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缺乏创新能力的心理分析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认识了科学上的几种心理效应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我们的社会、家长、教师的某些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众心理效应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使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然而,由于这些虫子有“相互跟随”的习性,致使它们首尾相接,一个接一个地在花盆沿上蠕动着,谁也不偏离“轨道”。七天七夜之后,这些虫子全部饿死在花盆沿上。
  如果毛毛虫中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敢于打破这种相互跟随的定势,它们就能马上改变整体的命运,告别死亡。
  人类的“从众心理”也是相当强的,总是习惯于固有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方式”,因而禁锢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善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习俗,冲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就会摆脱绝境,从而获得从容洒脱的人生。
  在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例如,穿牛仔服、染发、戴首饰、吃零食、穿名牌、高消费、没钱借着花等诸多习气,一旦群体中有部分人这样做,那么另一部分人就会追逐效仿。尽管家长、教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但他们仍会效仿着行动起来。
  有些中小学生不分美丑、不辨是非,只看流行,认为凡是流行的就是新潮的、美的、酷的。群体中的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势必扼杀学生独立思辩的意识,造就的只能是一些无头脑、无思想的、流俗的“混混儿”。
  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始终放在首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教师转,总是随着同学跑,而应该促使每个学生学会自己去理解、去体悟、去掌握。只有通过自己努力理解了的知识和道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把他们送上独立学习的道路。
  自我限制效应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普通跳蚤一般可以跳30多厘米高,将若干只跳蚤分别罩在高度为10厘米、15厘米、20厘米、25厘米、40厘米的透明玻璃罩下,经过几天的喂养后,拿去玻璃罩。结果是:在10厘米玻 璃罩下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跳蚤已跳不过10厘米,在15厘米下的跳不过15厘米,在20厘米下的跳不过20厘米,在25厘米下的跳不过25厘米。只有在40厘米的玻璃罩下的跳蚤才保持了跳30多厘米的正常水平。
  科学家们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具备同样跳跃能力的跳蚤,在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时,它们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就自动地对自己的生理机能进行了“修正”。而当外界环境中的限制因素消失时,跳蚤们的正常能力也无法再显现出来,而它们的后代仍能够保持正常能力水平。由此证明,实验对象内部基因组成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它们“心理”上多了特定的“自我限制”。所以,真正可怕的限制,不是外界环境的限制,而是跳蚤自身“心理”对自己能力的“限制”或“消灭”。
  跳蚤具有这种“自我限制效应”,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在孩提时代,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有多么强烈的好奇心,有多么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而这一切正是创新能力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可遗憾的是,在家长、教师的“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外来限制”下,学生们的想像力僵化了、好奇心淡漠了、兴趣没有了。
  人性的解放,是产生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瑞士有位学者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达到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其应有的地位。然而,无论是我们的社会道德,还是家长、教师都过分强调“大一统”,对学生的个性给予了各种各样的‘人为限制”,如社会传统中所谓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中庸思想的影响,使太多有个性的、优秀人才的“特殊才能”被抑制、消灭了。
  有学者在对比中外教育观时指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我国的许多学生都是在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下,被动地学习那些考试内容,最大限度地接受、继承前人的知识体系,围绕着“考试纲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标准答案”。但是,从哲学和科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专业知识教育只能传授知识,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因为科学创新要求有一种怀疑精神,敢于大胆破除“自我限制”,勇于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知识结论提出挑战。
  木桩千钧效应
  一哲人云游天下,在某村落中见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象,被拴在一个“弱不禁风”的小木桩上,显得十分不协调。哲人久视不去,百思不得其解,便问村人。村人曰:“这不很简单吗?象在幼小的时候拴在大木桩上,久挣不脱。等它成了大象,就是拴在小木桩上也会规规矩矩,象始终觉得木栓的力量远在它之上。”哲人感慨万千地说:“木桩效应啊!”
  森严的教学秩序“锁起”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应试教育中背题、背书等“惟分数是举”的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围绕着一个个“书桩”、“师桩”、“标准桩”、“答案桩”、“分数桩”高速旋转的“机械人”。
  我们教育中的大量“桩钉”复制出了太多的“千人一面”、“万众一心”、“异口同声”、“不谋而合”、“默守陈规”、“整齐划一”。“千钧木桩”扼杀的又岂只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追踪一下我们的中小学生吧。他们的学习目的多是应试,考一个好成绩,完成学业后,很少有人再有兴趣去学习,终身学习化的社会又怎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自然生成”呢。
  拒绝尝试效应
  在水族世界里,土鲮鱼是珠江流域等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它体侧扁,头短,口小,喜食鲦鱼。科学家在一个大鱼缸中,放人几条土鲮鱼和几条鲦鱼,并在两种鱼之间用一块五色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当土鲮鱼突袭鲦鱼时,便会重重地撞到玻璃板上,经过多次被撞得头晕脑昏后,土鲮鱼就再也不去尝试吃鲦鱼了。这时,即使抽掉玻璃板后,鲦鱼近在唇边,土鲮鱼也不去吃它了。
  由此可见,在教育中我们不应让学生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感到沮丧。可事实上,我们的应试教育中,为了追求高分率、高升学率,不惜使出了“丢脸式教育”和“心罚”等措施。被学校简称为“低差生”、“后进生”、“问题生”的学生就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学习上遭遇了无数次失败,在人格上遭到了无数次打击,在心灵上遭受了无数次折磨。久而久之,他们所剩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气馁和麻木,更多的是心灵上和人性上的病态与扭曲。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会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和消极人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Hamachek)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育气氛,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会有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们才不会退缩,从而敢于尝试学习。任何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都是有希望成功的。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应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深切的期望,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提高。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成功也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或家长应积极地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成就动机,从而形成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和赏识教育,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地争取成功。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实现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和对人格的健全塑造。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一中)
其他文献
近几年,新式的校园童谣在各中小学风靡起来。这种童谣有的是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有的是套用流行歌曲歌词而成的,有的是学生因地制宜自编自创的。这些童谣因为易记易诵,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校园里非常流行,它给学生带来另类的视听冲击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童谣:学生笞唱?  在校园,稍加留意,你也许就会发现以下情景:  情景一:下课时,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追来跑去,他们一边跑一边唱:“
期刊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教育部于2004年元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德育工作的负责人出席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中小学开展弘
期刊
实现教学目标,有赖于教学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倡“要使教育心理学化”,即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把课真正教到学生的“心”里去。 语文教学过程要心理学化,集中体现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语文教学过程心理学化的关键,就在于“调动阅读主体的非智力因素”。
期刊
[设计理念]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是令广大家长、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许多孩子学习时东张西望,上课做小动作,摆弄小东西,一点小动静就会使他们分心。这种上课不能长时间听讲、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现象有三个原因:理解能力落后导致小动作增多;视一动统合能力落后使注意力分散;第三个原因是感觉动作功能的落后。因此,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主观上的故意,而是“不能”的问题,通常并非是孩子贪玩、有意不想学习
期刊
“小先生活动模”式的提出  上海市行知中学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亲手创办,并以他的光辉名字命名的一所市重点中学,又是上海市最早的心理辅导实验学校之一。三年来,学校经过艰苦的探索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行知中学“真人教育”特色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模式——“小先生活动模式”。  一、关于“活动模式”的提出  “活动”是“被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各种动作的总和。”“活动具有形象睦和意识性。”“模式”
期刊
德育是—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德育内容。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是我国当代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个有效突破口。  但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期刊
我们总被媒体报道的一个个夭折的生命而震撼:死亡为什么选择了尚处花季的少年?是啊,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本应该正在享受童年美好时光。可是,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却用自己的生命选择了逃避,或者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选择了怨气的发泄。  当问题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比较多地关注这些孩子,关注那些早已显现出来的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家庭,儿童心理发展自身的矛盾,或许这时我们才会想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社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有重要影响,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善于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用扬长的方式培加自信   阿德勒讲:“在教育中引起最大困难的,并不是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他具有的各种限制。假使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智商很低,他可能变
期刊
[题记]2佃3年10月,广西桂林,第一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研习会。两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三百余人济济一堂。专家报告异彩纷呈,会议间歇代表们自发的互动交流与分享热烈而积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也许片面,也许稚嫩,但是绝对真实。  [主角1]郭蓓老师(以下简称郭):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师资培训。她一直热衷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好老师。此次她克服了晕机、经费
期刊
如果你班上有个喜欢惹事、不断制造麻烦的学生,你恐怕会很头疼。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呢?还是让我们先从孙悟空说起吧。  对孙悟空大家都比较喜欢,但你想过为什么吗?或许你会说他本领高强,富有正义感。然而,仔细分析,悟空却曾经是个问题儿童,他性泼凶顽、暴横人间、欺天诳上,他还以强凌弱,如此劣迹可谓罄竹难书。可我们还是喜欢他,究竟为什么?  因为悟空是个反叛人物,他恰恰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向,释放了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