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杭生态经济带 感受乡村振兴的“溧阳样本”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目湖湿地。

  14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宁杭生态经济带区域内的浙江湖州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目前,该区域有县市区15个,常住人口1122万,自“两山”理念提出以来,这里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人均GDP从14年前的3.21万元,提升至现在的11.8万元,增长了近4倍;森林覆盖率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6%,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印证。
  今天,我们走进宁杭生态经济带,走进其中最漂亮的县级城市——溧阳。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长寿之乡,溧阳到处青山绿水,赏心悦目,被誉为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这里有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交通干线1号公路,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2017年开通后迅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带动了沿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号公路构建的“大旅游”格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溧阳乡村振兴的引擎。而绿城、蓝城集团创始人宋卫平在溧阳打造的悠然南山蓝城小镇,不仅保留了原住民和农居,还还原了质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场景,记忆中的故乡、土地的气味、善良的人情,让人们尽情享受“新桃花源”的田园生活美学。人工拔草、施用有机肥的种植方式,春耕秋收时的民俗再现,一切都在唤醒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于传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乡村真正热闹起来了!来的不都是游客和外来创业人员,更有返乡的游子,兴致勃勃投身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刚刚开始的江苏省现代化建设试点,溧阳名列其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溧阳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一定程度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样本雏形。
其他文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有刻骨铭心的二三事,令我终生难忘。第一件事是1976年7月28日,我在河北唐山震后余生。  当时我在河北唐山陡河发电厂建设工地任焊接技术员,记得当天的天气极其闷热,因原定第二天电力部要在现场召开专题会议,为此,我要赶写一篇大会专题发言稿,主题是如何在焊接工程中采用新技術打翻身仗、争气仗的汇报。没想到,当我写到凌晨三点半左右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地动山
期刊
和身处武汉,在国际工业设计赛事上屡屡获奖的范石钟一样,1992年出生的黄山,身处成都,因在校期间创新设计机器人屡获殊荣而誉满江湖-  2013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最佳创意奖;  2014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2015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  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2017年度美国Committeeof100
期刊
摄影:徐素环  100年前,赵家楼的一把大火,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运动,在中国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国度的历史上,注定是永远抹不去的浓墨重彩,因为它是第一次由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商人、市民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爱国救亡运动,辐射范围之广、声势之大,前所未有;因为这场完全由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反帝爱国运动,吹响了中国人民百年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号角。 
期刊
唯此江之浩荡兮,信渺渺而无禁。对南风以开襟兮,意怆然而难尽。知高阁之兴废兮,遂登楼以舒心。波澜惊起,其状如鳞。因作赋寄友。  时维暮春,岁在甲午。江潭清而薄暮远,残风作而舟人惴。二江滞于紫电,墨云倏聚白帆。雷声殷,峰峦岌,阳树微渺,渔父乃还。恍帝子之所降,逍遥将返;动紫皇之宫商,钟鸣弦翻。历少顷而混沌,僭乱一方;覆一夕之烟柳,人道平常。飞鸟惊走,行人惶惶。俄而雾散日出,烟霞横江;楚天清明,列舳弥望
期刊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100年,百年沧桑,而且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国家发展如今一日千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今天的生活,远的不说,就是在40年前,那也是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嫁人成家的,婚后家里不但没有一分钱存款,而且每月还欠款10元。那时,我的月工资是35.5元,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成家一年后,我的工资涨到41元,没有欠款了,日子才开始好一点。 
期刊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在鲁西平原的山东聊城。众所周知,在五六十年代,不少人过的日子就是一个字:苦。当时我们聊城地区更是苦不堪言,人们吃糠咽菜、穿补丁衣服,都是正常光景。那个时候,在我周围好像都没见到过“甜”日子的人家,偶尔看见个别家庭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就格外羡慕,心底那种渴望的眼神儿,到现在记忆犹新,就是想,我啥时也能像这样的家庭吃上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呢?  六十年代,我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时候
期刊
阙东树在村里出诊  武夷山市岚谷乡山坳村年近80岁的党员阙东树是目前该市最老的一位在岗乡村医生。他从保健员到乡村医生,行医50多年,还接过生。阙东树除担负农村一般诊疗工作外,还协助上级医疗部门完成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尽管收入少,但他50多年来始终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夜半出诊披星戴月,防病治病田间地头,为当地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广受百姓赞誉。阙东树告诉笔者:“朱子讲诚意、正心,对我来说,乡亲们
期刊
我是1969年参军入伍的,当时是部队医院一个普通的创伤外科护士。由于一直在部队医院工作,对老百姓看病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感触,直到1986年转业到地方医院以后,我才知道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人得重病,全家致贫。因为那时候老百姓没有医保,看病可以医疗报销的部分很少。有的单位职工看病的花费不是当月就能报销,要集中一段时间统一上报审核,而且还要看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如何。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同事因
期刊
我们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宿命。我们各自的主要历史与记忆,无论是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是对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巨变,也许这些信息有些是存储在微信、微博里,有些也许蕴含在网游、动漫里,甚至在网络小说、华语大片里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我们的人生哲学能不能放轻松,而不要沉重;要乐观,不要悲情。我们如能摒弃对社会与世情的轻视之心和苛责之情,抱以平常心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审视生活,我们总能从身边生
期刊
我1941年出生,今年快满80岁了。作为原北京联合收割机总厂的一名退休职工,我可以说自己这辈子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奋斗在改革开放年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我原来供职的北京联合收割机总厂,由开始生产简单的农具发展到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干部、职工们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加班加点、日夜奋战,使我们厂收割机年产量从几十台发展到两千台,为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职工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