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看过河北张威医生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他是这么说的:
几年下来,我一个外科医生整个成了大半个糖尿病“专家”了。
2001年年底,我在一次检查中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尿糖阳性,复查还是阳性。第二天早晨检查,结果空腹血糖8.7毫摩尔/升,第三天又检查,结果空腹血糖8.8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12.5毫摩尔/升,我的糖尿痛确诊无疑了。
我当时很后悔,自己虽在医院里工作,却疏忽了血糖的检查。亡羊补牢吧。我翻遍了有关糖尿病资料,关注最新医学动向。对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做到胸有成竹,平时注意预防为主。因此,虽然患病多年,至今不但我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动态血糖波动幅度都控制在理想或达标范围之内,而且也没患上任何并发症。
几年下来,由于有意识地学习、积累糖尿病的最新知识和防病技能,我这个外科医生成了大半个糖尿病“专家”了。我还成为糖尿病义务宣传大使——注意家人的血糖监测,向邻居、朋友、患者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我是神经科医生,非常注意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临床诊治病人过程中,先后发现了糖尿病足部感觉神经并发症、糖尿病的皮肤瘙痒神经并发症、糖尿病上睑下垂颅神经并发症等。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医生得病,若能吃一堑、长一智,也许还会有个意外收获呢。
张威大夫撰写的这篇短文非常好,好在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道理:糖尿病可治、并发症可防。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得病,问题是尽量不得大病、不得重病。尽量不要让疾病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更不能让疾病缩短我们有限的人生。张威大夫虽然患糖尿病多年,但他的血糖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没有任何并发症,这不是有充分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吗?而且,因为自己有糖尿病,就更了解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可防可治,更理解我们的糖尿病病友,更注重预防糖尿病,他本人成了糖尿病知识宣传大使和大半个糖尿病专科医生,这不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大好事吗?
有时,医生得病,对个人不见得是坏事,对社会也是如此。几年前,我曾患突发性耳聋。在我患突发性耳聋的前一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正在组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性重点攻关课题,我应邀担任老年病课题评审组组长=我们这个小组评审的课题较杂,有糖尿病、听力下降、白内障、黄斑变性(一种难治的影响到视力的眼底病)、骨关节病等。评审时,我对将听力下降这类情况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还不是很理解。自从自己得了突发性耳聋,在求治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发现,听力下降,例如突发性耳聋、耳鸣等,是一种非常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的疾病。因此,我现在一遇见周围有这类情况的患者,都会提醒他们及时治疗,不要像我这样麻痹大意、耽误了治疗,以至于一侧耳聋,几无恢复了,,我当时是周日夜间发病,周一去中华医学会讲课,周二在医院里正常工作,周三上午是专家门诊。就在门诊给病人看病时,自己头晕、呕吐,并加剧乃至中止门诊,被医护人员急诊送入病房。后来住院了,才知道突发性耳聋,及时治疗是关键。
通过这个经历,我切身体会到,听力问题是危及老年人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当我再次应邀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性重点课题的验收,担任专家组组长,验收解放军总医院牵头完成的有关老年人听力研究的课题时,我觉得自己对于该课题立题的意义、攻关的目标以及课题组所做的大量研究工作,更理解了。
(编辑 林妙)
几年下来,我一个外科医生整个成了大半个糖尿病“专家”了。
2001年年底,我在一次检查中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尿糖阳性,复查还是阳性。第二天早晨检查,结果空腹血糖8.7毫摩尔/升,第三天又检查,结果空腹血糖8.8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12.5毫摩尔/升,我的糖尿痛确诊无疑了。
我当时很后悔,自己虽在医院里工作,却疏忽了血糖的检查。亡羊补牢吧。我翻遍了有关糖尿病资料,关注最新医学动向。对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做到胸有成竹,平时注意预防为主。因此,虽然患病多年,至今不但我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动态血糖波动幅度都控制在理想或达标范围之内,而且也没患上任何并发症。
几年下来,由于有意识地学习、积累糖尿病的最新知识和防病技能,我这个外科医生成了大半个糖尿病“专家”了。我还成为糖尿病义务宣传大使——注意家人的血糖监测,向邻居、朋友、患者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我是神经科医生,非常注意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临床诊治病人过程中,先后发现了糖尿病足部感觉神经并发症、糖尿病的皮肤瘙痒神经并发症、糖尿病上睑下垂颅神经并发症等。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医生得病,若能吃一堑、长一智,也许还会有个意外收获呢。
张威大夫撰写的这篇短文非常好,好在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道理:糖尿病可治、并发症可防。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得病,问题是尽量不得大病、不得重病。尽量不要让疾病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更不能让疾病缩短我们有限的人生。张威大夫虽然患糖尿病多年,但他的血糖完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没有任何并发症,这不是有充分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吗?而且,因为自己有糖尿病,就更了解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可防可治,更理解我们的糖尿病病友,更注重预防糖尿病,他本人成了糖尿病知识宣传大使和大半个糖尿病专科医生,这不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大好事吗?
有时,医生得病,对个人不见得是坏事,对社会也是如此。几年前,我曾患突发性耳聋。在我患突发性耳聋的前一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正在组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性重点攻关课题,我应邀担任老年病课题评审组组长=我们这个小组评审的课题较杂,有糖尿病、听力下降、白内障、黄斑变性(一种难治的影响到视力的眼底病)、骨关节病等。评审时,我对将听力下降这类情况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还不是很理解。自从自己得了突发性耳聋,在求治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发现,听力下降,例如突发性耳聋、耳鸣等,是一种非常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的疾病。因此,我现在一遇见周围有这类情况的患者,都会提醒他们及时治疗,不要像我这样麻痹大意、耽误了治疗,以至于一侧耳聋,几无恢复了,,我当时是周日夜间发病,周一去中华医学会讲课,周二在医院里正常工作,周三上午是专家门诊。就在门诊给病人看病时,自己头晕、呕吐,并加剧乃至中止门诊,被医护人员急诊送入病房。后来住院了,才知道突发性耳聋,及时治疗是关键。
通过这个经历,我切身体会到,听力问题是危及老年人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当我再次应邀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性重点课题的验收,担任专家组组长,验收解放军总医院牵头完成的有关老年人听力研究的课题时,我觉得自己对于该课题立题的意义、攻关的目标以及课题组所做的大量研究工作,更理解了。
(编辑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