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鱼香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住在离河堤很近的一个大杂院里。大杂院的外墙爬满了青苔,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房子虽然陈旧,但周围种满了青翠的竹子,还有一年四季都竞相开放的不知名的花,环境很幽静,所以我心中觉得很惬意。直到那对老夫妻住到了我的楼下……
  我住在一幢二层的木楼里,每层楼的房间都共用一个走廊。一楼的那对老夫妻在他们住房前面的空地用砖砌了一个不大的小院。老夫妻看样子近六十岁了,还领着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我想应该是他们的孙女才对,却分明听到小女孩叫他们爸爸妈妈。
  那天天还没亮,还在睡梦中的我闻到了一股咸咸的鱼腥味,呛得睡不着。我嘟哝着起来一看,只见一楼那对老夫妻的小院里摆着两个大箩筐,里面装着白花花的泛着银光的小鱼,有些还活蹦乱跳的。
  老夫妻用几块砖和石头在小院里搭了一个简易的灶台,干柴在灶里烧得正旺,灶上大锅中的鱼发出“嗞嗞”的响声,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黄澄澄的鱼干。
  两人倒是很默契,一锅又一锅,老头负责用油刷锅、放鱼、翻鱼,老妇则不断地往灶里添柴,两人的脸被火光映得通红。干柴生成的烟灰四处飘散。那些烟灰不一会儿就落满了走廊,也落到了正在晾晒着的衣物上。
  老公也起了床,不断地打着哈欠。他是个出租车司机,晚上开车到深夜,早上通常要很晚才起床。看着他疲倦的脸色,我知道他肯定没睡够。我和老公站在走廊上面面相觑,那对老夫妻初来乍到,我们和他们并不熟悉,不好意思跟他们开口。
  老夫妻一直煎到中午才把那两大箩筐鱼煎完。望着漫天的烟灰,我叹了口气,把还在晾晒的衣服收了重洗。取衣服的当儿,我看到老头挑着两筐鱼干出门了,他手里还拎着一杆秤,一看就知道他要去卖鱼干。
  就这样过了十多天,老夫妻两人天天如此。不过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的是,他们的女儿基本不帮忙,也不见她出门。只在有太阳的时候,他们的女儿才会出来晒晒太阳,但脸色却异常苍白。
  那段時间,每天被烟熏还要被迫闻那股鱼腥味儿,我快忍受不了了。老公却说:“算了吧,如果不是穷人家,谁愿意租这房子?人家做点小本生意也不容易。”
  可我还是敲开了楼下老夫妻的门。那时,老妇正在吃东西,看到我,她一脸的惊愕。她面前的桌子上除了一碗稀饭外,只摆着一碟青菜。老妇的脸上沟壑纵横,拿筷子的手又黑又枯,青筋突起。小女孩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没什么精神,还有些浮肿。
  我想说的话终于还是没说。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来看看小女孩,然后握了握小女孩冰凉的手。
  老夫妻一如既往地煎鱼,我只能把晾衣服的时间调到午后,遇上阴雨天,当天干不了的只能晾在屋内,狭小的屋子更窄了。老公睡眠不好,每次出车的时候,我总免不了担心,直到他平安归来。
  一个寒风呼啸的凌晨,我们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门外,站着一脸焦急的老妇:“能用你们的车子送我女儿去医院吗?她、她快不行了。”
  老公赶紧披了一件衣服下楼,启动车子。小女孩被一床不大的被子包得严严实实的,嘴一张一翕,呼吸已经非常微弱了。
  三天过去了,我都没有看到老夫妻回家。
  第四天的时候,他们回来了。只是三天的时间,老妇的头发白了许多,两人仿佛老了十岁。这一次,小女孩没有回来。
  晚上,楼下传来了老妇压抑的哭泣声,我知道小女孩永远回不来了。
  此后,老夫妻没有再卖鱼。一天,他们收拾好东西,敲开了我家的门,我听到了一个故事。
  小女孩是他们捡来的弃婴,她被丢在路旁时只有三个月,瘦小羸弱。老夫妻出门做活时发现了她,好心抱回了家。儿子儿媳极力反对,说家里累死累活做工只能填饱肚子,再添一张嘴,就更困难了。老夫妻只能带着小女孩在村边搭了個棚,安了家。小女孩体质不好,却十分乖巧,多少让老夫妻有些欣慰。谁知小女孩六岁时,总是不停地发低烧,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得了白血病。老夫妻的积蓄全部都搭上了,还欠了亲戚朋友一堆的债,可是小女孩的病情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一天天重了起来。没办法,老夫妻只能带她到城里来,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看病。
  我们这个大杂院陈旧,租金便宜,于是他们就在这安家了。老头别的活计不会做,只会煎鱼这门手艺。为了省钱,他们只能烧柴,因此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那天我去敲门,他们其实也明白我的意思,只是为了生活没办法。现在,小女孩走了,他们也该回家了。他们对我们再次表达了歉意,然后相互搀扶着走了。
  后来我也搬出了大杂院。多年以后,我还会想起大杂院,仿佛还能闻到那飘着爱的鱼腥味,那份爱浸润着我日渐冷漠的心,让我时常感到温暖。
  (发稿编辑/周婷婷)
其他文献
吝啬先生同几位朋友在酒吧喝酒。他一個劲儿地吹嘘自己打獵多么厉害,车技多么高超,而且会六种乐器。有个朋友忍不住说:“你倒是说说你无能的地方啊,没准那些方面我能做到。”吝啬先生笑笑说:“咱们这顿酒钱我付不起,你应该能付得起吧?”
期刊
丁晓辉和妻子郑萌商量,想用这几年打工攒的钱开个小店,自己当老板,以后就不用千里迢迢到外省去打工了。郑萌立即同意了,建议开个鞋店或者服装店。丁晓辉摇摇头,说:“我这些年在外打工常想喝邵伯做的豆腐脑。外面有那么多家豆腐脑店,没有一家能比得上邵伯做的味道。我想回去找邵伯学艺,然后在鼎德市开我们自己的豆腐脑店,这样能离家近点。”郑萌担心地说:“你和邵伯非亲非故,只是同一个村的。如果邵伯有什么传内不传外的规
期刊
农历三月初三那天,我到文化广场找个人,人没找到,却被一处围观的人群拦住了去路。我想绕过去,不料被一个声音吸引住了:“半本歌本,一万块钱!”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在文化广场都有歌圩,买卖歌本很正常。可半本歌本要上万元,肯定有故事。  我努力挤进去,只见一个20来岁、穿着花衬衣白西装、戴墨镜的年轻人面前摆着半本歌本,旁边有一张白纸,上面用繁体字打印着这么一些字:“求购半本歌本。60多年前,这本歌本被撕
期刊
那年,江本顺刚满18岁。盛夏里的一天,日头像发了疯一般,热浪翻滚,恨不得将人烤成“鱼干”。也是在那天,江本顺跟在本家二叔的屁股后面去了一个建筑工地。避开绊脚的钢筋和砖头兜了几圈,最后站在了一个中年男子面前。  这个中年男子是个工头,姓陈,长得头大脖子粗,短腿,肚子圆滚滚的就像怀胎七八个月一般。二叔伸手将江本顺往前一推,赔着笑脸催促说:“顺子,快叫老板。不,还是叫叔吧。”  江本顺刚要张嘴,就见对方
期刊
清朝道光年间,在广西象州辖区东北部有一个地形似灯笼的壮族村庄,叫王晓庄。王晓庄里外生长着茂密的灌木,山间流淌着潺潺的溪水,村庄中间有一方清澈见底的大水塘。村庄里有一个叫阿花的放牛妹。她家境贫寒,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阿花从小就很懂事,八岁开始就帮家人到山上去放牛、割草。  光阴似箭,阿花不觉间长到了十八岁,出落得如花似玉。那时,年轻的姑娘都兴早婚,但阿花从不把此事放在心上,阿花的二嫂常拿她逗趣:“小
期刊
话说经过宋蒙之战、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剿四川、清初的战乱之后,四川人口稀若晨星,一派荒凉。为恢复天府之国的美名,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优惠“填四川”的政策。  彼时湖广一代的人备受战争折磨,为避战祸多数人想到四川安居乐业。这天,新婚不久的吴小林急匆匆回家找银花商量,让她收拾一下第二天随移民队伍去四川。  次日,夫妻二人泪别亲人,背着简单的行囊,随着大部队出发了。不知不觉走了三个月,夏日炎炎,山道崎岖,
期刊
我和老婆一起去逛街,老婆看中了一件衣服,我问道:“老板,这件衣服多少钱?”  老板说:“499元。”  我繼续问:“9元卖不卖?”  老板说:“不卖!”  于是,我们家的钱就这么省下来了。
期刊
刘方伟是一名爱心志愿者,负责监管校园外一处“爱心墙”。所谓“爱心墙”,就是让人们把多余的衣物挂在墙上,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以此来传递爱心。  夜幕降临,刘方伟来到“爱心墙”边,发现衣服被人拿走了不少,剩下的全都干干净净,并不需要清洗。正想离开,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刘老师,你又来整理衣物了!”他转身激动地应道:“嗯!你又来捐东西了!”  来人是个漂亮的女孩,叫张真,经常来捐衣物。她那洁白的长裙,黑
期刊
车行至桂西南边陲的那坡县,速度就慢了下来,在山谷山峰间迂回盘旋,时不时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感觉心脏仿佛要被甩出胸腔。那坡的山不高,密密匝匝,绵延无边。山脚下总是蜿蜒着一条河,山因水势明润,水因山势活泼。尽管那坡不乏诗意秀美的自然风光,但这个中越边境上的县城作为广西深度贫困县,一直困囿于贫苦。九分石坡一分地,坡多地少人稀,这里世居的壮、汉、瑶、苗、彝五个民族的群众多数依山而居。“那坡”的“那”在壮语
期刊
现在的小学奥数越来越难了,连古印度的数学游戏汉诺塔都被纳入到了奥数题目中。为了让学生对汉诺塔有个直观的认识,奥数班的数学老师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个汉诺塔玩具,没事的时候多玩几把。  李正也赶紧按照老师的要求给儿子毛毛买了个汉诺塔。李正中学时是个学霸,还得过数学竞赛的特等奖呢,玩汉诺塔是他的强项。虎父无犬子,在李正的指导下,没几天毛毛就學会了,可以很轻松地独立完成七层汉诺塔。  汉诺塔这个游戏看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