小”字是“竖钩”,“鸟”字是“竖折折钩”。
  2.发现竖画在这几个字中的不同点,“少”字中出现的是“短竖”,“牛”和“果”字中出现的是“长竖”,而且一个是“悬针竖”,一个是“垂露竖”。
  3.引导观察几个竖画的不同位置和写法,总结出:
  (1)贯穿整个字的一般是长竖,只占一部分的是短竖。
  (2)一般最后一笔长竖是“悬针竖”,或是“垂露竖”。
  三、立足学情,朗读指导展深度
  “拖腔带调”是低年级学生朗读时最为明显也最难纠正的一个现象,细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1.“词语”意识不浓,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标点”意识不浓,常常是一口气读很长,不会合理停顿。
  3.“节奏”意识欠缺,每一句话都是一样快慢,一样轻重。
  4.“轻声”词语不关注,影响了整个句子的节奏把握。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词断句”的意识,学会看标点作停顿,养成标注“轻声词语”和“小节线”的习惯。以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为例: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课文就像是在唱歌,你们听听哦,你们刚才是怎样读的。(师略微夸张地模仿学生齐读课文)
  生:(笑)这样读书很难听。
  师:那我们该怎样读才更好呢?听老师来读一遍。(范读)
  (生鼓掌)
  师:想知道老师有什么小秘诀吗?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哦!
  (以第1自然段为例,教师教给学生画小节线和找轻声字的方法。)
  师:想要读好这段话,我们首先得读好里面的轻声词。
  (师示范,生跟读。要求学生以后每一次读课文要先去找出轻声词练读几遍。)
  师:第二个小秘诀是什么呢?(相机画小节线,引导学生明白,读句子要按词语或词组读,就像说话时要停一停的地方,就是读课文时也要停一停的地方。)
  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触发学情,文本理解显深度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是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类文本时要达成的目标。但每类文本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兼具个性。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去挖掘每一个文本中潜在的教学资源,在尊重学生真实学情的前提下,去触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应该去关注的是什么。以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为例:
  师:(教学生字“棉”和“娘”,指导读好轻声“姑娘”后。)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煊:棉花姑娘怎么啦?
  师:这个问题你自己能回答吗?
  启煊:能!棉花姑娘生病了。
  师:既然能马上回答,说明这不是属于你们的真问题哦!谁还有问题?
  烨乐:为什么叫棉花姑娘?因为棉花都是女的吗?
  师:是啊,棉花都是女的吗?
  文昊:可能这个故事里讲到的棉花都是女的。
  师:这样的回答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生沉默)
  师:是不是真的像陈文昊说的那样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棉花姑娘长什么样。(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棉花的生长及作用。)
  师:看了这些介绍后,你能说说为什么叫它们棉花姑娘吗?
  (生沉默)
  师:(再次出示以前课文中学过的“杨树”“柳树”)你们觉得这两棵树,谁长得像个姑娘?
  生:柳树。
  师:(出示“火辣辣的太阳”和“柔和的月亮”图片)谁更像姑娘?
  生:月亮。
  由此水到渠成,学生明白之所以叫棉花为“姑娘”,并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女的,而是因为棉花柔柔弱弱、白白嫩嫩,长得像个姑娘一样。也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时如果能抓住事物本来的特点,会更加形象。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质疑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提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让浅学习向深思考进发。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莲塘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借助随文旁批、泡泡提示、课后习题等,进一步学习“有目的地阅读”。知道有目的地阅读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调整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无关的不需要逐字逐句读。阅读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  教学
我爱读书,也偏爱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能和她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就像看见礼花绽放苍穹,那真是幸福倍增的时刻。  少年不识读书乐,爱听表扬。爱听表扬,为求数量强低头。  而今识得读书乐,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却道好书赛佳肴。  第一次批阅淑女班的作业:我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班里有那么多人不写作业! 17个学生,8个没按要求写完;没想到有一个女孩子居然会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居然
读是理解内容、获取语言的途径,写是倾吐表达的平台。教材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赏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又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写作的智慧,破译写作密码,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读中感悟作者写的匠心独具,在写中检验自己读的品味与广博。那么,读与写如何水乳交融呢?  一、梳理文脉,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指标之一。能够将很多信息筛选并浓缩,用简明
执教“教材作文”,我们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教材中提出的“写作要求”,几乎都是老三样。第一样叫语句要通顺;第二样叫内容要具体;第三样叫情感要真实。  一线教师在操作时,由于多次遭遇到这三样要求,于是慢慢地就变得“熟视无睹”,或者直接回避,不去管。其实,不要小瞧这三个要求。它们不但不是最低端的要求,反而应该看作是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先来说一说“内容具体”。专业与非专业的写作之间很大的差
年轻的时候,我曾把“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回想起来,这句座右铭对我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一些警示作用,但自己还是常有慵懒、散漫的时候,做得远远不够。好在我熟悉的许多同事倒似乎深悟此道,他们一路上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持不懈,矢志不渝,于是逐渐欣赏到山荫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致,期盼更生动、更精彩的高峰体验。其中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朋友,王红梅老师就是这样一位。  王红梅上学时是个好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字“满”,边读文字边想画面,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蹊”“压枝低”的含义。  3.理解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的用意,体会他对春天花的喜欢以及希望国家安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破题中入花径  1.观看《清华附小校园春天》  视频。  师:春天是花开的时节,在校园里你寻到了什么花?  2.连结积累。  师:
看图写话是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与表达力的良好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呢?笔者常用这两种方法:1.听故事,复述记录;2.看图画,自编故事。  这两种教法,孰优孰劣?  其实,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长短,教者应该根据学情选择相应的教法;在使用不同教法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先来说说第一种教学策略——听故事,复述记录。即,教师将图画上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记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状物类文章。教学这类文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一要把握说明要点,二要了解说明方法。  一、理清说明要点  课文后有这样一道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这道题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依据文体特征把握说明的要点。课文开门见山,总体介绍了维也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这是这一类文章独特而通常的介绍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
近期,我们一行人在省教研室附小聆听了《大还是小》《乌鸦喝水》两节一年级的教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节课的特色,我想,《大还是小》是一节充满情趣的课堂,《乌鸦喝水》是一节充满思辨的课堂。站在学的角度统整这两节课,它们又有着许多共同的优点,概括起来是三个词语:有趣、有法、有理。  一、学的内容有趣  对于一年级上册教材而言,识字、朗读、写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把这三个内容有趣地落实下来,成为教
【教材解读】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笔调、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危”等6个生字,书写“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