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湘剧“流派”艺术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andia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定时代、社会的产物。
  戏曲艺术是产生“流派”艺术的母体。戏曲艺术整体的发展、成熟,必然产生“流派”艺术;而“流派”艺术的崛起,反过来又推动整个戏曲艺术的繁荣。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揭示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
  京剧仅有两百多年历史,却名伶辈出,流派纷呈。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在庆祝乾隆皇帝六十大寿之后,留在京师,相继与秦腔、汉调相融合,产生了京剧。在它生机蓬勃的初期,就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三杰”;发展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四大须生”,此外,尚有周信芳的“麒派”,言菊朋的“言派”,净行则有金少山的“金派”、裘盛戎的“裘派”,小生则有姜妙香的“姜派”、叶盛兰的“叶派”,等等。正是这些“流派”大师独具艺术个性,自成一家的创造,促进了京剧的繁荣发展,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风行全国的“国剧”,并走向世界。
  湖南的湘剧,有没有“流派”艺术?回答应是肯定的。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从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比较,湘剧与京剧自然难以比项,但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则是相同的,并不因剧种规模、影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湘剧在六百多年历史长河中,特别是清代走向成熟阶段后,也出现了“名伶辈出”的盛况。据《湘剧志·传记》和《湘剧名伶录》所载,从清康熙朝到二十世纪末,有史可依的著名演员,就有260多位,杰出人才不少,从中产生“流派”艺术,应是没有疑义的。但为什么在这样长的时光中,却没有湘剧“流派”艺术的研究与阐述,明确提出湘剧的“流派”艺术问题?这自有其主客观因素。京剧为国剧,湘剧则囿于楚南一隅;在长沙地区,虽有一些文人学者如易顺鼎、曹孟其、黄增甫、饶省三、王少梅等喜爱湘剧,他们对剧种源流的考察,某出戏的评论,剧本的修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名角却只止于一般的欣赏、捧场,尚未进入对某个名角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全面、系统研究的层次;有志于创造流派的湘剧名角,也没有条件形成自己的创作集体,不仅没有像梅兰芳之有齐如山、许姬传,程砚秋之有罗瘿公、金仲荪那样的艺术智囊,长期地为梅、程的艺术发展进行帮助和总结,就连一位专职琴师伴奏也没有。因此,可以说湘剧有“流派”艺术之实,但自觉意识不强,至今没有发现有关“流派”创始人的论著。尽管如此,民间却有关于“流派”艺术的口碑流传。如老生有“靠、唱、醉、死”各类剧目,李桂云、欧元霞的“靠戏”《定军山》《杨滚教枪》,以功架稳重,身段圆范见长;陈绍益、言桂云的唱工戏《铁冠图》《金沙滩》,响彻云霄,字字入耳;盛楚英、王益禄的“醉戏”《醉写黑蛮》《张松献图》,观众评之为“醉得可爱,醉得可信”;名净徐初云、贺华元、廖申翥,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名,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观众誉之为花脸“三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被观众称为“名旦三娇”的漆全娇、帅福娇、彭凤娇,无论剧目、表演,各有所长;小生则有“穷、文、富、武”之别。“穷”指穷生,称“烂布戏”,如《赶斋泼粥》《打侄上坟》,这一派的名角为聂梅云、易益春;“文”指褶子、官衣小生戏,如《抢伞》《桂枝写状》,这一派代表名角为周文湘、张红云;“富”指袍带小生,如《群英会》《辕门射戟》,这一派代表名角为李芝云;“武”指武小生,如《林冲夜奔》《蜈蚣岭》,这一派代表名角为粟春临。上述名角的戏,各有专工,不能互替。就是说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
  观众从看戏审美的感受中,给予这些名角的评价,虽显简单,却已接触到湘剧“流派”艺术的实质。这种感性的认知,我以为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可惜没有文人学者参与,在广大观众口碑的基础上,进入个体的研究、阐述,推出各个行当的“流派”创始人来。
  笔者虽然看了几十年湘剧,上述名角的精湛表演艺术,有的没机缘看到,只是耳闻;有的看后就过去了,没有深入堂奥。因此,只能就自己熟悉的并作过粗浅研究的五位名家——“绍派”小生创始人吴绍芝;“高腔泰斗”徐绍清;“湘剧梅兰芳”彭俐侬;“江南杨宝森”刘春泉;“净行全材”董武炎作为湘剧“流派”艺术创始人,就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创造,表演风格、特征,作些初步探讨。
  一般说“流派”艺术创始人,应具备于下一些条件。第一,学有师承,功底扎实,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第二,能客观理性分析、自觉认识自己在身材、扮像、嗓子、悟性各方面的条件,扬长避短,确定自己艺术上的奋斗方向;第三,拥有几出经过自己独创的代表性剧目,这是体现“流派”艺术的核心。如京剧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就是通过各自的代表性剧目,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如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程砚秋的《锁麟囊》《春闺梦》等。第四,懂得观众的审美情趣及其变化,自觉地去适应、引导观众,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具有“叫座”的号召力。第四,有自己“流派”的传人,没有一代一代的传人,“流派”艺术就无从发展。根据这些条件,笔者就上述五位湘剧名家,尝试地分别作些具体分析。
  吴绍芝——“绍派”小生开创者
  吴绍芝八岁进华兴科班二科学戏,十二岁出科后,登上湘剧舞台,至一九四五年去世,从艺整整三十年。艺龄不算太长,但由于他独具的素质、精神以及师从等主客观条件,致使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湘剧小生行当的高峰。形成了个人儒雅潇洒的表演风格,创造了自己的表演流派——“绍派”艺术。
  他功底扎实,在老生言桂云和小生李芝云等名师教导下,经历了唱工老生和小生两个行当的历练,唱、做、念、打功夫,无一不精。又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所演的人物悉心研究其特点,寻求符合人物的表现形式,故经他演出的戏,可说都有独特的创造,形成一批代表性剧目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如《三讨战荡》之周瑜、《辕门射戟》、《白门楼》之吕布,《宫门盘盒》之陈琳,《金印记》之苏秦,《打猎回书》的刘承佑,《兄弟酒楼》之石秀,等等。“他演穷生如苏秦、吕蒙正,则贫而不贱;演富贵小生如周瑜、赵宠,则富而不俗;演武小生如林冲、刘皋,则翻打利落,武中有‘人’;演娃娃生如《打猎回书》之刘承佑,是稚而有智,活泼天真。他的拿手戏几乎都有闪光点,绝招儿,如《辕门射戟》之吕布放箭射戟时,唱一句倒板,一转身,翎子即随之绕一圆圈,然后两边分开,再直立起来,身段、翎子配合非常优美。”《兄弟酒楼》中之石秀,在与杨雄“对唱时两人头上所戴黑色软罗帽的它它和身上的打带,以及杨雄的髯口都要配合唱词,做有节奏的舞蹈动作,要一正一反、互相对称、一模一样。吴绍芝与欧元霞演出此戏时,每一动作的幅度和速度,都能达到毫厘不差”。{1}在《宫门盘盒》剧中,刘妃两次盘查之后仍未释疑,决定再次盘查。当她冷峻地说了声:“转过玉石栏杆!”吴绍芝饰演的陈琳心一沉,随之一个蹉步,头上的太监帽一下塌了下来,恰在齐眉处。十分准确地表现出人物此刻内心的沉重和危机感。《三讨战荡》中,周瑜第二次坐帐,鲁肃过江回来,说刘备、孔明君臣,并未识破都督“假途灭虢”之计,周瑜听后重重地一声“哦!”随即将手中的书、扇往脑后一抛,双手拘翎,大笑三声,下场时微耸双肩,一高一低,台步走“之”字形,特别是所穿之水红蟒的后摆,竟能出现水波浪,堪称绝技。通过这一系列程式表演,吴绍芝将周瑜当时志得意满之心态神情,表现得十分传神。接下来周瑜屡败之后进入芦花荡,张飞的气势压人和无情嘲笑,使他气极而咯血。他腰撑长枪,头部向后(向观众)下腰,将口中事先含的银珠嚼烂吐出,脸上即出现血纹三道,中道从唇中直流鼻梁眉额之间,另两道则分流左右两颊。这种“仰面喷血三线倒流”的绝活,与其师李芝云无多让。上述这些绝招儿,不是单纯卖弄技巧,而是重在运用这些技巧来刻划人物性格,表现思想感情。   吴绍芝的的艺术思想是开放的,他的艺术视线,不止于湘剧圈内,他投向了积累深厚,流传全国的京剧。他十分赞赏京剧的唱腔和武功,尤其推崇余叔岩、言菊朋两位京剧大师的演唱艺术,每天都要放听余叔岩、言菊朋的唱片,苦心钻研他们在倒嗓之后,怎样创造出新的流派唱腔。吴绍芝认为,余派唱腔很适合湘剧弹腔借鉴与吸收融化。而言派唱腔咬字、运气、发声、行腔的方法,则可供自己借鉴。他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弹腔戏中进行实验。如《三讨荆州》周瑜登场唱的“周公瑾坐宝帐愁锁眉黛”。《白门楼》吕布所唱“见貂蝉不由我怒如烈火”,《拷寇》中陈琳所唱“忽听得深宫院一声宣召”诸唱段,都吸收了余、言两位京剧大师演唱的某些旋律和方法,但又是湘剧化了的。已故湘剧名旦彭俐侬对绍芝先生的演唱艺术,有一段中肯的评价:“他的小生唱腔,独树一帜,有‘绍派’唱腔之誉。我们湘剧小生唱腔是唱假嗓的,他根据自已嗓音的特点,把真假嗓揉和起来,行腔不是一般地往上翻,而是往下降,湘剧谓之‘败韵’,加上他运用演唱的技巧,巧妙地‘偷腔’,听来赏心悦目,饶有韵味。这种演唱方法,有点像京剧的言(菊朋)派的味道,富有个性特点。”{2}这种“绍派”唱腔,不仅为后来小生所继承所传播,对生旦行的演唱,亦具启迪作用。彭俐侬的代表作之一《断桥》,白素贞“许郎夫你莫跪细听我言”【正南路三眼】的唱段,就是从吴绍芝演武松唱的“听罢了我哥哥屈死的缘故”演变过来,化为旦行唱腔的。吴绍芝的唱腔讲究字韵,依字行腔,腔随字转,以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一九三八年,田汉率领国共合作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队,从武汉到长沙,先后组成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吴绍芝为四队副领队。接着在长沙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歌剧演员战时训练班”(当时田汉、欧阳予倩等称戏曲为歌剧),他和湘剧、京剧同行一道,接受半军事化的训练,听取徐特立、田汉等同志关于“抗战形势”、“抗战与戏剧”、“艺人的职责”等报告,徐老一段话:“现在大敌当前,我们只有万众一心,团结抗日,才能救国图存,否则就有亡国,做亡国奴的危险!”{3}可谓振聋发聩,深深印入吴绍芝的心里。他从那“群居终日,言不及艺”(田汉语)的旧戏班氛围中,进入这陌生而又新鲜的天地,感到精神振奋。在“戏剧下乡”“戏剧入伍”的口号下,吴绍芝和抗宣四队在群众中,部队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中,吴绍芝在艺术上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主要是演传统老戏,今天着重要演的是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大家的新作,如《江汉渔歌》《土桥之战》《梁红玉》等。吴绍芝的爱国热情和艺术进取心,使他敢于迎接挑战。1940年,在湘潭首演《江汉渔歌》,主角是梁山泊后裔、老渔民阮复成,这是老生当行的戏。吴绍芝以自己具有老生功底,便自告奋勇,串演这一主角。在认真体会剧本基础上,他巧妙地从传统戏《打渔杀家》萧恩形象中,吸取某些表演因素,将阮复成演得苍凉遒劲。“请战”时一段数十句【北路原板】转【二六】,唱得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个“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爱国志士形象,屹立于舞台。专程从长沙赶来观看的田汉“惊喜过望”。《田汉文集》中有如下一段记载:“他们第一次在湘潭上演《江汉渔歌》的时候,我受了他们的邀请,带了好几位平宣团(即京剧团)的团员去参观。其初,我以为只是平剧的模仿,结果使我们惊喜过望的是许多地方都能表现湘剧的特点,甚至若干的独创。显然地,湘剧这一艺术形式在更好的运用之下有更高完成的可能。她不应被我们淡漠,她的更高完成将是民族新歌剧的一个有力的要素。”正是《江汉渔歌》这出戏使田汉对湘剧艺术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正是阮复成这一人物形象,让田汉对吴绍芝这一地方戏演员刮目相看。后来,在田汉的影响和指导下,吴绍芝接受新的排演方法,认真钻研人物性格,依次创造出阮复成、史可法、韩世忠、瞿式耜、武松等一批抗敌、反暴英雄形象,鼓舞着抗日军民。田汉十分欣赏吴绍芝的艺术素质和表演才能,特别是那种为抗战戏剧竭忠尽智的精神。从此,他们成为挚友。
  吴绍芝精湛的演技,在传统戏和新编古代戏中,塑造出一系列艺术形象,受到社会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在业内外人士中,享有很高声誉。早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已成为誉满三湘的小生泰斗,成为全省湘班争聘的名角。由于他在观众中的号召力,各戏班老板不惜重金相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湘春园老板黄谷春,不惜以一千五百元光洋之特价过班费(即约聘定金),开湘剧艺人过班费最高先例(当时一般名角最多两百元左右)。大吉祥戏院老板周翰则以光洋两千元相聘。两家相持不下,后经老郎庙开会调停,最后达成协议,吴绍芝“两边跳”(即今之“跑场子”)。湘剧“跑场子”自吴绍芝始。当他跑场子时,有相当多的观众也跟着跑,看了湘春园吴绍芝的演出后,立即顾车往大吉祥跑,去看吴绍芝的另一出戏。
  一九三六年,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相继来长演出,都看过吴绍芝的戏,无不称赞。“程砚秋来长时,曾看过一次湘剧,对湘剧技艺,表示十分佩服。尤其钦服小生吴绍芝和二花罗元德。认为吴如在平剧界,其造诣不在俞振飞、姜妙香、叶盛兰之下”{4}。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出版家李庚说:“我是不喜欢戏曲的。一九三八年,逃难路经长沙,被友人拉去看湘剧,看了吴绍芝的《打猎回书》,大为惊叹,地方戏中竟有这样高超的演员。从此,我开始看戏曲,以至成为戏曲受好者。”由此可见绍芝的艺术魅力。
  吴绍芝的艺术魅力还征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朋友。一九四四年,吴绍芝在湘西靖县福如湘剧团演出,剧场是租借的一所中学礼堂。该校唐校长引来美国医疗队上校军医麦尔斯(当时班里戏称“木耳子”)来看戏。麦尔斯懂得中文,中国话说得也比较流利。他看了吴绍芝的戏后,对他的表演极为赞赏,他用中文为其题词,大书“叹为观止”。又分别用中英文书写题跋曰:“如此好的艺术,将来希望渡海一游,以饱我国人民的眼福”。
  吴绍芝一生没有正式带过徒弟,但“宗吴”者不少。他的女儿吴叔岩,从小随父学小生,九岁时以“九龄童”艺名在长沙舞台亮相,一出《夜奔》,倾倒省垣观众。外如“穷生戏”《金印记》之苏秦,《打侄上坟》之陈大官,叔岩颇得其父真传。可惜她没有小嗓,不能更好体现湘剧小生的艺术特点,而改唱老生。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著名女小生余福星,前半生一直跟随吴绍芝搭班唱戏,就是为了看、学绍芝先生的戏。“绍派”唱腔的传承,首推余福星,被观众称为“女绍芝”。另一著名女小生徐福桂,吴绍芝只教了她一出《打猎回书》,从此终身“宗吴”,其《三讨荆州》《黄鹤楼》之周瑜,《白门楼》之吕布,酷似绍芝,故人称“小绍芝”。后来的二代、三代,如朱福桂、李自强、罗志勇等,可说都是“绍派”戏路。“绍派”唱腔,对湘剧生、旦行影响之大,如前所述。名旦彭俐侬从小就受吴绍芝的艺术熏陶,她的弹腔如“败韵”“偷腔”等演唱方法,都从绍芝先生处学来。   她在改编的大戏《生死牌》中,塑造了主角黄伯贤主持正义,舍己为人的感人形象,如《后堂》一场,有一段倾诉与玉环之父王志坚旧时友情的唱腔,起腔深沉、缓慢,继而逐渐加快,到最后,情绪激昂慷慨,遂愤然取下纱帽掼于地下,强烈地表现出黄伯贤对贺总兵的愤恨,以及舍亲生救友女的决心。接下来的“父女别”,刘春泉在《反南路》唱段中,唱了几句沉长的低音,表现人物悲痛欲绝但又束手无策的心情,唱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在这一倾刻,演员和观众都流下了眼泪,其情至为感人。一九五九年当时名《三女抢板》,在长沙接待处礼堂(现在的湘江宾馆)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毛主席观看后,赞赏有加,并建议将剧名改为《生死牌》。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生死牌》摄制成舞台艺术片;一九八六年,她又以此剧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二零零二年应邀赴台北参加“地方戏曲大展”,以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港台同胞的热情赞扬。台湾媒体报道:“‘六岁红’刘春泉带来《生死牌》,地方戏曲大展压轴演出”。《生死牌》一剧,可说是刘春泉演艺一生的高峰。
  《李白戏权贵》是一出新编历史故事剧。刘春泉扮演的李白,以唱工本行为主,吸收靠把的做派,从人物出发,演得潇洒飘逸,唱做俱佳。特别是唱腔出新上尤为突出。如“豪饮”一场,贺知章告知皇帝召见。李白一大段‘将进酒’的唱腔,以四平调为基础,吸取长沙弹词的特点,化以花腔,跌宕生姿,变化多端地唱出了李白的愤怒、蔑视、清高、孤傲。刘春泉正是通过这些愤世嫉俗,裂石崩云的唱腔,将李白清高恃才,放荡不羁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省内外专家、观众好评如潮。从传统折子戏《辕门斩子》《打鼓骂曹》到整本戏《生死牌》、《李白戏权贵》这些代表性剧目,可说集中了刘春泉数十年来表演艺术的成果,其中有继承、有繁衍,有创造,形成了她独具个人魅力的“飘逸洒脱”表演风格。
  一九九○年,由省文化厅、省政协、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刘春泉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二○一一年,她的三百多个弹腔与高腔唱段,由省湘剧院全部录制下来,同时,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唱工老生彭汉兴、吴伟成等,均出自她的门下。
  “净行全材”董武炎
  董武炎,湖南长沙人,生于公元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出身一个湘剧之家,大姐、二哥和弟妹都是湘剧演员,最后以道士为业的父亲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成为湘剧琴师。武炎幼进蒙学,读过《三字经》《五子鉴》《声律启蒙》等书,但终因时局动荡不安,家庭生活困难,在他十三岁那年辍学,步大姐筱艳、二哥海奎的后尘,走进了湘戏班,拜“饱学秀才”孔清富为师,和已成名角的大姐一起,跟班学戏。他向师傅提出要求学花脸:“其实,根据我的条件学花脸也有欠缺,我身材不高大,嗓音也不宽宏,但我内心确实喜欢开花脸的这些人物,……如李逵、焦赞、薛刚、杨七郎等……”{13}都成为他向往的英雄人物。孔师给他定的净行“开荒戏”为《霸王出世》,演这一角色,必须具有唱、做、念、舞的全面功底,尤其要求有扎实的腿功,如单腿独立,另一只腿从侧面扳到平头的“朝天蹬”程式,没有几个月的刻苦磨练是出不来的。师傅教导他:“腰腿活,人物活,腰腿是所有功夫中的基础。”武炎谨尊师命,日以继夜地刻苦用功,他以儿童之身演儿童之戏,自然与功夫结合,初演颇为成功,受到师傅和其他班友的称赞。于是定行学二净。
  在湘剧抗敌宣传第一队中,武炎跟随大姐、二哥一起,参加抗战剧目的排演,在《江汉渔歌》中和彭俐侬等一起扮演渔童,《血战上海》中饰孤儿,《流浪者之歌》中演小少爷,同时发狠向师傅学“少脸”(即二净)配角戏,如《三哭殿》之秦瑛,《张飞卖肉》之张飞,《二进宫》之杨四郎,再进一步学少脸主角戏,如《七郎打擂》之杨七郎,《父子会》之尉迟宝林,《比武夺魁》之马武等,逐渐成为当行二净。
  一九四五年光复之后,他回到长沙,得到名净罗元德、贺华元、廖申翥的艺术薰陶,如《五台会兄》由罗师亲授;《访白袍》则得到廖师的点拨;张飞、焦赞一类戏贺师教益良多。他还有意识地向著名唱工老生黄菊奎,学过《伯牙扳琴》《二进宫》《金沙滩》等生行戏,目的是想丰富净行唱腔的旋律;他还向黄元和老师学了《八蜡庙》《三雅园》《捉拿白菊花》几个武戏;他的小丑戏如《柜中缘》的淘气,《三关排宴》的焦光普,精彩而又逗乐,董武炎通过这些不同行当不同戏路的继承学习,广学博纳,拓宽了艺术视野,提高了表演艺术,积累了进行革新的艺术资源。
  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南和平解放后,武炎和姐弟一道参加部队领导的洞庭湘剧工作团,在新编历史故事剧的排演中,他担任主角或主配的戏很多,如《皇帝与妓女》中的吴革,《美人计》中的王小波,《燕就四十天》中的刘宗敏,《将相和》中的廉颇等,演艺日趋成熟,成为大、二净兼长的湘剧名净。
  董武炎具有强烈的艺术进取心,对湘剧净行的特点与不足,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入湖南省湘剧团后,他开始考虑对湘剧净行艺术的改革。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研究和舞台艺术实践,他对净行艺术的的革新,有两大显著的贡献:
  第一,在唱腔方面,湘剧大净视“虎炸音”为特点,这种“虎炸音”能表现张飞、郑子明这类人物威武的英雄气慨,却带来一种“沙哑”之音,出现吐字不清,弦律单调的缺点。董武炎借鉴京剧铜锤花脸的“鼻腔共鸣”与“脑后音”运气、发声的方法,同时吸取湘剧唱工老生弦律优美的特点,将其揉和到净行基本声腔中来,去掉一些“虎炸音”,通过《装疯跳锅》《孟良颁兵》等大、二净剧目实验,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他在一九五五年省会演当中获得演员一等奖。可贵的是董武炎不是把湘剧的“虎炸音”简单地一脚踢开,而是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加以取舍,如弹腔《生死牌》中扮演的贺总兵,他在设计唱腔时,就适当地揉进了一些“炸音”,以揭示人物性格的凶残。又如高腔《百花公主》,他扮演忠心耿耿的三世老臣巴拉,被百花公主屈杀时,一支《沉醉东风》的曲牌,在人物大放悲声的演唱中,夹着些许“嘶音”和“泛音”,有时音断意连,借以表达巴拉的愤懑、沉痛、艾怨的心情。足见董武炎的唱腔改革,既继承传统,又能兼收并蓄。   第二,董武炎在革新、丰富净行表演方面,创造了出色的成绩。湘剧高腔重唱,这是其主要特点,有点类似于西方的歌剧,动作舞蹈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表现力。董武炎要让净行高腔戏的人物动起来,达到唱做俱佳的境界。他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切表演动作或舞蹈,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他选择尉迟恭月夜《访白袍》(即白袍小将薛仁贵),作为实验剧目,首先分析了尉迟恭突破重重阻力,“为国访贤”的精神,作为人物的行动主线,这是丰富提高表演艺术的基础。他说:“夜访”,传统以唱为主,尉迟恭手执折扇,带着龙套上场“走四门”,好不优哉游哉的样子,不能体现“访贤的艰难和主人公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他将尉迟恭手执折扇上场,改为趁月明之夜策马而来;一般的四龙套,改为两名英俊的校尉作马夫,在翻山越岭时,发挥翻、腾、扑、跌的技艺,尉迟恭则加上坠马、跌马、金鸡独立等动作,三人的舞蹈配合严谨和谐,不仅画面美观,更能表现这位百战沙场老将的英雄气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揭示一个具体内容:主人公为国访贤不辞劳苦,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结合,表演艺术的形式美,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
  董武炎让净行高腔戏的人物动起来了,却对净行弹腔戏“笑、叫、跳”特色表演,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抑制。“笑、叫、跳”是数百年流传下的传统技艺,塑造了《审子打秋》之秦灿、《下河东》之欧阳方、《辕门斩子》之焦赞,以及二净《白良关》之尉迟宝林诸多人物。这种一以贯之的“火爆戏”,缺乏张驰,显得粗浅。这种喳喳呼呼的表演,也给观众带来一种感官剌激。董武炎进行革新时,坚持从人物出发,如焦赞这一人物,不能仅仅成为这出唱工戏的“调味品”(当然有这种作用),但应始终把握他一心一意,千方百计要救杨宗保的心理动作。《审子打秋》之秦灿,不能一味地强调他残暴地打杀秋儿为子报仇的一面,而应加强他作为父的失子之痛的揭示,这就避免了人物的简单化。《父子会》之尉迟宝林,听了母亲的哭诉,才明白今日战场上厮杀的敌人,竟是自己的亲生之父;而十六年来一直尊为父亲的刘国桢,却变成了敌人。这一戏剧情势的“突变”,将给这位少年将军的情感,是何等的震撼与痛苦!董武炎认为,只有抑制表面的张扬,人物才有深度,表演才能真实可信。
  董武炎唱腔、表演的革新成就,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如《拨火棍》之孟良、《摸鱼闹江》之李逵、《五台会兄》之杨五郎、《父子会》之尉迟宝林、《访白袍》之尉迟恭《造白袍》之张飞、《装疯跳锅》之蒯通等,都是他在艺术上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成为了湘剧的保留剧目。其中《拨火棍》在赴朝慰问的几个月中,竟演出一百多场,成为固定的加演剧目。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主席在湖南一次晚会上,观看了《拨火棍》后,握着武炎的手表示赞赏和致谢。一九八六年他随团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在《生死牌》中扮演贺总兵,给港澳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董武炎这些重头戏,在他自传体《艺海扬帆——我的演戏生涯》书中,有专章的论述,不仅是他个人一生演戏的经验之谈,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湘剧净行艺术“推陈出新”的历程。在六十年舞台艺术实践中,董武炎形成了个人“雄浑刚健”的独特风格,不愧为湘剧净的全材。
  在培养湘剧事业接班人方面,武炎不遗余力,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学生有方保义、黄运龙、赵兴民、龙苏林、徐军等。其中方保义又在小演员训练班任教,徐军为省“戏剧芙蓉奖”得主。
  他是我省首批评定的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九八八年,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为董武炎从艺五十周年举行纪念活动,表彰他为老百姓塑造了众多难忘的舞台形像,为湘剧事业的承传所作的贡献。
  注释:
  ①王申和:《湘剧近百年史料琐谈》,《湖南戏剧》月刊。
  ②《梨园英华——彭俐侬》,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82页。
  ③⑥《田汉与湖南戏剧》,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第15页、第85页。
  ④一九三六年《湖南戏报》。
  ⑤《田汉文集》第12卷,第52-55页。
  ⑦黎建明:《湘剧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第82页。
  ⑧王永光:《徐绍清老师谈“精艺六要”》,《湘剧》1985年12月第1期。
  ⑨张真:《要留绝艺在人间》,《戏剧报》1985年第6期。
  ⑩《田汉全集》第12卷,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第474页。
  {11}《剧海》1986年第2期。
  {12}《湘剧诗联选》,第226页。
  {13}董武炎:《艺海扬帆——我的演戏生涯》,湖南省湘剧院编印,第32页。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在湿式磨矿条件下分别以钢球和陶瓷球作为磨矿介质,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研究闪锌矿在不同磨矿体系下的可浮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药剂条件下,相比钢球介质湿磨环境,以陶瓷
针对源数据向量化常导致很高的数据维数,易使向量型学习算法陷入维数灾难和样本个数远小于特征维数的小样本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张量典型相关分析算法,能直接对张量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由于其特征值分解的协方差矩阵维数大幅度减少,能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和协方差矩阵奇异的问题。在Yale、ORL人脸数据库上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随着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以营建“绿色矿山”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成为业内发展共识,特别是涉及矿区生态环境成本的相关领域业已成为行业研究前沿。通过系统
白云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辽东吉南古元古代裂谷中段,裂谷发育晚期形成的黏土质半黏土质岩石组成的碎屑岩沉积建造为含金建造。该矿带为国内著名的辽东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
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作品里感知和塑造的世界令人沉醉,值得虔诚。国画家周玲子就是这样,她以谦卑之态体验生命,以纷繁生活中的一份定力,在作品里耐心地调和了生命的情和意。周
测试用例生成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环节,是软件确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启发性算法是近年来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领域的热点.对启发性测试用例生成的新方法PSO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详细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乳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16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病灶内血流动力
路由判据对无线Mesh网络(WMN)的性能至关重要,针对期望传输次数(ETX)和期望传输时间(ETT)没有考虑到802.11MAC层的指数回退策略,不能准确评估数据包的平均传输时间问题,提出基于可用传
软硬件划分是设计复杂嵌入式系统的关键环节。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提出的解决软硬件划分问题的计算模型和相应算法。软硬件划分问题可以建模成各种限定不同约束条件的背包问题模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通过对2009年~2010年确诊并治愈的237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