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微信投票的观察与剖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信投票大行其道,对其评价却是分裂的。通过分析一个微信投票样本,从投票网页的形式与内容、投票过程与票数、投票群体的发起与组成、微信投票的利弊与实质等四个方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探究,提出了“投票水圈”这种独特的群体形式,认为微信投票是我国数字鸿沟缩小趋势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微信投票;投票网页“投票水圈”;数字鸿沟;营销宣传
  对于微信投票,也许可以这样描述:这是一种美妙的发明,也是一种糟糕的发明。一边是主办者乐此不疲,一边是投票者非议不断。一种手机应用技术何以引起如此矛盾的评价?本文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微信投票环节为样本,深入观察投票过程,更能让我们看清微信投票的利弊与实质。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于2017年4月至6月举行,分初评和复评两轮。参赛选手撰写评论文章投稿,经编辑择优在东湖评论频道刊发后,获得参评资格。所有初赛作品,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开展线上投票。大赛的流程设计保障整体结果的公平,本文仅对微信投票环节进行观察和剖析,对之前之后的环节不予置评。
  一、投票网页形式、内容、投票过程、票数
  (一)166篇作品、18.9万字——对投票网页形式、内容的观察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初评的投票网页,设计较人性化,便于投票操作,但也存在内容过多、难以全部阅读的问题。
  投票网页设有醒目的搜索框,框内有建议词“输入作品名或作者名”。搜索框下有“投票说明”:“投票结果占总分的30%,每天每个IP同一个作品限投10票。”投票网页共列出166篇参赛作品的标题、作者姓名及所在院校。点击标题,可以跳转到“湖北日报网东湖评论”刊发参赛文章的网页。
  根据随机数表,本文从166篇参赛作品中抽出10篇,算出每篇平均字数为1138字。由此估算,166篇作品的总字数约为18.9万字,是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的21万字的90%,是黄仁宇的明史专著《万历十五年》24.7万字的76.5%。对比可知,将166篇作品全部阅读完毕,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参加微信投票,大多数人是在手机上阅读的。
  (二)78万票、964倍——对投票过程、票数的观察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公布的微信投票时间为2017年5月6日至6月1日,持续27天。但6月1日11时许,东湖评论相关人员发布信息:“投票通道已关闭,所有的投票结果以昨天晚上6点前票数为准。”
  为进行参与式观察,本文作者之一撰写了一篇新闻评论参赛,并观察了投票全过程,复制了最后10天(5月23日至6月1日)每天停止投票后的数据。
  截至6月1日上午投票通道关闭,所有参赛作品的总票数为78.4976万票。得票第一的作品为10.8004万票,得票最少的为8票。得票第一的作品票数,高于得票从少到多的133篇作品的总票数10.5665万票。得票前3名的作品票数,合计20.5638万票,高于得票从少到多的143篇作品的总票数19.9031万票。可见,票数集中度相当高。
  “每天每个IP同一个作品限投10票”,如果简单理解为每天每人次可投10票,那么,总票数78.4976万意味着有7.84976万人次参与投票。得票第一的作品为10.8004万票,假设为其投票者每天都将10票全投给它,意味着共有1.08004万人次为其投票;按投票时间27天计算,每天有400人次为其投票。
  與此同时,得票不足270票的作品,有82篇。若参赛者每天给自己的作品投10票,按27天计算,则投票结束时可得270票。这意味着,至少有82名参赛者可能没有每天都参与投票。由此可见,参赛者对投票的参与程度,有着巨大差别。
  5月31日23时投票停止后的数据显示,当天有12篇作品的票数猛增,分别由前一天的十几票至几百票,上涨1万票左右。其中一篇,由前一天的13票涨到了12546票,这意味着其当天得的票数,是前25天总票数的964倍。这里无法判定原因,也不知“投票结果以5月31日晚上6点前票数为准”是否与此有关。
  二、“沉默的螺旋”“投票水圈”——对投票者的观察与剖析
  (一)我们都成为一个新的角色——投票者
  有业内人士说:古登堡(印刷术)使我们都成为读者。广播和电视使我们都成为现场的观察者。复印机使我们都成为出版者。互联网使我们都成为记者、广播人、专栏作家、评论员和批评家……[1]。那么,可以说,微信投票使我们都成为一个新的角色——投票者。
  在遵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规则的前提下,参赛的本文作者之一除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投票外,还动员亲友、同学投票,并对投票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地域分布、对投票的态度等进行了分析。
  这些投票者不同于娱乐节目投票的粉丝,也不同于高考作文的阅卷者、体育比赛的裁判员等专家。投票者的职业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务员,国企高管,民企老板,企业工人,报社编辑、记者,银行职员,农民,留学生。投票者的文化程度,则涵盖小学、初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投票者分布的地域以湖北武汉,河南洛阳、三门峡,宁夏银川为4个中心点,个别投票者远在美国费城。
  (二)投票者态度的“沉默的螺旋”变化
  投票动员的主要方式是在9个微信群中转发投票网页链接,并发送请求帮忙投票的信息。这里对其中3个微信群进行分析。
  这3个微信群分别是:豫西师范学校1984级同班同学组成的“永远845”,成员45人;河南大学1987级同一个专业、毕业后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的同学组成的“伊洛河畔”,成员23人;河南大学1987级同一个专业、毕业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同学组成的“铁塔八七”,成员162人。根据观察,三个微信群分别有30人、18人、14人参与过投票,分别占群成员总数的67%、78%、8.6%。投票者的比例,与投票动员者和微信群中多数成员关系的“强弱”有关,也与该群整体对投票的态度有关。   最初,在三个微信群中,支持投票者和反对者有过几次“交锋”。但几天之后,“永远845”“伊洛河畔”支持者的态度占据上风,反对者开始沉默。“铁塔八七”则相反,反对投票的言论持续出现在群中,直至投票即将结束,仍有人抱怨“现在比赛似乎只剩拉票了”,有人转发了一个视频,其中某地警方分析了一些微信投票活动是如何诈骗投票者、报名者甚至刷票者的。
  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假说,可对此加以解释: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服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而且,还会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2]
  (三)因微信投票动员而产生了“投票水圈”群体
  不排除有非经动员的投票者,读完了全部166篇作品,然后根据个人判断进行投票。但除此之外,其中一些作品有一个被动员起来的投票群体。以本文作者之一的参赛作品为例,投票团队来自9个微信群,一个群与另一个群中的人大都素不相识,职业、地域也不同。但这个群体有同一个目标(帮助同一名参赛者),在同一时间段内(5月6日至6月1日),做同一件事情(每天打开同一个链接,为同一名参赛者投票)。投票结束,这个群体即刻回归“四分五裂”的原本状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群体具有目标明确,但归属感不强、组织性较弱的特征;不同于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公司),而是一种自愿的、暂时的、善变的组织,基本上是凭借动员者的情感投入来维系。
  互联网虚拟的运动空间,被学者称为“水圈”——一种流动性很强的空间,“只能暂时形成我们叫做‘组织’的凝固体。这些凝固体常常被周围不安分的水流所侵蚀,直到它们被重新融入水中”[3]。借此说法,我们可将因微信投票而被动员起来的群体称为“投票水圈”。“投票水圈”是一种独特的群体形式,其发起形式、组成结构、存在过程以及投票者的心理等,值得深入探究。
  三、魔力、魔咒——对微信投票的观察与剖析
  (一)微信投票有着令人难以逃脱的魔力
  近年来,网络投票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而微信投票作为后起之秀,更有着令人难以逃脱的魔力。
  如今,在许多高大上的评选活动流程中,微信投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主办方将之视为传播正能量、扩大评选活动影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手段。就连诸如某幼儿园最佳绘画、某城市最受欢迎商场等辐射范围小、充满商业味儿的评选,不少也设置了网络投票,特别是微信投票的环节。
  那么,微信投票何以如此受青睐?低成本,易操作,是直接原因。粉丝增加快,营销效益好,宣传效果佳,则应是根本原因。
  2016年4月,襄阳晚报官方微信推送文章《襄阳美好乡村哪家强?》,号召大家将自己熟悉或者所在的乡村发到相关网页,然后每个村子生成一个投票选项。在10天内,关注襄阳晚报微信的用户,每人每天可投一票。投票网页是免费利用一家网站制作的,投票选项是大家贡献内容生成的,活动奖品是投票排在前五的乡村获得“襄阳晚报微信最少一次的推荐机会”。活动近乎“零成本”,但成果丰硕:177个村参评,投票16.1万人次,吸引粉丝9.2万。[4]
  投票者一般需先“关注”主办者微信,无意中就成为对方的粉丝,而快速聚集粉丝,扩大媒体影响力,正是一些主辦者追求的目标。“2015年,十堰日报传媒集团3个月打造3场微信活动,不到90天时间快速建立聚集50万粉丝的新媒体集群”,即为这方面的案例。[5]
  微信投票的时间,往往被拉得很长。旷日持久的投票,会让人们抱怨、吐槽,也会让人们逐渐熟悉,甚至接纳主办者的理念、品牌、商品等。这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也是主办者的“醉翁之意”所在。
  美国学者曾对电视节目《美国偶像》的两种观众投票方式进行了研究:一种是电话投票。面对没完没了的电话占线忙音,观众常常质疑计票的准确性。另一种是手机短信投票。人们会发现投票数小时后,才从运营商处收到出错信息,告诉他们有些信息发送失败。[6]微信投票克服了电话投票、短信投票可靠性欠缺的弊端,是媒介科技的一种巨大进步。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尽管我国依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但近年来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均呈现缩小趋势。[7]没有职业、学历、地域限制的全社会性的微信投票,正是这一趋势的一个缩影。
  (二)微信投票无法逃脱科技利与弊的魔咒
  科学技术的“任何一个进步在解决了旧问题后似乎都会产生新的问题”[8]。科技利与弊的魔咒,微信投票也无法逃脱。
  既是投票,必有竞争,拉票也就“应运而生”,而问题在于,拉票已惹得人们颇有微词,甚至抱怨不断。参赛者拉人投票,欠下无数人情债,有时还得“红包伺候,略表寸心”。而一些被拉票者,感觉被“绑架”,投票变“任务”,恨不得立刻“退出朋友圈,相忘于江湖”。有评论说,泛滥的微信投票,正成为摧毁朋友圈的一剂慢性毒药。
  投票不“过瘾”,还有人玩刷票。淘宝中输入“微信刷票”,会弹出上千个网店链接供选择。有记者选择网店咨询,客服回复:刷票100票起接单,需关注(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再投票)一票0.45元,不需关注是0.4元。[9]第四届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的一篇作品,5月31日当天,由前一天的13票猛涨到12546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刷票。当然,这里无法断定真相。
  微信投票广受非议的,还有公平问题。刷票当然破坏公平,无须多说。《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微信群、朋友圈里‘优秀党员’‘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的链接渐多,让许多朋友不免疑惑,自己对评选对象既不了解,也没接触,这样的投票有何真实性、有效性可言?”[10]就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而言,参与投票的文章多达166篇近19万字,多少投票者能全部阅读呢?投票者没有门槛限制,其素质都足以评判文章优劣吗?   通过微信投票正常吸引粉丝,本无可厚非。然而,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说,很多公众号可能把拉粉作为最大的诉求,但“如果是被你用各种手段牵过来的粉丝,是没有意义的”。欺骗用户很容易获得流量,获得用户的点击,但是最终会把用户赶跑。[11]如果仅仅把投票当作“牵”粉丝的手段,不仅有欺骗用户之嫌,而且会损害微信投票的声誉。
  (三)许多微信投票实质上宣传、营销作用大于评选作用
  微信投票,好之者将其当作“吸粉神器”,恶之者斥之为“慢性毒药”。然而,它只是一种手机应用,本身并无原罪,利也好弊也罢,折射的是主办者、参赛者、投票者的人性。
  如果仅从主办者的动机、投票持续时间、对投票者无门槛限制等因素考察,眼下的许多微信投票实质上宣传、营销作用大于评选作用。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微信投票,而没有科学、合理的流程设置,公平、公正并不是它能够承担的。微信投票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评奖选优,特别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评选,其严肃性与权威性显然不足。
  在微信投票、拉票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投票水圈”群体,是新媒体时代值得研究的现象。而且,微信投票是我国数字鸿沟缩小趋势的一个缩影,其积极意义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0.
  [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0.
  [4]李静,乔丽.一个“零成本”微信投票何以带来九万多粉丝[J].中国地市报人,2016(5).
  [5]陈文,任紫薇.“十堰晚报微健康”:如何做到21天“涨粉”9万多人?[J].中国记者,2016(1).
  [6]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6-149.
  [7]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EB/OL].http://www.sic.gov.cn/News/287/2782.htm.
  [8]罗素·彼得森.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说精粹[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43.
  [9]白皓,黄和萍.微信投票拉票捆绑多少人情债[N].中国青年报,2016-02-05.
  [10]徐立星.评比岂能搞“微信投票”[N].人民日报,2016-06-23.
  [11]张小龙.微信四大价值观[EB/OL].http://daxue.qq.com/content/content/id/2321.
  (作者單位: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杨小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经济的整合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在这一潮流影响下,我国在争夺文化主流位置的进程中也必须有自己的位置和声音。这种现象在影视动画领域明显存在,在动画领域尤其突出。结合入围“2016年度最佳亚洲授权项目”和“年度最佳娱乐授权项目”的动画《超级飞侠》有效的运营经验,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动画在国内和世界的发展,提高中国动画的影响力。  【关键词】动画传播;传播效益;文化传播;国际化  全球
期刊
【摘要】家训家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记者从采写的一篇报道《一个大家庭的家风传承》入手,从“增强新闻敏感〓善于捕捉新闻线索”“注重挖掘细节〓讲述感人故事”“注意舆论导向〓有效引导家风”三个方面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从一个“小切口”展现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主题”。  【
期刊
【摘要】在各类真人秀和娱乐节目充斥的语境下,电视节目出现泛娱乐化现象。而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的突围成功被誉为“一股清流”,启发了人们对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思考。《朗读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使文学作品在朗读嘉宾与受众之间产生了独特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朗读者》;叙事;文化类节目;品牌打造  文化类电视节目主题多元、形态多样。从早期讲座式的《百家讲坛》,到纪实类的《舌尖上的中国》,再到竞技式的
期刊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学前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幼儿的习惯养成和智力开发,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学前教育应该秉承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的目的开展教育,由刘丽编著的《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一书根据目前我国艺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没有被提及和解决的问题的现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吸收科
期刊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实力,增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友好往来。这就要求我国英文媒体向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一直受制于人,在对外传播方面只能被动地身陷“失声”困局,导致中国对外宣传、报道和传播面临巨大的困境,以至于中国的国际形象长期被妖魔化。在这个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走向世界的时代,中国的英文报纸、期刊、广播新闻网站等
期刊
投资理财是风险投资的一种。人们在开展实际投资理财行为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十分清醒的认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预期收益加以合理掌控,以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与相关权益。但是,因为我国居民对投资理财行为的认识不足,且存在较大误区,使得盲目理财行为十分明显,不但影响了最终的经济收益,还扰乱了投资环境和投资秩序。  由汇智书源图书工作室编著的《读懂财经新闻·学会投资理财》(2015年4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一书,
期刊
公民身份作为国家共同体中的一种成员资格,对其认同就是在培养国家认同。通过对“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疆政府通過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中心议题的设置,在广泛的社会传播中建构公民身份内涵的框架,在媒介对典型人物形象的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向受众灌输公民道德、责任、义务的内涵,通过有组织的媒介事件加强受众对其公民身份内涵的记忆,在媒介的逐步涵养中提升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期刊
在人工智能各项技术的发展下,数据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获得了更成熟的技术支撑,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再到数据展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不能解决数据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所有问题,但是AI时代的数据新闻,势必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更强有力的信息存储平台、更智能的信息识别与采集系统和更人性化的可视化技术,都为数据新闻的未来发展拓宽了道路。  同時,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和可视化新闻等人工智能时代下发展起来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性的操守有时候会变得让人难以理解,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坚守认识角度也不尽相同。在职业道德规则面前,新聞工作者首先应该坚守专业主义的职业道德,合理规范新闻报道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地报道事实真相,杜绝虚假新闻。本文就“返乡日记”新闻报道事件来论述新媒体工作者应该如何坚守专业主义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人性嬗变;新媒体;坚守专业主义;新闻报道;职业道德  2016年新年伊始
期刊
【摘要】现代足球比赛不单单是一场简单的体育赛事,它的商业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竞技体育的范畴。足球产业离不开媒介的推动,媒介也同时在足球产业的发展中得到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介的涌现,更加深了足球赛事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合作。足球产业要想快速发展就离不开媒介的宣传,只有不断地通过媒介的宣传与监督,才能不断地促进足球产业的健康发展。[1]这里所探讨的媒介,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