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的学具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在教学实际中,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要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要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还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具学具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 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 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弱点、难点,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县农村民办幼儿教育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此正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加以矫正存在的问题,以此实现保障幼教质量,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幼儿教育 民办  一、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涌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  当前,我们
俄国诗人克里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他说的第三种阅读,就是读出了新意超越了文章本身,探索和发现出文中没有说出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其特点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读懂到发现书中和文章中的不足或不对之处,能提出新的看法,发表一种新的见解。具有这一特点的学生思维活跃,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成说,能大胆向权威挑战,敢想敢说。而要达
摘要:《孽海花》是清末民初时期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其列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并称赞它“文采斐然”,可见其文学造诣之深。作者曾朴也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出版家,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化身,也是作者思想见解的直接体现,《孽海花》作为一本“谴责小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作者的预期,想要研究《孽海花》中的人物、事件,对其作者的身世、历程、思想主张的研究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的孩子如何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
在我十年来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刚入学时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和数学都充满了兴趣,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不喜欢学习语文了(尤其是男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对枯燥的字词练习厌烦了,有的被写作的吓倒了,有的是对重复的学习方式厌倦了,有的是被沉重的语文课业负担压倒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刚刚开始学习就不想学的儿童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如果学生
摘要:最新课程中倡导“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承认人的潜能和差异教育理念,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正是“以学生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下面我就针对农村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谈谈实行分层教学的必然性和实施性。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分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主要途径,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
现在不少父母存在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孩子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多用赏识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儿童时期,家长对孩子信任、尊重,承认,经常对他说“你真棒”,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
组织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因素复杂而采取的外部管理策略,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和协调作用。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小组的时间 、空间、指导教师等可能不同;另外,学生不是永远在教室里进行活动,还要走遍校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采访、观察、劳动、服务等,这就涉及联系、安排、安全等问题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的评价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是一个教师看最后的论文或制作品打分
【摘要】英语学习其实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而“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步骤,也是相辅相承的一个有机整体,“听说”是基础,“读写”是拔高点,在我看来,写是这里面最难的一部分,本文就笔者数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  【关键字】高中英语 写作 方法 教学 经验  记得有一次改作业,我给一个学生评了18分(总分25分),事后她就找我了:老师,这个作业我在初中也写过,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