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CAR+创始人程瀚的采访在夜晚11点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展开,远在深圳创业的他和这个时代多数的创业者一样睡得晚、精力充沛。程瀚语气成熟、冷静,带着轻微的湖南口音。结合他看起来并不怎么fashion style的形象:黑框眼镜、瘦削、表情略显严肃、像《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宅男——你其实很难把他和“90后”这个名词勾连起来。
在采访之前,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什么是HUD。其实HUD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一些原厂高端车型如宝马7系即有所应用,但是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只有导航、显示时速、公里数等。而程瀚做的CAR+和传统HUD的区别,就像是苹果手机和诺基亚键盘机的区别——采用铝合金的机身,散热性非常好,既可以安装在仪表盘的位置,也可以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上。CAR+在内容或技术上的合作伙伴有高德地图、讯飞语音、微信、QQ音乐等,更像是“一台可以投射影像的手机”。
做出这样炫酷产品的程瀚,成长历程也充满着戏剧的张力:在国内最令人艳羡的高等学府清华,用两年半时间修完别人四年才能修完的学分,进入大众汽车实习,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师。2013年,他设计的概念 SUV 在车展展出,后来又去了沃尔沃北美研发中心,在沃尔沃与清华的合作项目中做了Mack 的未来造型项目。再后来他参与了 XC40 的内饰设计,再再后来,他被本田挖走,去了本田团队设计二代 element 内饰和讴歌 15 年的顶级跑车NSX 的内视交互项目。在那里,他重新定义了一套基于方向版控制和语音的内视交互体系系统,意识到这个系统和自己做的产品可以独立于汽车单独销售——这,就是CAR+产品的创意起源。
程瀚从小迷恋速度与激情。他真诚坦荡,并不讳言家庭背景给他带来的便利。20世纪90年代初,当大多数家庭只买得起自行车的时候,童年的程瀚已经有机会摸到许多款高级跑车的方向盘。父母会坐在副驾驶上,手把手地告诉他每个仪表按键的作用。家境优渥,衣食无忧,11岁前的程瀚得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全身心沉浸于美术学习,无论父母还是程瀚自己,都相信他未来会成为艺术家。但就在11岁那一年年底,父母生意落败,程瀚无法再沉溺于陶冶情操,在父母的要求下打起精神专注于文化课,为以后参加高考做准备。从班里的后进生奋起直追成为第一名,程瀚只用了一个学期。从初中到高中,再到长沙市的高考状元,程瀚始终是跑在最前面的人。
大三那年他提前修完所有学分,用一个下午说服了系主任,获得去大众汽车工作的特批机会。很快,程瀚项目中标,在第二年上海车展中首战告捷。从沃尔沃到本田,再到硅谷创业,程瀚每一步都走在时间前面,而且毫不犹豫。“我觉得‘90后’很小就接受电子产品和电脑游戏,对科技很敏感。所以当我看到一个可以把驾驶变成跟《碟中谍4》里汤姆·克鲁斯的跑车、极品飞车里一样有速度感和炫酷感的事情时,我就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2014年9月,程瀚从本田辞职,只身来到硅谷,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他甚至一个人都不认识。抵达硅谷的第一天程瀚就没闲着,开始联系在硅谷的清华学长和学姐,在硅谷的圈子里结识各种朋友,“挤破脑袋进入程序员的圈子”。当时,一个硅谷学长归来创业,举办了一个大型party,程瀚帮学长做了一系列的海报、文案、VI设计,成功地在硅谷清华圈里塑造了个人品牌。
就这样,程瀚慢慢进入圈子,用大概两个月时间认识了早期的合伙人,把已经构想好的idea做出产品的原型。带着产品原型,他决定进京面见著名“80后”投资人李想。“其实跟李想一点都不认识,但意识到要做这件事需要一个很强的人来推波助澜。那么最需要打动的人,就是李想,因为他掌握着中国最大的汽车用户资源,‘汽车之家’。”程瀚在微博给李想发了私信,没想到很快收到回复。他们加了微信,当天晚上就聊了很长时间,也争论了很长时间——李想认为汽车操作系统会是未来的流行趋势,而程瀚认为,HUD才是。
第二天,李想约程瀚在汽车之家楼下的上岛咖啡见面。回想起这段经历,程瀚小有得意。“我们有很高的共识”,谈到“如果造车,会造哪些车”这个话题,他们一致认为,“要么造5000块的车,要么造五六十万的车”。后来李想又提起,想买NSS(本田的一款跑车),而这款车的内视交互恰恰是程瀚定义的。高度共识和意气相投,让程瀚如愿以偿在一周之内拿到了李想的投资。众所周知,李想的投资是很难拿到的——这无疑是CAR+商业价值的力证,于是,原本不看好程瀚和CAR+的IDG也决定跟投,一切宛若命中注定。
程瀚认为:“一个创业者要说服投资人,最重要的是信心和思考的高度。”这样的特质,同样也适用于公司的管理。CAR+公司目前有12个人,程瀚主要担任软件的产品经理,工作职责更偏向于战略和设计。CAR+的几位创始员工都是谷歌的资深设计师,年龄也比程瀚更大,但程瀚并不认为管理他们的难度很大。他评价自己“进入一个专业的状态和创业的状态时,会极多地投入时间,对产品有控制和雕琢的欲望。骨子里有革命精神,对颠覆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有执着”,这样的精神气质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个人信念,带动周围的人联合向上。
程瀚堪称是艺术家和极客的组合体。他喜欢毕加索,因为毕加索作品的无限丰富性。他也喜欢乔布斯,因为乔布斯对产品的颠覆性和重新定义。做CAR+产品最终的工业设计时,程瀚从悬浮的飞碟汲取灵感,赋予了产品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让它看起来不像工业产品,而更像艺术作品。而在做软件的UI设计时,他近乎偏执地把所有的交互逻辑整理了一遍,让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两步之内完成,因为,“一个APP要进入一个功能,一般要点好几步才能进去。但是驾车过程这样做危险性是很大的”,程瀚和他的团队始终贯彻如一的信念,从用户的需求本身出发去定义产品,而不是给用户带来损害和不便。为此,他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实现了“两步完成驾车中所有的需求”。程瀚说:“从用户出发,我就甩竞争对手几条街。”他像一个不知疲倦又擅长变形的汽车人,永远跑在时间前面。无论程瀚是否承认,他享受着作为“90后”可能享受到时代的所有红利。别人艳羡也好,嫉妒也罢,他始终带着酷炫的CAR+,在自己的路上飞驰。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我倒没有觉得媒体有多么关注“90后”,可能是因为“90后”刚刚步入职场,更像是媒体喜欢探讨的新鲜事物吧。但是其实“90后”和之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感情问题等。但是因为“90后”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作为“90后”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是敢闯,不会有什么太多的顾虑。但是局限性就是阅历不够,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面对,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到。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还是拿我自己说吧。棱角分明:我很少做和妥协相关的事情;合作意识:“90后”不太会藏着掖着,大家性格又比较强,所以需要合作的事情让大家都开心;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做事情比较直接坦诚;喜新厌旧:因为从小接触的新事物太多了,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敢于颠覆,不服权威。
在采访之前,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什么是HUD。其实HUD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一些原厂高端车型如宝马7系即有所应用,但是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只有导航、显示时速、公里数等。而程瀚做的CAR+和传统HUD的区别,就像是苹果手机和诺基亚键盘机的区别——采用铝合金的机身,散热性非常好,既可以安装在仪表盘的位置,也可以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上。CAR+在内容或技术上的合作伙伴有高德地图、讯飞语音、微信、QQ音乐等,更像是“一台可以投射影像的手机”。
做出这样炫酷产品的程瀚,成长历程也充满着戏剧的张力:在国内最令人艳羡的高等学府清华,用两年半时间修完别人四年才能修完的学分,进入大众汽车实习,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师。2013年,他设计的概念 SUV 在车展展出,后来又去了沃尔沃北美研发中心,在沃尔沃与清华的合作项目中做了Mack 的未来造型项目。再后来他参与了 XC40 的内饰设计,再再后来,他被本田挖走,去了本田团队设计二代 element 内饰和讴歌 15 年的顶级跑车NSX 的内视交互项目。在那里,他重新定义了一套基于方向版控制和语音的内视交互体系系统,意识到这个系统和自己做的产品可以独立于汽车单独销售——这,就是CAR+产品的创意起源。
程瀚从小迷恋速度与激情。他真诚坦荡,并不讳言家庭背景给他带来的便利。20世纪90年代初,当大多数家庭只买得起自行车的时候,童年的程瀚已经有机会摸到许多款高级跑车的方向盘。父母会坐在副驾驶上,手把手地告诉他每个仪表按键的作用。家境优渥,衣食无忧,11岁前的程瀚得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全身心沉浸于美术学习,无论父母还是程瀚自己,都相信他未来会成为艺术家。但就在11岁那一年年底,父母生意落败,程瀚无法再沉溺于陶冶情操,在父母的要求下打起精神专注于文化课,为以后参加高考做准备。从班里的后进生奋起直追成为第一名,程瀚只用了一个学期。从初中到高中,再到长沙市的高考状元,程瀚始终是跑在最前面的人。
大三那年他提前修完所有学分,用一个下午说服了系主任,获得去大众汽车工作的特批机会。很快,程瀚项目中标,在第二年上海车展中首战告捷。从沃尔沃到本田,再到硅谷创业,程瀚每一步都走在时间前面,而且毫不犹豫。“我觉得‘90后’很小就接受电子产品和电脑游戏,对科技很敏感。所以当我看到一个可以把驾驶变成跟《碟中谍4》里汤姆·克鲁斯的跑车、极品飞车里一样有速度感和炫酷感的事情时,我就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2014年9月,程瀚从本田辞职,只身来到硅谷,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他甚至一个人都不认识。抵达硅谷的第一天程瀚就没闲着,开始联系在硅谷的清华学长和学姐,在硅谷的圈子里结识各种朋友,“挤破脑袋进入程序员的圈子”。当时,一个硅谷学长归来创业,举办了一个大型party,程瀚帮学长做了一系列的海报、文案、VI设计,成功地在硅谷清华圈里塑造了个人品牌。
就这样,程瀚慢慢进入圈子,用大概两个月时间认识了早期的合伙人,把已经构想好的idea做出产品的原型。带着产品原型,他决定进京面见著名“80后”投资人李想。“其实跟李想一点都不认识,但意识到要做这件事需要一个很强的人来推波助澜。那么最需要打动的人,就是李想,因为他掌握着中国最大的汽车用户资源,‘汽车之家’。”程瀚在微博给李想发了私信,没想到很快收到回复。他们加了微信,当天晚上就聊了很长时间,也争论了很长时间——李想认为汽车操作系统会是未来的流行趋势,而程瀚认为,HUD才是。
第二天,李想约程瀚在汽车之家楼下的上岛咖啡见面。回想起这段经历,程瀚小有得意。“我们有很高的共识”,谈到“如果造车,会造哪些车”这个话题,他们一致认为,“要么造5000块的车,要么造五六十万的车”。后来李想又提起,想买NSS(本田的一款跑车),而这款车的内视交互恰恰是程瀚定义的。高度共识和意气相投,让程瀚如愿以偿在一周之内拿到了李想的投资。众所周知,李想的投资是很难拿到的——这无疑是CAR+商业价值的力证,于是,原本不看好程瀚和CAR+的IDG也决定跟投,一切宛若命中注定。
程瀚认为:“一个创业者要说服投资人,最重要的是信心和思考的高度。”这样的特质,同样也适用于公司的管理。CAR+公司目前有12个人,程瀚主要担任软件的产品经理,工作职责更偏向于战略和设计。CAR+的几位创始员工都是谷歌的资深设计师,年龄也比程瀚更大,但程瀚并不认为管理他们的难度很大。他评价自己“进入一个专业的状态和创业的状态时,会极多地投入时间,对产品有控制和雕琢的欲望。骨子里有革命精神,对颠覆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有执着”,这样的精神气质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个人信念,带动周围的人联合向上。
程瀚堪称是艺术家和极客的组合体。他喜欢毕加索,因为毕加索作品的无限丰富性。他也喜欢乔布斯,因为乔布斯对产品的颠覆性和重新定义。做CAR+产品最终的工业设计时,程瀚从悬浮的飞碟汲取灵感,赋予了产品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让它看起来不像工业产品,而更像艺术作品。而在做软件的UI设计时,他近乎偏执地把所有的交互逻辑整理了一遍,让用户所有的操作都在两步之内完成,因为,“一个APP要进入一个功能,一般要点好几步才能进去。但是驾车过程这样做危险性是很大的”,程瀚和他的团队始终贯彻如一的信念,从用户的需求本身出发去定义产品,而不是给用户带来损害和不便。为此,他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实现了“两步完成驾车中所有的需求”。程瀚说:“从用户出发,我就甩竞争对手几条街。”他像一个不知疲倦又擅长变形的汽车人,永远跑在时间前面。无论程瀚是否承认,他享受着作为“90后”可能享受到时代的所有红利。别人艳羡也好,嫉妒也罢,他始终带着酷炫的CAR+,在自己的路上飞驰。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我倒没有觉得媒体有多么关注“90后”,可能是因为“90后”刚刚步入职场,更像是媒体喜欢探讨的新鲜事物吧。但是其实“90后”和之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感情问题等。但是因为“90后”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作为“90后”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是敢闯,不会有什么太多的顾虑。但是局限性就是阅历不够,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面对,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到。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还是拿我自己说吧。棱角分明:我很少做和妥协相关的事情;合作意识:“90后”不太会藏着掖着,大家性格又比较强,所以需要合作的事情让大家都开心;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做事情比较直接坦诚;喜新厌旧:因为从小接触的新事物太多了,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敢于颠覆,不服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