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剜到篮里就是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师父于永正老师通电话时,他随口问我:“刘杰,你在忙什么呢?”我说:“在写教学随笔呢。”然后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质量还要再提高……”于老师爽朗地笑了,说:“先不管写得怎么样,剜到篮里就是菜!”挂上电话,想到师傅说的“剜到篮里就是菜”这句朴实的大白话,我感到非常亲切,颇有共鸣。
  我曾经这样请教于老师:“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件事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于老师说:“我上初一时,南开大学刚毕业的李晓旭老师给我批改作文,曾给我写评語‘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从那以后,我就想当作家。我读遍了老舍的书,开始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自己进修,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的书我都看,边看还边摘抄。”他说从那时起,便做起了作家梦。
  于老师给各种报纸杂志投稿,从1957年一直到1980年,他存了一箱子的退稿,却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直到1980年底,于老师39岁时撰写的《选材与命题》发表在《江苏教育》第12期上,同月,小说《没脑子的人》刊登在《徐州日报》上。到了1999年11月,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第一次印刷,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书中的文章多是从日记中提炼出来的,点点滴滴,看似不经意,其实花费了很大精力。于老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他不是每天踏踏实实地“剜”,每天在篮里放些“菜”,他不可能有今天的厚积薄发,不可能在近八十岁的高龄时依然思维敏捷、笔下生花。
  还清晰地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于老师在我们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他经常到我们学校检查作业、备课。有一回,他来检查,我的教案里夹了一本教学札记,他看了以后非常欣赏,立刻拿起笔在我本子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看着于老师潇洒的字体、鼓励的语句,我大受鼓舞。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写日记、写随笔的好习惯。果然,如他而言,虽然我三年后没有成为教育专家,但是我的进步是令人惊讶的。我2007年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时候,2016年评上江苏省名教师的时候,今年被推荐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时候,总是想起于老师的期待与教诲,他当年即兴写下的评语激励着我,引领着我,让我逐渐由一个新手型教师转变为经验型教师,继而成为研究型教师,然后向着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努力着。
  于老师在《爬格子》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写道:“我曾经对青年教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如果我没有爬格子的习惯,充其量是一个好的教书匠。”2013年8月,我跟于老师去青岛一所实验学校做关于写字教学的讲座,回来的火车上,于老师提醒我:“你讲的那个案例很感人,可以写下来投稿。”我回家后当天就写下来,没过多久果然发表了。2016年初,我去看望病中的于老师,于老师在病床上还跟我兴致勃勃地聊他上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关于小纸条的设计,聊到高兴处,喜不自胜,手舞足蹈。临走的时候,于老师握着我的手嘱咐我:“刘杰,要多写文章,勤写文章,于老师希望多在杂志上看到你的名字……”
  恩师的话我谨记心头,我将继续努力“爬格子”,继续“剜”属于我自己的菜。或许那不是时令蔬菜,也不是非常新鲜,但是我相信:只要去“剜”了,只要坚持下去,我篮子里的,一定是好菜!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课标中出现的多达20次的“美”,无一不在提示我们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辨识美、追求美。文本因体裁不同、取材不一,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美”也就这样悄悄地藏在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不一样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因此,作为师者,在文本解读时就应站稳“诗教语文”的审美立场,带上发现的眼睛,多角度挖掘文本中的“美”,通过“美”的方式传递给学
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布置作业时,一提到“作文”二字,全班学生就愁眉苦脸的情景。  关于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不少答案,然而具体到实踐中,不少人仍然为之困惑。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习作教学的关键症结在于“为教而教,为写而写”——作为教者,我们很少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直面学生的真正疑难,指导他们经历完整的“写”的过程;作为学生,他们也很少经历基于生活
笔顺,指书写每个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和方向,是人们正确书写汉字的经验总结。1997年国家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是教学笔顺的依据。笔形,指笔画的形状,楷书汉字主笔形有五种,其排列顺序为“一(横)、丨(竖)、丿(撇)、丶(点)、乛(折)”,被称作“札字法”。除丿(撇)外,與主笔形对应的附笔形有四种:“(提)”归于横,“亅(竖钩)”归于竖,“乀(捺)”归于点,不同的折笔笔形如“(弯钩)、(撇
【教材分析】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先生。全文共有20个自然段,配有两幅小插图。全文以两只小蟋蟀青头和红头为主角,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个要好的伙伴捉迷藏,结果藏在草堆的红头被牛吞进了肚子里,在青头沉着冷静的帮助下,最终脱险,成功逃出牛肚子。故事为读者形象地呈现出一对患难之交,让读者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课文的第1
在“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下,语文教学不应囿于知识表层,而应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淬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世界,锻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素养表现型”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试图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表现”中进步,在“表现”中品味美好的语文生活。  一、把握学生课堂表现的性质  课堂表现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在显现。当外在的“教”策动了内
当前,儿童阅读研究已经从意义探讨转到实践策略层面,因为我们逐渐认识到,童年时期的阅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儿童阅读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越重,美好的书籍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拥有一席之地才会越有可能。正因为这种认识,促使我和我的学生在爱阅读的路上幸福前行。2007年9月,在古朴厚重的怀籀园中,我们迎来了籀园小学的第一批学生。领着他们站在这钟毓灵秀的菁菁校园中,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促使我进一
【教学内容】  教研组在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雾在哪里》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段式结构”的写话指导教学。  【教材解读】  《雾在哪里》以相同的段式结构来组织课文,先写雾说了什么,再写雾怎么做,最后写雾这么做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本单元课文以想象为主题,单元安排的写话同样要求发挥想象,写清楚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十分注意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基于教材特点,本次“段式结构”打破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8个生字。  2.学习“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描写颜色的词语。  3.通过品读文章语言,感知火烧云多彩绚烂、变化多端、变化之快的特点,感悟语言之美。  4.借助文本语言,初步整合文本信息,介绍火烧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语言,感知火烧云特点:多彩绚烂、变化多而快。  2.难点:尝试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字词教学贯穿始终。“基础过关课二”偏重于“基础过关课一”没有过关字词的二次过关。针对“基础过关课一”的教学情况,根据本班学生在课堂上认读和书写本单元字词时的情况,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及教学的需要,初步实现字、词、句的联系,着重引导学生朗读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为主题读悟课的有感情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型采用以学生读为主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关注学生喜不喜欢习作,对习作有没有兴趣,研究哪些习作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语言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助力学生习作,比关注学生写了多少字、写得怎么样重要得多。让儿童站在习作课堂的中央,始终从儿童的角度思考习作教学,就能变“习作”为“喜作”。这既是策略,更是目标。  一、设置让儿童感兴趣的习作内容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想象题材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