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在北仑,智慧农业的面纱已经掀开,清泰果园、九天兰业、双石蘑菇、芳野瓜果等企业纷纷尝试将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花卉、水果、菌类种植,不仅实现大棚自动化、远程控制,也推动了精细化管理,让传统农业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
九 天 兰 业 手机搞定整个大棚
打开手机,实时查看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情况,还可以远程控制喷灌、排风机、卷帘等设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在田头掀起一场绿色变革。
7月20日,在位于春晓三山村的九天兰业,我们近距离感受了智慧农业给传统兰花种植带来的变化。
大棚里,上万盆兰花有序摆放在架子上,在电风扇的吹拂下,叶片摇曳生姿。上午10点半,室外骄阳似火,大棚里的温度只有32度,丝毫不觉得闷热。“兰花喜欢比较干燥的环境,开电风扇是为了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企业负责人李宏伟介绍道,午后最热的时候,大棚里的水帘就会开启,给兰花降温,这些操作都由电脑、手机控制,不需要人工。
“大棚里所有的设施,都是自动化的,包括喷灌设备、风机、风扇、卷帘等。”李宏伟说,开窗、收遮阳网这些工作都可以自动完成。智能系统的投用,大大减少了人工,当前,李宏伟的兰花基地只有两名工人。
安装在大棚一侧的控制柜上,电子面板显示着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比如1号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显示:光照为0.27kLux,空气湿度81.84%,空气温度32.52摄氏度,土壤水分21.71%。有了这些数据,就能直观判断兰花是不是缺水,大棚里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合。
“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大棚,以前想也不敢想。”李宏伟说,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工,也有利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即使人在外地,通过手机也能准确了解大棚里的情况并及时作出处置。比如看到天气预报有雨,可以远程控制关好窗户、盖上大棚膜;如果土壤较干燥,可以控制喷灌设备自动浇水。
有时抽不出时间管理大棚,也可以全权委托给“智能管家”。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搭建兰花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模型,根据传感器发出的数据,一旦某项指标触动阈值,系统就能自动或远程控制执行灌溉、卷帘等操作,实时调节兰花的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
在传统印象中,兰花比较娇贵,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难种植。2009年,九天兰业的大棚一投用,就安装了喷灌设备、排风扇和水帘,给兰花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高科技的东西,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愿意尝试。”李宏伟直言,围绕兰花种植,公司报了很多科技项目,凡是能用的技术都用上了。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李宏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信号,投入几十万元在兰花大棚里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在这个“高科技”大棚里,春兰、蕙兰、莲瓣兰等几千个品种实现产业化种植,一改“高身价”,走进寻常百姓家。
清 泰 果 园 看着数据施肥
清泰果园是北仑区第一家使用智能控制系统的企业,主要用于葡萄的种植。
在果园的控制室里,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葡萄大棚里的实时画面,屏幕旁边的电脑上,可以看到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数据。当前,清泰果园有11亩葡萄大棚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以前这些数据都是凭经验获得,没有这么精确。”果园负责人朱孟定说,精确的数据便于精细化管理,也为葡萄种植研究积累了大量信息。
七八月份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大棚里,一串串绿色、紫色的葡萄挂满枝头。葡萄藤下,安装着摄像头,将大棚里的画面传到控制室。大棚的一侧,安装着控制柜和警报系统。“大棚里的温度如果超过33摄氏度,会增加病害的风险,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便于控制大棚里的温度。”一位工人说,在大棚里劳动也不会太热。
“以前种葡萄都是凭经验判断水肥,现在有了科学的数据,缺什么补什么,可以对症下药。”朱孟定说,比如葡萄喜欢偏碱性的土壤环境,如果土壤PH值低了,就要用生石灰中和一下。一般来说,PH值在6.5-8之间比较适合葡萄生长。
葡萄大棚的地面上,铺设了很多黑色的软管,这是去年安装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打开该设施,肥料随水一起浇灌在葡萄树的根部,不仅能节约75%的用水量,还能节约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肥料对土壤的污染。
给葡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肥料,产量和品质自然会提升。智能控制系统投用后,50亩葡萄共节约人工、水、肥、电等支出约4.2万元,年增利润约8.9万元,葡萄精品率大大提高。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北仑区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更重要的是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依托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双 石 蘑 菇 种植无淡季
“以前种蘑菇有淡旺季之分,现在基本没有区别了,全年都可以种植。”白峰双石蘑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军科说,食用菌智能化控制设备的使用,将菇棚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蘑菇最喜欢的范围内,不受季节影响,实现全年生产。
据何军科介绍,合作社2014年申报智慧农机项目后,先后投入19万元,采购安装了食用菌智能化控制设备、温湿度控制器、多功能看板等,实现了食用菌栽培室温、湿度智能化控制,达到蘑菇周年化高效化生产这一目标。
“以前我们种蘑菇,最担心的就是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指标过高或过低,现在没有这种顾虑了。”何军科说,菇棚里温度过高时,制冷设备会自动开启;湿度不够,加湿器可以派上用场;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系统会自动换气。
蘑菇大棚外的控制器上显示着棚内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如果超过预先设定的数字,就会自动报警。“种蘑菇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要形成一个温差,有了这套设备,就好控制了。”何军科说,虽然他有多年种植的经验,但是也有失误的时候,有一次大棚里的温度没控制好,一个棚的菇都死掉了,损失七八万元。
不同品种的蘑菇对环境要求不一样,比如猴头菇的菌丝培育时,适宜温度为25摄氏度,但出菇时则需要一个8—10摄氏度之间的温差,持续时间为8—10个小时。
目前,双石蘑菇合作社有30多个大棚,何军科打算逐步在大棚里普及智能控制系统,届时蘑菇产量将提高三倍以上。
在北仑,智慧农业的面纱已经掀开,清泰果园、九天兰业、双石蘑菇、芳野瓜果等企业纷纷尝试将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花卉、水果、菌类种植,不仅实现大棚自动化、远程控制,也推动了精细化管理,让传统农业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
九 天 兰 业 手机搞定整个大棚
打开手机,实时查看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情况,还可以远程控制喷灌、排风机、卷帘等设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在田头掀起一场绿色变革。
7月20日,在位于春晓三山村的九天兰业,我们近距离感受了智慧农业给传统兰花种植带来的变化。
大棚里,上万盆兰花有序摆放在架子上,在电风扇的吹拂下,叶片摇曳生姿。上午10点半,室外骄阳似火,大棚里的温度只有32度,丝毫不觉得闷热。“兰花喜欢比较干燥的环境,开电风扇是为了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企业负责人李宏伟介绍道,午后最热的时候,大棚里的水帘就会开启,给兰花降温,这些操作都由电脑、手机控制,不需要人工。
“大棚里所有的设施,都是自动化的,包括喷灌设备、风机、风扇、卷帘等。”李宏伟说,开窗、收遮阳网这些工作都可以自动完成。智能系统的投用,大大减少了人工,当前,李宏伟的兰花基地只有两名工人。
安装在大棚一侧的控制柜上,电子面板显示着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比如1号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显示:光照为0.27kLux,空气湿度81.84%,空气温度32.52摄氏度,土壤水分21.71%。有了这些数据,就能直观判断兰花是不是缺水,大棚里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合。
“一个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大棚,以前想也不敢想。”李宏伟说,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工,也有利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即使人在外地,通过手机也能准确了解大棚里的情况并及时作出处置。比如看到天气预报有雨,可以远程控制关好窗户、盖上大棚膜;如果土壤较干燥,可以控制喷灌设备自动浇水。
有时抽不出时间管理大棚,也可以全权委托给“智能管家”。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搭建兰花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模型,根据传感器发出的数据,一旦某项指标触动阈值,系统就能自动或远程控制执行灌溉、卷帘等操作,实时调节兰花的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
在传统印象中,兰花比较娇贵,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难种植。2009年,九天兰业的大棚一投用,就安装了喷灌设备、排风扇和水帘,给兰花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高科技的东西,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愿意尝试。”李宏伟直言,围绕兰花种植,公司报了很多科技项目,凡是能用的技术都用上了。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李宏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信号,投入几十万元在兰花大棚里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在这个“高科技”大棚里,春兰、蕙兰、莲瓣兰等几千个品种实现产业化种植,一改“高身价”,走进寻常百姓家。
清 泰 果 园 看着数据施肥
清泰果园是北仑区第一家使用智能控制系统的企业,主要用于葡萄的种植。
在果园的控制室里,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葡萄大棚里的实时画面,屏幕旁边的电脑上,可以看到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数据。当前,清泰果园有11亩葡萄大棚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以前这些数据都是凭经验获得,没有这么精确。”果园负责人朱孟定说,精确的数据便于精细化管理,也为葡萄种植研究积累了大量信息。
七八月份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大棚里,一串串绿色、紫色的葡萄挂满枝头。葡萄藤下,安装着摄像头,将大棚里的画面传到控制室。大棚的一侧,安装着控制柜和警报系统。“大棚里的温度如果超过33摄氏度,会增加病害的风险,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便于控制大棚里的温度。”一位工人说,在大棚里劳动也不会太热。
“以前种葡萄都是凭经验判断水肥,现在有了科学的数据,缺什么补什么,可以对症下药。”朱孟定说,比如葡萄喜欢偏碱性的土壤环境,如果土壤PH值低了,就要用生石灰中和一下。一般来说,PH值在6.5-8之间比较适合葡萄生长。
葡萄大棚的地面上,铺设了很多黑色的软管,这是去年安装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打开该设施,肥料随水一起浇灌在葡萄树的根部,不仅能节约75%的用水量,还能节约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肥料对土壤的污染。
给葡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肥料,产量和品质自然会提升。智能控制系统投用后,50亩葡萄共节约人工、水、肥、电等支出约4.2万元,年增利润约8.9万元,葡萄精品率大大提高。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北仑区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更重要的是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网络化、数字化。依托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双 石 蘑 菇 种植无淡季
“以前种蘑菇有淡旺季之分,现在基本没有区别了,全年都可以种植。”白峰双石蘑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军科说,食用菌智能化控制设备的使用,将菇棚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蘑菇最喜欢的范围内,不受季节影响,实现全年生产。
据何军科介绍,合作社2014年申报智慧农机项目后,先后投入19万元,采购安装了食用菌智能化控制设备、温湿度控制器、多功能看板等,实现了食用菌栽培室温、湿度智能化控制,达到蘑菇周年化高效化生产这一目标。
“以前我们种蘑菇,最担心的就是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指标过高或过低,现在没有这种顾虑了。”何军科说,菇棚里温度过高时,制冷设备会自动开启;湿度不够,加湿器可以派上用场;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系统会自动换气。
蘑菇大棚外的控制器上显示着棚内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如果超过预先设定的数字,就会自动报警。“种蘑菇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要形成一个温差,有了这套设备,就好控制了。”何军科说,虽然他有多年种植的经验,但是也有失误的时候,有一次大棚里的温度没控制好,一个棚的菇都死掉了,损失七八万元。
不同品种的蘑菇对环境要求不一样,比如猴头菇的菌丝培育时,适宜温度为25摄氏度,但出菇时则需要一个8—10摄氏度之间的温差,持续时间为8—10个小时。
目前,双石蘑菇合作社有30多个大棚,何军科打算逐步在大棚里普及智能控制系统,届时蘑菇产量将提高三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