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平凹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平凹,这是多年来埋在心底的一句话。
  记得当年创办《山泉》时,平凹先生的名字已成为中国文坛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传遍在大江南北。这是天地间生他养他双亲的骄傲和爱他护他故乡商洛的荣光。那是一个阳光明朗的春天,在平凹先生西大的那间书房里,当他得知家乡文联要创办一个文学期刊《山泉》时,就像当年喜得千金般的喜悦。那刻,住在书房旁的平凹的母亲健在,看着平凹那高兴劲儿,老人家脸上露出了慈祥温馨的笑容。这一慈祥温馨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定格珍藏在我的脑海,直到3年前我跪倒在老人家灵前的那一刻依然清晰如昨。
  这就是缘呀!
  也就是从那天起,平凹就与《山泉》结了缘,这个缘一结就是十多年。他题写的刊名既有一种文人的飘逸,又有一种大家的遒劲,而至今被书坛奉为翰墨佳作,成为《山泉》的一个品牌符号。
  也就是从那时起,平凹的篇篇美文就成了打造《山泉》的一个金字招牌,期期有他的妙言妙句,期期有他的文学思想,而与此的强烈反差是,期期没有分文稿酬。
  随着社会各界对《山泉》认可度的提升,众多文坛大家纷纷赐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陈忠实以及肖云儒、雷抒雁、雷涛、李星等许多文化名家、作家的美文在《山泉》上亮相,一时间,名家打造地方文艺品牌期刊成为美谈。
  从而,在众多名家名作的引领下,本土作家群星追月,拉近了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的距离,互动了佳作与新作在比较中的借鉴与超越,大家在寻找差别中吸纳了有益的营养,培养和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境界和作品质度。
  这都要感谢平凹。
  应该说,作为一位当代文学名家的平凹,十多年在地方刊物发稿并未收取分文稿酬,这种相悖市场经济规律的壮举,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在国外也是不可理喻的,在当代中国文坛更是难能可贵的。
  感谢平凹,只有知德报恩地感谢他,才说出了上边这几段文字表达的心里话。
其他文献
坠入时光的海洋,思绪随着潮涨潮落穿越。我想要一件飞天的裙子,追寻大海的歌声,翔游在海丝路上,飘落在天空之下那蓝色的地方——蓝蓝泉州湾。  泉州背山临海,海岸曲折、海湾相连,拥有“三湾十二港”。早在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的高徒三贤、四贤就来泉州传教。文兴古渡口的宝箧印经石塔,守望在入海口,无言地诉说“番货堆积刺桐城,番船竞发刺桐港”的景象。一座城开出了花,驰名中外的满城艳丽刺桐花,赋予泉州“刺桐城”、
期刊
一进腊月门,我们小伙伴都盼着过年,但是却有一项灾难般的劳动在等着我们——进磨房磨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全部是靠自己动腿推动石磨磨面才得以活下来的,当然也有用毛驴磨面的,但毛驴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使用是要有代价的,只有那些劳动出勤高、能挣得现钱分红的人家,才愿意与生产队换工用毛驴磨面,但也不是很经常。农民即使再富有,也轻易不肯掏自己的腰包。平常是劳动回来或晚上磨面,一到农忙,推石磨磨面就是
期刊
一  隐藏在村外的一只布谷鸟,突然把一声声单调而悠长的啼鸣传进村庄,草垛旁几个调皮的小伙伴立刻停止了嬉闹,一边冲出村外索寻布谷的声音,一边把春天的呼唤洒满无际的旷野。  一头在圈里关了一冬的老黄牛“咔嚓”一声,顶破了牛栏杆,疯了似的跑出野外,并发出哞哞畅快淋漓的高鸣。一群无忧无虑的家鸡和大鹅被牛的疯狂震惊得手足无措,叽叽嘎嘎、扑扑棱棱四散飞去。一只大公鸡竟然飞上了房顶,像指点沙场的将军,伸着长长的
期刊
摘 要:為更系统地研究楸树的生长规律,进一步确定其速生期和最优生长模型,以河南省洛宁县树龄18~37年生的楸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获取树木的生长数据,应用系列模型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进行拟合,筛选出楸树最优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树高总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增加形式,胸径总生长量呈S型曲线增加形式,材积总生长量呈J型曲线增加形式;前15 a为树高速生期,平均生长速率为0.715
期刊
两当石板房,位于县城南部的站儿巷镇管江河村,距县城30千米,与杨店古建一条街、权家大院齐名,是当地幸存的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初识石板房,是在几年前的一个夏季,随县文物普查队的工作人员前往站儿巷镇管江村进行文物普查,车子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前行。终于到达目的地,一座废弃的水磨房静静地矗立在村口,像是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快看石板房!”随着同行女孩的喊声,抬头望去,两座石板房最先映入眼帘,车子在其中一
期刊
若是有一个人,身居高位,在权力的巅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忽然有一天心生惧意,惊觉高处不胜寒,宁愿退隐于湖光山色,散发披蓑、扁舟垂钓——他一定是放下了,不再为世俗所拘役。  张养浩有一首《山坡羊》,通俗风趣:“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
期刊
我和妻子是借着“十一”国庆长假回老家陪父母住上几天的。  回家的头三天,年过八旬的父母双双住院出来,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全身轻飘飘的,感觉走路的时候风吹就会倒下,我说那么来城里调养一段时间,他们回绝了。于是,我和妻子取消了旅游计划,决定回家,而且商定回家就为二老烹调美味佳肴,滋补身体。  当我和妻子回到家推开半掩着的厨房门,看见母亲蹲在火塘旁边,一小团的,蚕豆一般大小,手里拿着菜刀,吃力地砍剁黑肉土
期刊
小时候,随父亲去了新安煤矿,住在煤矿的邻村——黄泥岗,周围有许多小山,山上小水竹蓊蓊郁郁,密密层层。一阵新雨过后,竹叶上挂着玲珑剔透的小水珠,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水竹很细,粗的只有大拇指般粗,细的像筷子样细。别看它细小,竹笋的味道却列各种竹笋之冠。春雷响,万物长。每年春分后,水竹笋就悄悄地从泥土里探出脑袋。由于气温低,水竹笋长得缓慢,今天往上蹿一点,明天往上长一丝,如果把水竹笋拔来是没有多少笋肉
期刊
玉米,我对它情有独钟,尤其是青棒子时,无论是烀熟,还是烧熟,都特别好吃。  今年五月,旱情严重,小园里的玉米很矮小,根部的叶子黄了三四片之多,其余的叶子也不愿意绿了,打着绺,有逐渐变黄的趋势。我决定给儿女们打电话,叫他们回来帮我浇水。儿女们还真的有爱心,他们编了班,每隔三天回来一个人给小园浇水。这喝饱水的玉米,叶子逐渐地变绿了,身腰拔起很高,显露出生机勃发的样子,在中间的节处又有了玉米苞了。  “
期刊
那年我在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教书。  山里的孩子,大都是有乳名的,为的是好养活。按当地的风俗,乳名越土、越俗、越粗就越好养活,像锄头、铁蛋、臭孩儿、狗剩儿等等,比比皆是,听了让人忍俊不禁。小时候在家里,大人小孩儿可以随意呼唤他们的乳名,但上学后,渐晓人事的他们,就渐渐羞于有人当众喊他们的乳名了,甚至,有些同学还为此打架斗殴。我班上就有一个叫张成的男生,就因为班上另一个男生学着他本家爷爷的口吻,当众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