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习惯,增强阅读的自觉性、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知识内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素养。
关键词:学生;阅读;习惯;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教研活动,谈谈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是推动阅读过程的内驱力,培养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阅读教学永恒的追求。只有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启发情趣。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从写作背景,作者成就及相关轶事等方面加强渲染,使学生在课内有“意犹未尽”之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用故事激发兴趣。坚持每天课前组织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经典故事在同学们面前展现出来。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于读书少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搞活动提高兴趣。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成果”,比如,组织学生办“主题阅读报”,在搜集、阅读知识的基础上,展示精彩美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组织学生办“个性文集”,展示自己的作品,包括作文、读后感、摘抄、批注等。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阅读的热情。
二、培养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阅读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要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批注或心得等习惯;阅读时勤翻阅工具书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展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有助于增进阅读的理解和速度,提高阅讀的效益。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
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朗读、精读、浏览和略读是教师常用的阅读训练方法。朗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作用是促进眼、口、耳、脑等感官全面活动,强化情感体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浏览和略读是在实际阅读中用的最多的方法,作用是能迅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意,判断其价值。良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
四、知识内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如果是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仍然是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所以,可以从读、思、说、写(编)等各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内化与吸收语言。读,多读精彩段落,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人物精神和缜密思路积累于学生胸中。思,勤于思考,不仅要想文章哪些是美的,还要思考文章是怎么表现美的,积累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技巧。说,复述阅读内容,用学生的话,巩固消化阅读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写(编),写感悟,编小报,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是阅读的质的飞跃。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素养。
参考文献:
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第一中学)
关键词:学生;阅读;习惯;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教研活动,谈谈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是推动阅读过程的内驱力,培养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阅读教学永恒的追求。只有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启发情趣。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从写作背景,作者成就及相关轶事等方面加强渲染,使学生在课内有“意犹未尽”之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用故事激发兴趣。坚持每天课前组织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经典故事在同学们面前展现出来。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于读书少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搞活动提高兴趣。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成果”,比如,组织学生办“主题阅读报”,在搜集、阅读知识的基础上,展示精彩美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组织学生办“个性文集”,展示自己的作品,包括作文、读后感、摘抄、批注等。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阅读的热情。
二、培养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阅读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要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批注或心得等习惯;阅读时勤翻阅工具书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展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有助于增进阅读的理解和速度,提高阅讀的效益。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
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朗读、精读、浏览和略读是教师常用的阅读训练方法。朗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作用是促进眼、口、耳、脑等感官全面活动,强化情感体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浏览和略读是在实际阅读中用的最多的方法,作用是能迅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意,判断其价值。良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
四、知识内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是如果是读而不思,缺少内化过程,仍然是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所以,可以从读、思、说、写(编)等各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内化与吸收语言。读,多读精彩段落,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人物精神和缜密思路积累于学生胸中。思,勤于思考,不仅要想文章哪些是美的,还要思考文章是怎么表现美的,积累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技巧。说,复述阅读内容,用学生的话,巩固消化阅读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写(编),写感悟,编小报,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再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是阅读的质的飞跃。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素养。
参考文献:
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第一中学)