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困生的“另类补习”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一首诗说得太好了!为还在因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发愁的教师点亮了一盏灯光。从这首诗中,笔者悟到了如何引导学困生喜欢上阅读。
  费尽心思,为何却无收获
  我去年秋季新接一个班级,前任语文老师告诉我:“小鸿同学的成绩特别差,用尽各种方法测试成绩都是单位数。这个孩子不笨,但就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冒’,也不知为何,天天给他补习,期末考试也只考了7分。唉……”
  开学第一周,我每天只布置四个词语让他记,第二天早上一来到学校,第一个任务就是教给他记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检测;但是效果令人咋舌,听写四个词语,他只写对了两个字。第二周,我减少了每天识记的词语,同样的也是只写对了两个字,没办法,我只好每天让他记两个字,我想这样应该效果会好很多吧!最起码会让小鸿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事与愿违,当天识记,当天听写他能记住两个字,第二天又忘记了,不管我用什么方法,结果都是一样,就如前任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就是对学习不“感冒”。
  怎么办?我该怎样帮助小鸿同学呢?在疑惑、徘徊、思索中……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诗给了我启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借泛舟来比喻做学问,说春水未至时,溪流浅弱,小舟需要推拉才能行进。等到春水泛涨,即使是艨艟巨舰也会像羽毛一样轻盈地行走中流,从容自在,从不费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如浅弱的溪流,无法载动知识之舟。而阅读,就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泉,使这一条条浅弱的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卸去难以承受之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9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还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大师的话就像一道强光直射我的心底。一直以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多是用没完没了的补课试图拉其一把,总是困守在机械练习的泥沼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课外阅读这一清泉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田。
  另类补习的开始
  在大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小鸿同学的“另类补习”。由于小鸿同学的基础较差,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给他看书,而是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如童话故事或神话故事,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一个星期后,我再找来了一些带拼音并配图的故事书,每天读一篇给他听,读到精彩之处,我便故作玄虚,让他猜想故事的发展情况。一开始,他很不自信,生怕说错,总是吞吞吐吐地说自己的想法。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不管他说什么,我总是表扬他。久而久之,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变得自信起来,每到我向他提问时,他总是提高嗓门来回答,然后又充满期盼地等待着我把故事讲完。当小鸿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便开始指导他阅读一些浅显的故事书,如通俗易懂的绘本故事、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等。我每天推荐一个故事让他自己阅读,然后让他把故事讲给我听。当他讲给我听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他的表情,只要他读得稍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经过半个学期的阅读、讲故事,现在他已能比较流利地向我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了,在这个过程中小鸿的识字量奇迹般地飚升,原本在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他竟在讲故事中掌握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另类补习”的决心。
  经过一年的课外阅读,小鸿的学习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能在习作中写一段较通顺的话了,期末检测成绩已经由原来的8分进步到46分,他的作文还得了16分(作文部分30分)。是呀!课外阅读就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泉,使学困生的一条条浅弱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最终卸去其难以承受之重。
  成功经验的感悟
  小鸿同学“另类补习”的成功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给语文学习带来的改变。如何使这种“另类补习”有实效?经过实践,以下几点对于启发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扬帆起航非常重要:
  第一,从讲故事开始激发阅读兴趣。学困生基础差,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爱看书的习惯,绝不可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若是一开始就给他们一本本的课外书籍,这样肯定是徒劳的,他们不爱看书,也看不懂,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看到书就想逃的“厌书心理”。因此,我们要从讲通俗易懂故事开始吸引学生,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要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让娓娓的话语带他们进入一个美妙的故事世界,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他,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兴趣。
  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故设悬念,始终让学困生心存好奇和期待,吸引他们听的兴趣,培养其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比如我在讲“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精彩处我就故作惊奇地问:“第一个画好蛇的人本来可以喝到洒的,但是他却没有喝到,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可真调动了他们听故事的热情,纷纷要我快点把故事讲完,我却故作神秘地说,答案就在《中国寓言故事(拼音版)》这本书中,然后顺理成章把《中国寓言故事(拼音版)》这本书推荐给他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过我手中的故事书,迅速找到刚才老师讲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开始的时候,给学困生的课外书籍最好是拼音版的,要不然书中有太多他们不认识的字,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
  第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知识。为了让学困生轻松地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到知识,寓读于活动中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评选“课外阅读最佳少年”“成语之星”“故事大王”“童话表演大使”等评比;还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加,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这样,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成语故事表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学困生在文化课学习上存在困难,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成语故事表演”既可让他们舒展筋骨,又可让他们投入故事的角色中体验语言情感。让他们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故事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学习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学生深切感悟故事情境,进入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语言文字就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农夫、儿子、禾苗,在表演中,学困生姚小俊知道了许多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语,他初步理解了“不耐烦、拔高、扛锄头、枯死”等词的意思。他还主动做着动作告诉我:“老师,这样就是‘拔高’,这样就是‘扛锄头’。”看着他收获知识的喜悦心情,为师者,何尝不是由衷的欣慰?   第三,在激励中巩固课外阅读的热情。学困生自卑感强、意志薄弱,自信心缺乏,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怎样为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保鲜?我的做法是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他们的阅读激情永恒。我总是对他们倍加关注,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适地地不断激励,激发并维持、巩固他们的上进心。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努力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努力让学困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如他们熟读一个故事,我就会制造机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大显身手,如故事表演或故事大王擂台赛等,有进步者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授予自制的“课外阅读之星”徽章,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亲自帮其佩带。获得成功后,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去读课外书了。
  由于本班有图书柜,原来规定每个学生一次只能借一本书;为了激励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我就会让他们拥有借书的特权,如一次可以借两本或本来规定借两天要归还的书他们则可以借四天。总之,凡是对他们有激励作用的方法,我们都要灵活使用,并根据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不断更新激励措施。
  第四,授之于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引导学困生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获。因此,指导读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学困生的认知程度,开始时,我会示范给他们看:在课外阅读时,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其次,还要指导学困生积累词汇,要做阅读的有心人。可用一个小本子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喜欢的词语、新学会的词语等,再运用到写作中。
  第五,定期检查督促。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忘记。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规定隔天检查学困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共识。要使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进步,我们要积极取得家长的共识,使家长在家中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经常与孩子分享、交流读书的方法与乐趣,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表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与家长讨论。同时,也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家校齐努力,学困生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最后,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在指导学困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开始就推荐较难读懂的书目,这样只会使学困生在课外阅读的路途中多走弯路。教师推荐的书目必须从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从有拼音到无拼音,从老师带着读到自主阅读,从故事书到名家作品,从配图的故事书再到纯文字的,这样逐渐增加难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杨匏安纪念学校)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他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指出: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内容作立即的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那么其听课的效果可高达90%。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如何才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者尝试在课堂上适当后退,把更多的话语权、行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观点,锻炼学生
一、项目的提出设计开放式的项目学习课题是由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征决定的.一个班约有学生缘园名,可分成远耀愿个项目学习小组,若对全班学生提出针对某-具体对象的测量要求,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从教学过程来看,小学科学素养的提升取决于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的有效性又与具体的教学方式相关。小学阶段是重要的阅读阶段,学生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如果能够有效迁移到科学学科中,就可以为有效教学提供坚实的支撑。  课内读:寻找科学本质的理解  根据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出来的,考虑到
<正> 一、居民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一)居民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序列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改革以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序列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村抽聚了实现工业化所需的资金。这虽然有利于保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但与此同时,这种政策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其一,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手工劳动的原始状态,农产品商品率很低,农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动态的运行系统。但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一直是理论上的薄弱环节。在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应该从理论上搞清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功能,并自觉地建立经济运行的体系。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经济运行,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
本试验以常规日粮配方为基础,按15%、25%两个梯度添加小黑麦配制日粮,进行饲喂育肥猪饲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5%组与常规日粮组具有相同的饲养效果,25%组好于常规日粮组,差异显著
绵羊痒螨病是由痒螨科的绵羊痒螨寄生于绵羊体表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引起患羊的痒觉以及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患羊烦燥不安,常在木桩、墙壁等处摩擦或用后肢搔弹患部,食欲
<正> 金融业竞争的出现是金融改革的新生事物。它打破了传统的专业银行各自垄断的局面,其作用无疑被加以肯定。目前在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却令人担忧。笔者就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点浅见。主要问题: (一)增设机构,争地盘。近年来,有的专业银行为了增加资金实力,不遵守基本分工原则,不顾实际效益,四处出击盲目增设储蓄网点,争地盘,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我省某县储蓄网点密布,距离仅有几米之隔,有的同在一个大楼同在一个人厅
浙江磐安有志愿者拍摄的微电影《第七十三封信》曾报送参加全国首届“为了明天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微电影大赛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微电影讲述一名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故事背景是个小女孩,名叫葵花, 13岁,父母在她2岁时离异,父亲因此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葵花从小与年老体弱的祖父母一起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葵花越来越想念她的父母。她听说父亲在广东打工,于是便开始给父亲写信,写了72封,但都不知往哪儿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