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医药研究现状及展望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哈尼族医药的文献研究结合课题组实地调研情况,对哈尼族医药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哈尼族医药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关键词:哈尼族医药;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2-0057-03
  哈尼族医药学是与其历史沿革,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经济活动等密切联系的传统医学,是哈尼族民间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过程中总结获得的,主要偏重于医药经验的积累和实际操作,具有独树一帜的民族特点,长期为边疆的少数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
  1 哈尼族概況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及毗邻云南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云南省哈尼族人口163万(国内哈尼族人口166万),位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第2,分布于元江、红河、普洱,墨江、江城、元阳、绿春、金平等20个县市。
  史学界普遍认同哈尼族与云南境内的其他彝语支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和封闭的山区环境,哈尼族并未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而是通过祭司群体“摩批”以代代口耳相传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哈尼族古歌。其中《哈尼阿陪聪坡坡》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哈尼族长篇迁徙史诗[1]。
  由于长期的迁徙,使哈尼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出现周期性的破坏与重建,哈尼族人民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实践经验,掌握了大量用动植物治病的单方验方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同时因长期的迁徙使哈尼族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与其他民族接触,吸纳和融合各民族用药习惯,从而形成了具有多元性和适应性的哈尼族医药文化。
  2 哈尼族医药的研究现状
  2.1 哈尼医学理论体系 关于哈尼族医药理论,付开聪在《哈尼族医药》一书中总结了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结构组成的“二统学说”;对人体致病原因的认识即“土杰毛若,毛若土杰”(近似中医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和“三道,五因”学说,即①是带病物质从口道,鼻道,肠道进入人体致病。②因人体内风、火、水、寒、热五种因素不协调或不稳定引起[2]。
  顾明志在《哈尼族民间医疗行为管窥》一文中提到哈尼族部分医生将疾病归为风、热、火、寒、凉等五种病因。
  哈尼族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天神、自然,人和鬼构成的。天神居住在上层世界(奔梭哈海),人和自然万物居住在中层世界(涅峻磋海),鬼居住在下层世界(罗梭梭海)。这三个世界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整体世界。人产生疾病是由于神、自然和人不能和谐共处,三个层次的世界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风、热、寒、凉等邪气侵犯人体管网[3]。哈尼族部分民间医生认为人是由起支撑作用的骨头系统和输送营养物质的管网系统构成,并将疾病归类为风,热,火,寒,凉等五种病因。这些病因单独存在或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疾病。其中风生火、火生热、热生风;风生凉,凉生寒、寒生风[2]。单因性疾病可用风、热、火、寒等解释。较复杂的病则称风寒、寒火点心、寒热不分、寒凉不清等解释。一般说热、火等症指发热性疾病及伴有尿色黄,尿频尿痛等症状的疾病;风热指咳嗽、口渴、舌边尖红、口燥、目赤、咽痛等症状的疾病;寒、凉多指寒颤发冷及肌肉关节麻木疼痛等症状的疾病;风寒多指咳嗽、咳痰,肢体发凉等症状的疾病;寒火点心指神志不清或心烦意乱等症状的疾病[4]。
  2.2 诊断方法
  2.2.1 望 哈尼族医生通过对病人面色,皮肤,器官和精神状态的综合性观察,来思考辨治的直观印象。
  2.2.2 问 哈尼族医生在辩证施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问诊。通过仔细询问患者或陪诊人,全面了解病情和疾病发展及变化过程,进一步得到诊断依据。
  2.2.3 闻 对患者的分泌物及排泄物的观察和嗅闻,如尿、便、汗、唾液等。
  2.2.4 触 哈尼族医生通过对病人的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敲击、按压等,来了解疾病的范围,程度、分布情况等。
  还有部分哈尼族医生用手掌印辨诊,手指纹辨诊,指甲诊辨治,皮肤颜色辨治[5]来诊断疾病。
  2.3 治疗方法
  2.3.1 精神疗法 主要包括:念咒,叫魂,作法,口功等。“天人合一”的原始宗教观对病因的认识,在哈尼族人们中广泛流传认同。这种病因认识决定了人们对于驱鬼求神等行为的一定合理性、可接受性。这种带有明显巫术色彩的医疗行为,对于受心理因素影响和突发的无法解释的某些疾病,由于暗示及自我暗示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当摩批,贝玛在进行仪式的同时也给予病人草药治疗时,这便是哈尼族民间俗称的“神药两解”。笔者在元江县全福庄村调研时,了解到每个村委会都有1—2个贝玛、摩批。村子有人生病要先找民族医生(摩批,贝玛),一般可治疗小儿惊吓,肚子疼,骨折等。如病情较重会去乡卫生医院,或者元江县民族医院。
  2.3.2 药物疗法 内治法:哈尼族民间医生常用药大多为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动、植物药为主,草药常用鲜品,有简、便、易、廉、效等特点,验方配伍严谨简练,讲究用药时间、药引。注重内外治法,内病外治[2]等。
  哈尼族民间医生常用药物自身颜色治疗相应疾病。如黄疸性肝炎,哈尼族民间医生用黄姜,田基黄等黄色药物进行治疗;贫血常用鸡血藤,紫米,红皮花生,红娃娃蛇(学名:红瘰疣螈,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澜沧集市偶有售卖,数量较少)等紫红色药物治疗;妇女乳汁不通或乳汁少,常用番木瓜和猪脚炖服;少年白发,常用黑芝麻,何首乌,乌骨鸡炖服。   以形治形,以脏补脏。哈尼族医生常用苦果和猪肾炖服治疗急慢性肾炎;回心草和猪心炖服治疗心脏病;核桃仁和猪脑炖服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
  外治法:外洗法、外擦法、熏蒸法、热敷法、夹板固定、贴敷疗法[6]等。
  2.3.3 物理疗法 针挑疗法,灯火灸疗法[6]、烙烫法、刮痧、按摩、压背[7]、拔火罐、放血疗法等。
  综上笔者认为,由于①哈尼族经历长期迁徙和战争。②没有本民族文字。③原始宗教信仰(摩批、贝玛文化)。④哈尼族医药传承机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⑤哈尼族大都半山居住,交通不便(医生之间交流少,病人少)。⑥哈尼族分支多,分布廣,人口多等原因,导致未形成完整的哈尼族医药理论体系,哈尼族传统医药经验大量流失。目前,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是一些易流传的和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哈尼族医药文化。如以形治形,以脏补脏的用药方法;简练的单验方配伍;哈尼族聚居地区常见病治疗如小病防治,骨折,风湿,肾病等;日常保健,如按摩,药膳养生;摩批、贝玛宗教文化,节日,祭祀等的风俗沿袭。
  2.4 关于哈尼族药膳文化 哈尼族人们常用药膳保健,在很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提及。其中,规模不断扩大的普洱端午节药根街,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李剑美在《云南普洱“端午药市”的植物资源》一文中,整理了常见普洱药市植物30科45种,其中用于妇科的有4种,清热解毒的有11种,补益类的有15种,治疗风湿的有8种,药浴植物4种,药茶类3种;刘颖在《普洱端午药市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一文中整理并鉴定了35科65种药膳植物;李秀主编的《云南普洱药膳植物》一书中整理了52种常用药膳植物;刘新成主编的《普洱端午节》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普洱端午药市的形成和发展,并整理了端午药膳方121手,鉴定了药用植物180种。
  彭朝忠等在《元阳哈尼族传统药用植物利用的调查研究》一文中介绍了通过民族植物学、民族药用植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黄草岭冷水寨调查鉴定了76科132属153种药用植物。
  李尚雨(韩国)博士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药食两用的植物利用》,通过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展传统集市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以传统集市调查为切入点,共记录98科194属216种药用植物,其中58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占26.8%。系统描述了植物的利用部位、加工制作、食用方法和功能功效等传统知识。通过药食两用植物的考察提出了药材的饮食文化研究和保健食品开发的思路。
  由此可见,哈尼族聚居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已经被哈尼族人们用来日常保健,也形成了哈尼族医药独具一格的特色。
  3 哈尼族医药展望
  ①对现存的哈尼族医药进行抢救、发掘、整理和保存。深入到哈尼族聚居的村寨开展田野调查,应用医学人类学的方法,对确有专长的民族医生和其社会关系为中心开展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整理和保存哈尼族民间医生口传和积累的经验,探索哈尼族民间医生治病的理论依据,尽快完善哈尼族医药理论,构建哈尼族医药数据库。
  ②开展哈尼族医药名老专家学术经验技术的传承研究。健全哈尼族医药传承人制度,完善哈尼族民族医师资格证制度(确有专长),建立传承工作室,给哈尼族民间医生更多发挥技能的空间,调动本族群众传承本族医学的积极性。
  ③加强对哈尼族医药的现代医药学研究。结合哈尼族医生有治疗优势和特色病种,开展民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形成适宜推广的民族诊疗技术报告,开展民族药实验研究,积极打造哈尼族医药的民族品牌。
  ④加强生态多样性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垦山地、滥挖珍惜野生药材。积极开展人工引种、栽培和濒危动植物的代用品研究。
  ⑤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引导境内外哈尼族医药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虽然国界不同,但是同属于哈尼族的一部分,有着一些共同的基础理论,养生保健,用药习惯等。笔者认为应该彰显大国风范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外哈尼族医药文化交流合作,践行国家“一带一路”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共同完善哈尼族医药体系,提升我国哈尼族民族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燕.哈尼族迁徙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思想战线,2014,40(5):72-78.
  [2]付开聪,张雪梅,唐学明,等.哈尼族传统医药理论探研[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30-33.
  [3]王珺,车武,庞宗然,等.哈尼族传统医学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11):26-27.
  [4] 顾明志,李健芬.哈尼族民间医疗行为管窥[J].中国民康医学,2003(6):357-358.
  [5] 李荣华.哈尼医辩治初谈[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2):11-13.
  [6] 王正芳.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82.
  [7] 张实.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作用与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4):190-193.
  (收稿日期:2019-9-10)
其他文献
"倦怠"(burnout)一词在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2004年4月,"四川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及分析"课题组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四川省10个贫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
【名师简介】王崧舟,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
随着人口老龄化、病人及家属的观念的转变,要求手术治疗的高龄病人也比过去明显增多。由于高龄病人常伴有与衰老有关的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肺脑等疾病,以及各种麻醉方式本身具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哮喘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8例阿司匹林哮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18例阿司匹林哮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综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平均每组50例。中医综合治疗组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康复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口服中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康复治疗+安慰剂胶囊,两组均以21天为1个疗程。
“设施内小型作业机械的研制和开发”是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由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联合上海斯泰克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共同承担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阴降糖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和依帕司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降糖方,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氧化应激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750%)明显低
就课的动静而言,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动与静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课堂上“动”与“静”相互交替而形成的节奏韵律。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好动与静的节奏韵律
在工程中,两极电机转子等具有矩形截面的轴,由于不同方向上的弯曲刚度不同而引振动,即使激振频率远离系统的自然频率,也可能产生较大响应而造成破坏,这就是参数共振。所以,研究参数
2003年11月5日,是成都市武侯区城郊12所村小和市区12所小学的"好日子".这天,武侯区"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式启动,将城郊12所村小和市区12所小学"捆绑"结对,形成12个"城乡教育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