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升”追梦路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今天感叹传统农耕文明渐行渐远之时,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馆长杨杰先生,却凭借一己之力,用25年时间收藏了一万多件历代米升藏品,并历经10年的筹备和建设,建立起全国第一座米升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实物符号。
  今年8月,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与长沙国际稻都集团正式签订双方合作协议,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将入驻国际稻都,与国际稻都进行品牌联合,践行袁隆平院士倡导的“振兴乡村,文化先行”理念,共同弘扬中华稻作文明。
  作为一家民间博物馆,升印轩米升博物馆为何让“杂交水稻之父”如此重视?为一探究竟,应湖南省收藏协会的邀请,本刊记者专程前往该馆参观,并与杨杰馆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本期,就让我们走进米升博物馆,共同倾听杨杰馆长一往情“升”的心路历程。
  信仰:一往情“升”的守护
  说起米升,一听名称,大家就知道它是量米的工具,千百年来都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具。米升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现在恐怕难以考证了,但从至迟农耕文明出现之后就有米升算起,想来应该也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嬗变,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米升便渐渐消失在中国老百姓的视野当中了。但不曾想,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并不起眼,甚至已经被丢弃的米升,会在杨杰手里焕发出新的生命。
  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杨杰,或许是米升的最后一批追忆者,源于童年背着米升去借粮的深刻记忆,使他对米升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并由此产生了收藏爱好。因此,早在25年前,他开始走遍全国各地寻访、收集米升。如今,他已经建立起米升总数1万多件的藏品体系。当记者走进博物馆内,目之所及,满墙满架都是米升,或分门别类,或以时间为引,或以书画为伴,这些都是杨杰踏遍千山万水寻得来的,期间有许多故事,也有许多曲折。这些米升的年代,从明代到清代乾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再跨越到民国时期,同时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米升,如藏族升、满洲升、白族升等;不同用途、不同制式的米升目不暇接,如官升、民用升、火印升、堂号升;不同主题、不同工艺的米升比比皆是,有阴刻工艺的诗词歌赋、寓言轶事,也有阳刻浅雕工艺的祖训和格言。而其中绝大多数为出自普通百姓家,所以尤其能集中体现不同时期一个家庭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这里,记者深切感受到了米升厚重的文化底蕴,它们都是承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中的一个个精彩亮点。
  采访一开始,记者便对杨杰收藏的这些心头宝贝和家珍,出于一种好奇心,不禁问道,在收藏门类中,一切与农耕有关的物品均是农耕收藏,涉及的物品包罗万象,较典型的是与耕种,收割有直接关系的工具、用品和畜力及加工器具等应有尽有,为何会选择单一的米升呢?“作为容器,从前人们用米升计算着一家人的度用,并也用其作为米市交易公平诚信的度量标准。升盈则天下足,升歉则庶民哀,作为器物的米升便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杨杰告诉记者,米升虽然只是农耕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符号,但它却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几乎全部的信息,大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小到民风民俗、柴米油盐、世人之价值观、道德观,无不浓缩其中,因此,米升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连。这种以小搏大的藏品,在乎的不是它的价值几何,而是它承载着社会的变迁和每家每户的一本经,呈现的是历史价值和“井市”的趣事。
  杨杰把收回来的米升进行了精心的清理、修复、打磨、养护、分类、整理之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一直在思考,每一个米升背后都有一个家族或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它们都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的见证者。难道就这样让它们静静地躺在仓库里静述历史往事,而无法融入当代生活?米升的文化价值不能更好地被挖掘和传播?杨杰意识到,仅拥有这些收藏,独乐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一个场所,集中展出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收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米升的文化和价值。米升作为文物,即是史实,应该让其在能彰显历史的地方发挥作用。于是,他开始走出家门,去四川博物院、北京汽车博物馆学习,到深圳、宁波看文创博览会,到杭州参观博物馆群,到建川博物馆交流建馆经验,找马未都请教……就这样,经历10年筹备和建设,如今米升博物馆已经赫然屹立于长沙县的村落之中。黄花镇乡间小院,白墙红柱,草木掩映,钟鸣鼎食,颇具中国风。
  同行:明珠众捧 光芒渐露
  只有踏上了征程,才能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杨杰的米升文化事业,恰逢振兴乡村文化的春天,从而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吸引了众多有共同信仰的米升守护人,开启了米升博物馆的发展破局的快速通道。
  “米升背后文化十分丰厚,越看越有味道,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其潜在价值,把传统文化烙印弘扬下去。”在近十年收集米升的过程中,杨杰也对米升文化做了系统梳理和提炼。他告诉记者,升印轩米升博物馆自筹建伊始,便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学术理论研究、公众教育与实践等社会责任扛于己身。为此,杨杰和他的家人一直默默坚守着。他们这份对历史的敬重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影响和感染了一大批人,陆续吸引了社会各界单位与机构的关注和青睐,与之达成了多个层面的合作,社会化基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年来,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得到了省市县三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几经发展,博物馆成为“袁隆平丛书创作基地”“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湖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国画分会农耕文化创作基地”“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稻作文化创作基地”等。特别是“一路连升·同升营”研学课程,已成为长沙县第一中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新路径,2017年被列为长沙市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之一。
  在杨杰看来,米升是集历史、地理、政治、民风、民俗之大成者,是跨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创意基因宝库,它承载了农耕文明的历史,更蕴含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振兴乡村战略的现实社会意义。”杨杰说,升印轩米升博物馆有万余件馆藏,但由于米升产业纵向发展的需求,原馆已经无法完整地容纳和展示米升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这次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新的米升博物馆入驻国际稻都,是博物馆与“都、市、县、村”的一次互动,是原馆的一个延伸发展战略,也是米升产业链条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尽可能大的发挥和挖掘米升文化价值的方式之一。我们期待,所有到米升博物馆参观的人们,既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劳动人民在为米升满而奋斗的过程中积淀的那份执着、那份乐观、那份精神。还能跨越时空去感悟,即使是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百姓对家庭美德的传承、对社会公德的恪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截至目前,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已累计免费接待游客已超50000人。在杨杰对未来的规划里,将开辟移动博物馆,让米升进社区、进校区、进景区,同时加强博物馆教育功能,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国际文化交流,从而建立升印文化创意、设计、出版、动漫、传媒、主题公园、制造、营销、展示、收藏和体验于一体的产业价值链。
  杨杰坦言,既然“任性”地選择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要坚守初心,让米升这颗散落在村落的文化明珠更好地传承下去。致敬像杨杰一样的乡村文化人。
其他文献
百色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挖掘、利用馆藏和社会资源,策划主题鲜明、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广西各地举行歌圩活动,故“三月三”也称为“歌圩节”。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和传统性聚会对歌活动,大的歌圩参加人数多达上万人。[1]随着时代进步,“三月三”节
期刊
米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无论是作为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治国工具,还是寻常百姓千百年来日常使用的一件民俗用品,其社会意义,已经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其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也得到了收藏界的重新认识,米升俨然已成为新的收藏门类。  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收藏的米升藏品,已形成专题系列,其陈列展示正从多个维度向世人呈现出米升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米升款识背后的文化基因  博物馆具有年款、量款的
期刊
《尔雅·释兽》曰:“狻麑如虦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得以进入中国,从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其图像在我国儒、释、道和民间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狮子被赋予了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和太平祥和等多种美好寓意。而在清代,狮子更是融入宫廷和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
期刊
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徐燕荪,是中国人物画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京津画派”中的名家,其极大影响了二十世纪人物画的进步和发展。他善绘仕女、侠士、传说和宗教人物,尤其擅绘历史故事人物,作品富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特别是他取材于历史人物、史籍典故的历史故事人物工笔画,人物形象刻画精致,故事情节和宏观场面表现清晰,衬景铺陈杂而不乱,并通过突出内心境界,表现了人物性格。同时对描绘对象的神貌、衣冠制度和公
期刊
戴云山高,浐溪水长;世界瓷都,誉满中外。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德化陶瓷,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白”瓷,以其高超的透明胎体、精湛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白釉风格风靡整个欧洲及世界各地,成为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被国外推崇为“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世界白瓷之母”,是“中国白瓷第一世界品牌”。  德化瓷塑是世上“以
期刊
狮子为大型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大陆,也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部。据考证,上古瑞兽“狻猊”的原型就是狮子,“狻猊”一词出自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另《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亦注:“即狮子也,出西域。”史书有明确记载的狮子,则最早出自《汉书·西域传》:“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所谓“师子
期刊
在青州,最负盛名的物产当属红丝石。产自青州黑山,及周边地区。红丝石制砚,历史上称之为“青州红丝砚”,由于其特殊材质,使得红丝石砚不渍磨,不损毫,曾被文人推崇的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砚论》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宋代唐询(彦猷)《砚录》、李石撰《续博物志》及清代“扬州八怪”高凤翰等都有著录记载红丝砚的收藏及鉴赏文章
期刊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素有“海岱明珠”之称。《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赏石文化在典籍中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在青州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产自青州黑山和周边地区。  书画大师启功曾题诗赞美红丝石:“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赵朴初也曾题诗:“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石,奇异盖其优。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眼唐与欧。天
期刊
山东临朐的红丝石砚,在清代便有所记载。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砚史》中就记有“芙蓉井”红丝砚一方,铭曰:“芙蓉井,红丝影,汲古之绠。南阜老人铭。”该砚的砚背刻有隶书铭:“美不美,乡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珠道人铭。”  在近些年举办的一些中外艺术品拍卖会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与红丝石文房用品有关的拍品,現择其一二精品介绍一下。  其一是在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拍出的“清沈
期刊
青州未央红丝砚博物馆是经山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复的首批非国有博物馆,建馆之初就把研究和打造文人砚、挖掘恢复砚文化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向,博物馆以博藏、精研、教化、弘扬和传承红丝砚文化为宗旨,通过展览、教育活动、出版物和媒介的使用,为人们全面认知和理解红丝砚藏品提供文化交流平台。  “砚兮归来”系列是该馆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利用馆藏优质老坑红丝石料,邀请北京翰典艺术馆馆长周同祥治砚,中国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