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新解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x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解读孟子的性善论。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既深刻而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吸引着历代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去不断的思考、探索,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说,并且各种理论观点之间争论不休,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可以为善
  千百年来,人们一般把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观点理解为人性天生即善或性善是人性固有本性。其实,这种理解偏离了孟子性善论本意。孟子所谓人之性善,并不是说人性的本质是善的或人性的内容是善的,而是指在人性之中存在着为善的可能性,即“可以为善”。孟子说:“乃若其性,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1孟子认为,在人性之中存在着“四端”(“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端”这里是“萌芽”的意思,既然是“萌芽”,就有可能开花结果,也可能中途夭折。所以,“端”也可以理解为可能性。要把为善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美德,还要靠人坚持不懈的培养,“反求诸己”,即靠人的反思来认识并使其完全地显现出来,从而成为现实的道德理性。
  孟子还认为人性之向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人的共同特性。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行义,非行仁义也。”4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不同与动物的地方,而人与禽兽的差别也只有这么一点点而已,如果人不注意培养而失去了这“四端”,就和动物相差无几了。所以:“虽存乎人,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良心者……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5
  可见,孟子认为人为善的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且是人异于动物的关键之所在。也就是说,为善的可能性是人性中必然包含的内容。
  只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解读孟子的性善论。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既深刻而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吸引着历代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去不断的思考、探索,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说,并且各种理论观点之间争论不休,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现实本质,即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7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在劳动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8所以,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具体定义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描述,是对历史观的划时代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任何哲学都未能,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离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如何,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是后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实现的。道德也是从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相对固定下来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而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道德了。可以说,社会关系是道德(也善)的充分必要条件。
  既然人的现实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道德又只能且必然从社会关系中产生,那么,人的本质中含有善的“萌芽”和可能性的推理便是符合逻辑的。但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先天的,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这其中与马克思的论述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孟子并非在现实的层面上而是在可能性的层面上讨论“性善”的。人一生下来就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而且这些社会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先于个体而存在,即人性为善可能性的社会条件是在个体产生之前就存在的。所以孟子认为人的“四端”之心是先天的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
  不仅如此,孟子所说这人之“四端”虽然是先天的,但却是在与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在经验中存在的,有经验的内容。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9可见,事实上孟子认为仁义之“端”是在与父母兄弟的交往中才扩充为现实的仁义的。
  那么,为什么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端”呢?孟子無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只好求助于“天”,以“天”作为性善的形而上的依据。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10“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1“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此天之所与我者。”12“尽其心者,知其心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3可见,孟子清楚明地将人之性善的终极原因归结到了“天”上。
  孟子基本上沿袭了孔子关于“天”的含义,但也有所发展,比如“天”的宗教意义大大降低而其价值意义则进一步突显。孟子所说的“天”首先是自然之天,同时又赋予“天”以目的意义和价值意义,人的价值来自于“天”。其次,孟子的“天”还指包括了人类社会的生命整体,人(孟子称为“民”)是“天”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天”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14孟子还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15天下之民从禹而不从舜之子,孟子不说“民与贤”而说“天与贤”,可见孟子认为“民”与“天”在某种意义是一回事。
  然而,孟子虽然将“天”作为性善的终极来源,但他又不自觉地把“天”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所以孟子的人性之善又在一定程度上植根于人的社会性。只是孟子对人性的社会性认知在自发状态下朦胧的认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之,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观点并非人们一直以来所理解“人之初,性本善”,而其准确含义应该是“人之初”,性“可以为善”。长期以来理论界之所以对孟子性善论争论不休而又莫衷一是,这种误读或是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对孟子性善论的批驳之声从未停止过,然而,两千多年来孟子性善论从未被真正驳倒过,个中原因在于孟子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不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本性发生着一定的联系。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队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本文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谈论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旨在教学的实践中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效率提高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作文时,常常瞪着题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是学生作文时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生活素材,也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针对小学生兴趣易失,易情绪化,意志力薄弱等年龄特点,我尝试加强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快乐作文。   一、指导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分两部分内容:  1、积累生
期刊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是家庭、社会的追求,更是教育的追求,和谐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和谐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欣赏语文的美。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教育的追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具的操作功能和优势,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促使学生感到新颖奇趣,有助于充分在感知中形成概念,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形成各种能力,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 提高效益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
期刊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拥有着激情与活力,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根据存在的具体原因提出了一些意见与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数学这门学科一直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门学
期刊
为人师表,师德惟馨。师德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爱与责任则是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在新《规范》中,“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回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来,我想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我开始了对教育深入的思考。   爱与责任是母亲的天性,其时爱与责任也是教师的天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特级教师陶淑范就曾这样说:“我把一生献给孩子们。我深感其乐无穷,很有价值。在小学教育的
期刊
内容摘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能使他们较好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调节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机会,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的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来,因此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期
期刊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一大好形势下,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又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事实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每位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去做的。  那么,怎样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经验和实践,主要从一名任课教师的角度,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和各位教师一起探讨。不足之处,敬請大家批
期刊
摘 要: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已存在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危机防控对策,结合武汉科技大学数字化医疗管理服务及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构建了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提出了一种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多校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