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核心军事人才储备保留机制

来源 :山东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r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核心人才作为组织最担心失去也最想得到的人,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核心军事人才的储备与保留对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对战争胜负的贡献率愈加重要.因此,建立核心军事人才储备保留机制非常必要.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国家各项拥军政策的出台,军人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客观上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三顾茅庐”吸纳进来的专业人才却出现了三年五载后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核心军事人才的流失.因此,我们应强化问题意识、运用问题倒逼,在揭露矛盾、剖析根源中探寻建立核心军事人才储备保留机制的途径.
其他文献
學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那么怎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手段,而分层教学就一定涉及到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小组活动也是任务型教学的充分体现。所以,小组建设是分层教学也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  一、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
一、时间rn2016年2月1日-2月3日.rn二、地点rn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rn三、实践目的rn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
有一天,拉图见到一个年轻人坐在树下不停地唉声叹气。于是,拉图便走上前去询问情况。原来,这个年轻人兄弟四人,父亲去世后,就分家了,每个人都分得了一份财产。然而有一只猫无法分,因为那只猫属于他们四个人共同所有。最后,每人分得了猫的一条腿。  倒霉的是,有一天那只猫从屋顶上跳下来,摔伤了一条腿,这条腿恰好属于这个年轻人。他只好拿一块布浸上了药油,包在猫腿上。可是,当猫在炉子旁边睡觉时,布条不小心烤着了。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汉语文教学也在逐渐步入现代化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惯于“灌输式”教育,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缺少对感知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大减少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于现代汉语文教学的需求,为更好地提升汉语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教学;语言感知;措施
比较海峡两岸教师教育的改革举措和小学教师培养经验,对海峡两岸的我们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以福建师范大学及国立台中教育太学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见习实习、未
目的:分析宫颈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中使用紫杉醇白蛋白联合顺铂的效果,分析其价值.方法:研究宫颈癌细胞株自实验室获得,进行传代培养,获取其中的对数生长期的细胞300例,作为实
摘 要: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与重视,在设计领域中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以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为研究内容,从其色彩、纹饰和寓意等方面来进行探索,尝试分析其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设计原则,并试图以青花瓷元素为例,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青花瓷元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优秀传统文化  在1300℃左
苏科版数学教材第20页例题:如图1,△ABC≌△A′B′C′,AD,A′D′分别是对应边上的高.求证:AD=A′D′.  此处不再详细讲解教材上的解法了,值得思考的却是如何将问题向其他角度拓展.  变式1 如图2,△ABC≌△A′B′C′,AE,A′E′分别是对应边上的中线.  求证:AE=A′E′.  【思路简述】利用“SAS”证明△ABE≌△A′B′E′可获证.  变式2 如图2,如果AE,A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产品的理念也被广泛运用。文章从小家电产品的形体、色彩、材质上出发,探讨了体脂秤产品的造型设计。  关键词:“互联网+”;体脂秤;产品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科研立项课题“‘互联网+’传统小型家用电器产品设计形式的创新研究”(18SB0003)阶段性成果。  一、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背景  (一)“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