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分析及改善策略研究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知行合一”,即客体对主体的顺应,“知”指良知,“行”指实践,在认识道理的基础上将该道理运用于实践之中。随着现代素质化教育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提高,但在道德准则的认知与对道德行为的约束方面却略显不足,本文将针对这种小学德育教育中“知行分离”的现象展开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德育教育;知行分离;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05-0190-02
  一、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现状分析
  当代社会的德育教育具有全民共同关注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势,小学教育处在儿童成长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直接为学生一生的道德行为奠定了基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知行分离”的现状尤其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与理论脱节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即思想品德课程,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要内容来实现道德教育,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且不具体存在的。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对具体事物的认知阶段,一旦思想意识缺少具体的载体形式,小学生就难以进行相关的认知和理解,更不要谈及对思想意识的接受和输出。同时在课本之外,学生对于道德准则的接触少之甚少,而对于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等体系却接触较多。从而造成小学生可以正确的实行准则进行口头阐述及书写,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在自我行为当中,对正确的行为标准却视若罔闻。这种课本与生活的分离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小学德育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巨大流失,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德育体系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校与社会分离
  学校通过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套标准而规范的道德体系,而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可能总是被真善美保护起来,在偶尔遇见与该道德规范相违背的现象发生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并且也无法将具体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导致小学生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大大降低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通俗地说,即小学生的思维在成长阶段不能将德育教育内化为自身的言行标准,这尚待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就是一个缩减版的社会,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为生活实际服务,而非成为空中楼阁,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便失去了其该有的作用。通过学校与社会的精诚合作,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的问题,对其价值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从而使教师在德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发挥作用。其次,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改善策略
  针对上述小学生德育教育“知行分离”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改善策略:
  (一)丰富德育教学形式
  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运用照本宣科或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形式。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德育教育离开了实际生活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必须要依照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与解决。因而,丰富德育教学形式,使其具有实用价值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减轻德育教育的应试负担,卷面考试使德育教育的理论化程度加深,学生在应付考试的同时,对思想与行为的重视程度就降低了[1]。学校在学期末可以通过情景剧模拟的形式,考验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收获。具体可采取时代话题,如“遇见老人摔倒扶不扶”、“如何正确对待路边的行乞者”等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面对德育考验并做出应对,根据学生的表现判定其学习效果。拓展小学生道德实践的方式,众所周知,德育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2]。德育教学者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渗透,利用寒暑假的空白时间,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在成长阶段对社会的认识。
  (二)积极开展校外活动
  当代很多中小学因考虑到安全问题及经济问题,几乎封闭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外活动。不参与到社会之中,就会导致上述“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分离”的现象。有些教育工作者直言不讳,提到假期父母会携带孩子到户外进行锻炼,但实际上,学生与家人同行,大多时候都被不同程度地保护起来,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到社会与自然。学校带领学生进行校外活动,能够在接触社会的各个细节中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生返校后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被极大地调动。因此,在采用德育教育案例时,教学工作者也应根据学生与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適时调整,保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实践,手脑并用的方式,保证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有正面且积极的收获。
  三、德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知行分离”改善的辅助
  教师团队是德育教育的先行者,其肩负着传播德育教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德育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教师应提高以下综合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学科素养与理论知识、优良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涛,蔡小霞,万峰静.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知行分离与原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2] 豁海英.“知行合一”精诚德育探索[J].师道·教研,2016(7).
其他文献
面对大众健身热情日益提升的环境,政府供给不足已成为现实矛盾。为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积极培育社会体育组织,改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目前南充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性
期刊
在作物和其野生亲缘种的进化过程中基因漂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在泰国和台湾记录到基因从栽培稻向野生稻的漂流。在亚洲存在具有AA基因组的3个水稻种,即D.sativa、O.nivara和O
从网络口碑的三个维度:相关性,全面性、及时性对在杭高校大学生服装购买意愿进行研究,得出网络口碑的相关性、全面性越高,大学生购买意愿越高,而及时性不能正向作用于大学生的购买
【摘 要】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是数学的精髓。渗透数学思想,要把教材中本身的数学思想与数学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新旧知识的学习运用中渗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觉的状态下,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渗透  【中图
优质蛋白玉米(又称高赖氨酸玉米)全籽粒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提高了约80%。1000g蛋白质中含赖氨酸40~50g;精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0%~50%;优质的碱溶性谷蛋白增加一倍。大量试
现实教学工作中,不少学科教师,观念陈旧,教学中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课后实施题海战术。但是有许多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深层次的思考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原因、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2例抢
由于在过去的中学教育中过度强调应试教育的成绩,扼杀了学生的艺术天赋,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实践能力能力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新工科建设就是要培养
期刊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赛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体育赛事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为中心点,在体育赛事发展时,因为东京奥运会延期所带来的机遇和危害进行探
期刊
为了鉴定影响玉米籽粒的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QTL,我们将以前采用籽粒含油量趋异选择法构建的伊利诺高油(IHO)和伊利诺低油(ILO)群体的第70代植株进行了杂交,然后将该组合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