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关陇集团由宇文泰所建,目的是要确保自身执政,整合关陇胡汉势力,对抗东魏北齐和梁陈,是北朝后期北方处于分裂状态下的产物。关陇集团各群体的权位,是按照宇文泰及其家族专权的需要来分配,而不是各自的政治军事实力。宇文护代魏建周及其与北周皇帝的权力斗争,是促使关陇集团内部权力分配、政治地位剧变、北周皇权强化的重要原因。杨坚能够辅政,平定尉迟迥等关陇集团中的反对势力,代周建隋,既是关陇集团内部剧变的结果,又是中古中国由分裂到统一时代变动的产物。隋初杨坚对关陇集团权力结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进行的系统改革,是关陇集团由
【机 构】
: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陇集团由宇文泰所建,目的是要确保自身执政,整合关陇胡汉势力,对抗东魏北齐和梁陈,是北朝后期北方处于分裂状态下的产物。关陇集团各群体的权位,是按照宇文泰及其家族专权的需要来分配,而不是各自的政治军事实力。宇文护代魏建周及其与北周皇帝的权力斗争,是促使关陇集团内部权力分配、政治地位剧变、北周皇权强化的重要原因。杨坚能够辅政,平定尉迟迥等关陇集团中的反对势力,代周建隋,既是关陇集团内部剧变的结果,又是中古中国由分裂到统一时代变动的产物。隋初杨坚对关陇集团权力结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进行的系统改革,是关陇集团由地方统治集团转变为全国性统治集团的必然结果。
其他文献
为迎合元代尊崇朱子的学风,身处朱子之乡的胡炳文,秉承家学,著《周易本义通释》,再现和阐发了《周易本义》固有的、真实的意义,纠正了当时对于朱子易学的误读,与同时代易学家一起,确立了朱子易学的学术和政治上合法地位。丁茶山以独到的易学视角,反思和检讨了胡炳文易学,对于胡氏易学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以此,茶山易学形成深受胡炳文易学的影响。如胡氏言卦变、互体、卦象,茶山也言卦变、互体、卦象,明显地带有胡氏的痕迹。胡氏对于茶山易学的影响,是通过朱子易学而实现的。在茶山所处的时代,大多易学家以尊崇或者解释朱子易学为荣,而
通过加快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文章使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全球150个国家的增长数据,检验了经济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假说。研究发现,高结构转换率对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对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基于不同收入组别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中等收入国家中,高结构转换率对经济增长率的抑制效应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均比其他收入组别的国家更强烈,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表明,加速经济结构转换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减速",但有利
改革开放实现了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的三重发展,GDP高速增长,形成了国内与全球化双重发展的规模效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快速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开放中转变为"人口红利",创造了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整个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的转向是必然选择。转折的挑战直接来自于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逐步弱化。构造非经济因素的正反馈机制,有助于让人们更广泛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和治理过程
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面对全球化进程受阻的外部环境,需要更多地从内部需求获得经济增长的支撑。文章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创新—增长框架,分析创新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以及政府实施政策的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促进成本优势的外向型政策发挥积极效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外需拉动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非竞争性内需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短时间可以起到需求保障作用,但可能会放大微观扭曲,引起效率的进一步下降。竞争性内需创造通过减少微观扭曲,完善市场,促进竞争,充分利用要素,提高收入并创造有效需求,提升创新价值从而激励
近年来,劳动力迁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劳动力迁移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劳动力自身因素、地区特征、产业分布以及国际贸易参与程度等。Rosen-Roback模型最先在空间框架下研究劳动力迁移问题,此后相关研究在该框架下从劳动力异质性偏好、地区便利设施内生化、房价上涨等角度进行深化分析。借助这些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去与未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在Krugman开创的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随着经济发展与交通
中国新石器时代曾经有三个时期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战争,分别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前后,而这恰好是早期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个关键时期。文明起源引发战争,战争推进文明化进程,而文明的成长又促使更大规模战争的发生,战争和文明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这大约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战争和文明演进的辩证关系。
文章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背景出发,契合经济学关于人类福祉研究的初衷和人文关怀,聚焦中国地区福祉的比较与质量分析,从外在福祉和内在福祉两个方面、三个维度明确了地区福祉的内涵,利用中国省级单位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数据,分析了中国地区福祉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发展和福祉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经济维度指标、不平等、环境、教育和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及其对福祉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福祉水平和福祉质量,各地要积极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
流域是"民族走廊"的一种形态,往往处于多族群毗邻的"结合部"。明清时期,伴随着邕江水运的兴盛和商业的发展,大批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族移民迁入邕江流域,族群间由相对宽松、各得其所的"基本生态位"演变为空间、资源和生态竞争加剧的"现实生态位"。闽粤汉人、壮人、平话人、疍民等族群经过不断的互动、竞争、协调、融合、分化,构建起相对稳定的族群生态位:以河流为中心,在空间生态位上表现出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和立体分布的差异性,在功能生态位上则体现为农耕、渔猎、手工、商贸、运输等差异明显的生计方式,形成了与其生
晚清时期书画市场销售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掮客中介依然盛行,许多书画家甚至互为掮客以拓展市场。笺扇店在这一时期转变为鬻艺者的固定代销点,以寄笔单的方式协助鬻艺。书画社团在晚清时期由文人雅集转变为提供创作销售一体化服务的营利性组织,其中的代表对推动晚清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西方博览会模式的传入,时人亦开始尝试通过书画展览的方式提升知名度,以进一步拓展市场。
大中三年唐宣宗对三州七关的收复,由年初的吐蕃归附为发端,先后经历情报搜集、战略筹划、真正实施、舆论宣传环节。该事件对于宣宗最大的意义并非是对外经略,而是有助其利用继绍宪宗的名义以构建统治的合法性。随着该事件的结束,宣宗施政的重点转移到与对内统治关系更为密切的党项问题。虽然宣宗有经营河陇失地之举,但总体上更为重视内部问题的解决,这正是唐中央政府设置归义军并与其保持良好关系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