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栖麻雀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ing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寒地冻,看见麻雀在光溜溜的树枝上叽叽喳喳,跳上跳下,忍不住心生恻隐。喜欢它们在寒风中顽强的生命力,可是多少也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担心。
  我喜欢叫麻雀“小不点”。麻雀这种小生灵,入詩多,入画也不少,深得文人墨客之喜爱。宋人崔白有一幅《寒雀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寒雀图》画面古朴,设色淡雅,画上有一棵古树,一群麻雀在冬天的秃树上争斗打闹,老树虬枝,古朴苍劲,那群麻雀在这株老树上跳上跃下,形态各异,姿势不同,或恬淡、或安静,有俯仰、有伸缩。九只麻雀散落在枝杈间,飞、鸣、动、静,惟妙惟肖,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灵动有趣。
  麻雀也是众生之一,身形瘦小,骨骼单薄,一双小眼睛总是乌溜溜、亮晶晶,精神头十足,喜欢吃虫子、草籽、米粒,活得简单卑微,但却快乐无比。早年间,它们生存状态困窘,因偶有偷食米粒等劣迹,曾被列为“四害”之一。
  麻雀是留鸟,不像候鸟那般,随天气季节而迁徙。每年秋天,当候鸟们拖家带口迁往南方时,麻雀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来,坚守在北方的天寒地冻里,和我一起过冬。
  冬天看麻雀,总觉得冷飕飕的,特别是大雪过后,麻雀的处境就更难了,草木日稀,觅食艰难,生存成了大问题。大地上白雪皑皑,阳光照下来,非但不暖,反倒觉得寒光闪闪。一群麻雀在雪地里觅食,寒风一吹,羽毛顿时凌乱起来,让人想起生不逢时,窘困潦倒一类的词汇。
  这些“小不点”在雪地里跳来跳去的。大雪天,哪里还会有食物可觅?食不果腹,吃了这顿没那顿,哪还有精神头出来瞎溜达?这样一想,忍不住真的冷起来,缩手缩脚,连脖子也往衣领里缩。
  冬夜闲读,读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寒雀》,写得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诗中说:“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诗人心思巧妙,一群麻雀吵吵闹闹,也能赋诗一首,他在诗中抱怨道:成百上千的麻雀,不知犯了什么邪,一起跑到我的庭院中开会,三三两两站在梅梢私语,是想吵死我吗?幸好不知被什么惊着,又一哄而散,四处逃逸,庭院归于静寂。好一幅农家生活图,好一派田园风光,一群飞来飞去的小麻雀,装点着农家生活的自在和闲逸。
  我喜欢这些“小不点”,麻雀虽小,但它们却是北方冬天里仅存不多的几样生机之一。大雪天,山寒水瘦,万物凋敝,看见这些小东西在雪地上交头接耳,跳来跳去,便觉得生趣可恋。
  有一天,一场大雪过后,看见几只麻雀在阳台上发呆,瘦小、伶仃,小爪子紧紧地抓住阳台的栏杆,北风一吹,似乎摇摇欲坠。我随手抓一把米丢在阳台弃置不用的花盆里,转天看见花盆里空空如也,一粒米不剩,我忍不住心生欢喜。那些小东西得了觅食的快乐,我也得了施食的快乐,何乐而不为?自此,隔三差五我总会抓一把米放在空花盆里,希望那些麻雀能常来觅食,看见它们叽叽喳喳欢快的样子,我的心中也多了乐趣。
  选自《松江报》
其他文献
我没有见过海市蜃楼,但我见过沙海蜃景。我认为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就像沙海蜃景,那是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在人迹罕至的洪荒大野,给人以美丽而致命的诱惑。就是这样,沙海蜃景就像一个绝地舞蹈的女妖,那是一种虚妄或幻觉,那是永远无法兑现的一张空头支票。但是,在望眼欲穿的跋涉者眼里,它真的很美,有着无法拒绝的诱惑力。于是,拼命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起点到终点,从希望到幻灭。我们的人生有多长,我们梦
阳光沿着一级一级的条石街往上爬,野草见缝插针地找寻它的天堂,西沱古镇的碑铭就静静卧在街口。它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有原因的,早在秦汉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川盐销楚”,西沱就成为川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至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已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又是“巴州之西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繁华了它,也厚重了它。古镇实在是古旧的,如果不花些功夫探寻,它很容易就隐藏
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被讨厌”。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另外一条广为人知的人生座右铭———“做自己”———成为空中楼阁。于是众人皆是,我亦是;众人皆非,我亦非。近日阅读一本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作者之一岸见一郎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信徒,封面上写着一段短短的话语:“所谓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阿德勒学派相信所有人生的
一朋友在微信上发了一张照片,是他上小学的女儿写的《浪淘沙令》。风吹花落尽,溪水淙淙。杨柳随望千秋。不知何人思乡情,玉笛宛(婉)转。书香散满堂,明月当空。可惜知音皆天涯,此恨谁知。其中有一个错别字,下阙还少了一句,但这份“此恨谁知”由一个小孩用弯弯扭扭的笔触写来,不禁让人心里一动。孩子写词的这一天,她一人在家,妈妈外出有事,爸爸加班去了,好朋友也去外地读书了。原来,孩子的情感世界也是如此饱满。我们总
午间,走上旧金山的9路巴士,所坐的位置正对后门,繁忙时段,上上下下的乘客目不暇接。属于市立公交系统的巴士,每一辆均有两道门———如買车票,须从靠近司机的前门进;如持卡而不必付现款,可走后门。绝大多数逃票者也走后门,原因是:尽管按照巴士司机工会和资方的合约,司机不负责抓逃票的,但揩公交即纳税人的油的人总有点心虚。我数了,有逃票嫌疑的八名,其中一位维持大义凛然的姿态。开始时我注意的是一个个乘客的脸孔,
没有人想到,一个年轻的日本和尚,竟然碾压无数大牌设计师,获得2018年亚洲设计界的奥斯卡奖。他的“寺庙零食俱乐部”从严格意义上说,算不上一件产品,只是一个帮扶平台,但它却在4789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让全世界为之点赞。和尚的名字叫松岛靖,早稻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在奈良安养寺做了主持。2013年,一则新闻打破了松岛靖平静的生活。新闻里说,一对年轻母子因为缺少食物,被饿死在家中,这让松岛靖内心受到强烈
糊(阴平声)饼,是种省时省力的饭食。面中有菜,菜中有面,还有统摄味蕾的盐,热乎乎,一面黄脆,一面暄软,全家人就着素茶淡水,围桌而食,谈笑风生,简单,但并不单调。在我的家乡,糊饼是“打”出来的。快晌午时,东邻隔墙问西邻:“她婶子,今儿吃什么呀?”那边显然还低头忙着什么,本很愉悦的声音被下巴颏挡了一下,头音艮艮的,“真想不出做什么好,要不,打张糊饼。有早起新掠的榆钱儿。”打糊饼,要两种主料,一是粗细适
灰条,常叫“灰灰菜”,它在我心里留有深深的印迹。灰灰菜命旺,村院前后,田间荒野,见地就长,且一缕春风吹来,迎春花还在梦中,它就顶寒破土而出了。绿的芽儿却披着灰纱,在冷清的春雪里,哥拉着弟,姐陪着妹,遍地为家,很快长成灰绿的草,翠嫩的叶能碰出泪来。每年冬走春来,正当青黄不接时,盼春草的牛羊就往灰灰菜上扑。人哪舍得让牛羊抢先吃了,便与牛羊抢采抢吃,很快抢到了最鲜嫩的灰灰菜。灰灰菜是春的恩赐,一篮灰灰菜
在昆明闹市一隅难得的幽静里饮茶。一只弹叩有金石之声的紫陶杯,浅斟着名为“月光白”的普洱,汤色碧绿中透着柔黄,明澈清透,仿佛山林投向闹市的一瞥凝睇;它口感温润,回甘萦绕,香气初时飘飘渺渺似蜜香,继之则像清远的果香或是淡雅之花香……香气随着冲泡次数发生微妙的变化,似月轮光华的强柔随日子更迭而渐变。为我们泡茶的是一位美国人,三十多岁年纪。头发微卷,瘦长白皙的脸上和谐布局着深目高鼻红唇,颇为帅气。他泡茶,
說到书房,最值得一写的便是我的案头了。它只是乱,如果不乱也就不是我的案头了。每个月请阿姨来收拾家,我总是要告诉她一声,我的案头不许动,我的这个不许动,我的那个不许动,我自己会收拾的。那个阿姨就会笑,但除了案头别的地方她还是会细细擦拭。如果说,可以工作的地方都叫案头的话,那我的一个案头在书房,那个案子可真大,两个钢木结构的大案子拼起来,上边可以并排睡四个人,但如果认真作起大画它还是小。还有一个案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